郭华萍
摘要: 当前,全国的高职院校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正在进行一场围绕教学创新,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抓手的教学改革。完全学分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现行体制、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学生个人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制约完全学分制推行的因素。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0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2014年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3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三个月之后又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6月份,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作了重要指示;随后,各省召开逐级会议,号召全省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讨论职业教育如何在教学上创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被推到了改革风口浪尖上的高职院校,由此展开了围绕教学创新,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抓手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把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
关于“学分”的概念,目前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下的定义:“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一个学分相当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课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就叫学分制。大致有五种类型: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附加学分制。学分制基于“好的教育应是在学习者和教育者双向选择中实现“的理念,体现了选择性教育的思想。与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年限、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学年制相比,具有较大的先进性。
目前,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学年学分制。它是集学年制和学分制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的长处。“学年学分制尽管对每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学分,但是它对修业年限有明确规定,并且弹性不大,仍然以自然班为教学单位,因而从本质上讲,学年学分制仍属于学年制”[1]。随着新一轮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如何在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完全学分制,成为高职院校热议的话题。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笔者以为,目前在高职院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现行体制制约着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在专业设置方面,“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专业自主权,专业设置要按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进行申报,并经教育部审批才可开办,教育部对每个专业都规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试想,如果高校都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来开设课程,那么,学生能在多大范围选择课程?学生还能有多少自主权?”[2]在招生和培养人才的制度方面,我国现在实行按专业招生和培养人才的制度,而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自主选择学科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没有学科专业自主权,就不是真正的学分制。
第二、传统的管理模式制约着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完全学分制以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课,组成的教学班级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以自然班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陷入困境。这样的管理模式很难解决学生集体意识减弱,缺乏集体荣誉感的问题,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上也会遇到困难。在教师管理方面:完全学分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选择。部分教师为了开出课,可能会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比如降低教学要求,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上课庸俗化,小丑化,影响学术知识的严肃性。考试时送人情分,迁就学生。这些情况的出现违背了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后勤管理方面:实行“完全学分制”以后,全校那么多学生集中在短时间里网上选课,每个学生选的课程、学习进度又有很大差异,每个教师开设的课目及课目数量也不同,这对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是很大的挑战。财务管理系统以往按学年收费的办法和平均分配学生教学经费的办法也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第三、有限的教学资源制约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实行完全学分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应该达到1:1。这就要求有足够多的教师开出足够多的课,也要有足够多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能保证这些课顺利开出来。然而,经过近年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学场地与设施也是捉襟见肘。学生既无选择教师的空间,那么多班级也无法同时开课。
第四、由于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把握,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体现在课程的选择上,可能过度“自由化”,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零散,影响其全面发展。有部分自主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由此可见,学分制改革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化、社会化的工程。高职院校在推行完全学分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清其制约因素,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好,实事求是地采取最符合校情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改革的初衷: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 1 ] 李逢超,孙维君.论高校新一轮学分制改革的特点[ 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2).
[ 2 ] 于伟建,刘楚佳.关于本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J] .高等建筑教育,2002(9).
[ 3 ] 吴虹.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