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学者各风骚
——王宗沐评传

2014-02-12 17:29林晖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运

林晖

(临海市人大常委会,浙江 临海 317000)

名臣学者各风骚
——王宗沐评传

林晖

(临海市人大常委会,浙江 临海 317000)

载入《明史》的王宗沐不仅是一位清廉有政绩的官员,还是一位勤奋务实的学者。他为官重事功,重视教育、改革漕运、探索海运、关注民生;为文强调经世、资治。

王宗沐;漕运;海运;《宋元资治通鉴》

明代嘉靖年间,宦官势力虽然受到了遏制、排斥,但“阁权始专”又形成了长期的门户之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皇帝昏庸,政治腐败,贿赂公行,内忧外患。就在这黑暗、腐朽的社会里,浙江文人中出现了一位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为官清廉正直,为文著述丰富的文史学家王宗沐。

王宗沐,字新甫,号敬所,浙江临海城关人,生于嘉靖二年(1523),以事功载入《明史》卷223列传111,《明实录》,及地方志书。祖籍源出山西太原。曾祖王稳做过南康府太守。王宗沐幼承家教,少从师,17岁娶秦氏为妻。嘉靖二十三年,22岁的王宗沐少年得志,考中进士。翌年,任刑部主事。刑部主事是个小京官,闲暇的时间比较多,这对王宗沐来说,正好用来读书、作文、交友。他在《白华楼集序》中云:“嘉靖甲辰,余结发登朝,始去举子业,专意为古文章,为追心惟,冀以挽复典雅传六经,下且薄秦汉”。先后跟刑部同事吴维岳、李先芳、李攀龙等结为诗朋文友,同时又师事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欧阳德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谥号“文成”)的高足,王宗沐得到欧阳德的悉心指导,学业愈进愈精,“深契文成‘良知’之旨”[1]47。但他并不拘于一家一派一说,仍然广泛地探求各种学问,既注重事功实践,又强调个人慎独修为。人称其“学问不立门户,惟提撕知体,俾有实德实用。至其诲人,不执一方,因人而应”[1]47。考察其一生,我们不难看出,王宗沐的思想比较复杂,他始终笃信心学,但又分别接受了二程、朱子的儒家思想,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哲学观点、教育理论,以及欧阳德重实践,务真知的学风;同时,对视现实于不见、不顾的空谈义理者给予驳斥、批评。为官著史强调事功,关注现实,王世贞在《海漕奏议序》中言其:“著书教十万言,皆谈皇王经济之略”。后期杂揉了佛道思想,吸收了所谓的异端观点,承认和倾向于三教合一。其在《心镜常拂拭》中云:心如镜子照物:“镜方无尘,原来本色自在。人来人见,物来物见,见后又空。镜无留物之心,物无住镜之意。所以然者,自在两忘故尔”。

嘉靖二十六年,山东著名的诗人谢榛为营救被河南浚县县令诬陷入狱的卢楠入京诉冤,遂于王宗沐、吴维岳、李先芳、李攀龙、袁履善等结为诗社,经常聚会,品评诗文,唱和赠答。二十七年王宗沐升员外郎,王世贞亦进刑部任主事,王宗沐等即介绍王世贞加入诗社。也就在这一年,在内阁达21年之久的严嵩、以谄媚等权术取得嘉靖皇帝的信任,当上了内阁首辅。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政都归其调度。严嵩操持政柄后,即开始排挤、打击、迫害一切与他相左的正直的官吏。二十八年,诗社的成员受到严嵩集团的迫害。李先芳、吴维岳、王宗沐、袁履善或贬调、或外放,先后离

京。王宗沐于翌年2月,外放到僻远荒凉的广西,任按察司佥事督学政。到任三日,王宗沐就召集学人士子,谆谆教诲,“与语冲容缓节”[1]45,听者肃然起敬。越一年,他修建宣成书院,建造崇迪堂,聘请经师教育士子;转年又上书要求复建田州学,对当地教育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三十三年,王宗沐因政绩升迁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四年,他开始搜集史料,着笔编撰《宋元资治通鉴》。三十五年,转江西按察副使,提调学校。到任后,即修建他师祖王阳明的祠堂,刻印阳明《传习录》。翌年,重建正学书院、怀玉书院,并亲自督课,勉励学子努力进学。在庐山五老峰的东南,有座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宋代时就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但到了嘉靖年间,书院已趋冷落。王宗沐来江西后,即予以修建,并亲自执鞭上课,“诸生三百余人,质疑问难其中。”[1]45同年,他编校、刊刻了他的老师欧阳德先生的遗著《欧阳南野先生文集》30卷,并为之作序。三十八年,升江西参政。这一年,他收集有关宗禄、水利、陶冶等方面的资料,写成《江西大志》,内分“赋书、均书、藩书、实书、险书、陶书、溉书”七大类,意在提供各方面考证、借鉴和引用,这部书一直到清代都被奉为规范。翌年转按察使。四十年3月,升迁山西右布政使,任上曾镇压过当地的农民起义。10月,转迁左布政使。当时正值山西灾荒,而原任的最高长官却熟视无睹,压下不报。王宗沐经过一番调查核实,毅然冒险上朝,为民请命,他说:“山西列郡俱荒,太原尤甚。三年于兹,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命曰‘人市’。宗禄八十五万,累岁缺支,饥疫死者几二百人。夫山西,京师右掖。自故关出真定、自忻、代出紫荆、皆不过三日。宣、大之粮虽派各郡,而运本色者皆在太原。饥民一聚,蹂践劫夺,岁供宣、大两镇六十七万饷,谁为之办。此可深念者一也。四方奏水旱者以十分上,部议常裁而为三,所免不过存留者而已。今山西所谓存留者,二镇三关之输也。存留乃反急于起运,是山西终不蒙分毫之宽,此可深念者二也。开疆万山之中,岩阻绝,太原民不至泽、潞,安望就食他所。独真定米稍可通。然背负车运,率二斗而致一斗,甫至寿阳,则价已三倍矣,是可深念者三也。饥民相聚为盗,招之不可,势必扑杀。小则支库金,大则请内帑。与其发帑以赏杀盗之人,熟若发帑使不为盗。此可深念者四也。近丘富往来诱惑,边民妄传募人耕田不取租税。愚民何知,急不暇择,长边八百余里,谁要之者。彼诱而众,我逃而虚。此可深念者五也。因请缓征逋赋,留河东新增盐课以给宗禄。”[2]5876-5877当时,还是严嵩父子把持权柄,王宗沐的上书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切中宿弊,这无疑是对严氏玩忽职守,视天灾人祸于不顾的黑暗政治的揭露。刺痛、冒犯、揭发了严氏,那就等于摸了老虎屁股,尽管奏疏列举的都是事实,严氏杀不了他,但他仍然被贬官。翌年正月,被谪戍到广西,任左布政使。严酷的现实,沉重的打击,“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条,使他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他一次次上书,要求致仕,但上不允。无奈,他赴任了。当经过衡阳时,他效仿南宋学者朱熹、张讲学故事,在衡山兜率峰建造一座会灵学舍。大约在嘉靖四十三年,他因父病而告归。家居期间,他继续撰写《宋元资治通鉴》和《十八史略》及《尼山随笔》。隆庆元年(1567),他父亲去世。同年书成。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有很大变化,严氏父子已倒台,严嵩被削籍、抄家,严世藩被弃市,穆宗登位,欧阳德的朋友徐阶当上首辅,执掌权柄。四年9月,王宗沐忧服除,被重新起用为山东左布政使。任上,他又编写《东省经制全书》,清核各类税额。五年,给事中李贵和上书要求开莱河搞水运,王宗沐经过调查,认为此事不可行,遂上书止之,并向当时山东巡抚梁梦龙建议重开海运。梁梦龙采用王宗沐的建议,以4000石大米,尝试海运,一举成功。梁梦龙以此事上奏朝廷,10月,升王宗沐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王宗沐上任后,即巡视各地,了解情况,一面上书“极陈运军之苦,请亟优恤”[2]5877。一面饬法振弊,首申全单之规,规定漕船运行的数额和运京期限。凡某邦运某州、县米,悉曲漕司派定,每邦各给一纸,悉革陋规。并根据黄河水的涨退实际,创造了“早运法”,即限定运输时间,漕船在4月前必须通过徐州、吕梁,以避开主汛期。同时建立严格的连坐和优恤军士制度,“严保甲,选旗丁,饬漂盗卖旗,遵法用命,万艘齐发,无有后期。自淮安至清江闸,延袤数千里,为筑双堤,壮若城墉;西增高家堰以遏横溃,东浚涧河以泄霖积。每大水涨溢,堤以内民庐安堵,堤以外移巢堤上。淮人德之,为立生祠,名其堤曰王公堤”[1]46。无可否认,王宗沐对明代的漕运作出了重大贡献。翌年,王宗沐疏奏“海运七事”,再次建议在河运的同时,重开海运,他说:河决无常,运道终梗,而“夫东南

之海,天下众水之委也,茫渺无山,趋避靡所,近南水暖,蛟龙窟宅。故元人海运多惊,以其起自太仓、嘉定而北也。若自淮安而东,引登、莱以泊天津、是谓北海,中多岛屿,可以避风。又其地高而多石,蛟龙有往来,而无窟宅,故登州有海市,以石气与水气相搏,映石而成,石气能达于水面,以石去水近故也。北海之浅,是其明验。可以佐运河之穷,计无便于此者。”[2]5877这个建议得到批准。也就在此年2月,他关于海运的专著《海运详考》得到友人陈跃文的帮助而刊刻问世。李春芳、陈尧分别作序,高度评价、赞扬了王宗沐。陈尧认为王宗沐是以“贾生之才俊,刘向之忠荩”,“雄才伟度,慷慨任事,乃毅然行之,以河为经而守其常,以海为权而济其变。二者并行,如两手之交应,两翼之齐飞,而缓急足恃,此古之通敏疆毅,以身徇国之士能之,非龌龊腐儒之所能,公非人杰也哉!”[1]43733月,遂运米12万石自淮入海,5月船抵天津,王宗沐由此得到了穆宗的褒奖。这时,南京给事中张焕上书指责这次海运造成了舟漂没,失米3200石的损失,要求查办王宗沐。王宗沐上书辨论求勘,维持了海运。万历元年(1573),神宗即位。有一次海运遇大风,“覆七舟,都给事中贾三近,御史鲍希颜及山东巡抚傅希挚俱言不便”[2]5877-5878,就这样海运被停止了。7月,王宗沐的《海运志》(2卷)付梓,此书再次申述了开海运的观点。海运之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保守与革新两种观点的斗争,平心而论,海运在当时是必要而可行的,仅仅因为出了海事辄中止,这无疑是鼠目寸光,因噎废食,也正像陈跃文在《海运详考》后序中所谴责的那样:“夫狃拘挛之见者,滞昭旷之抚,弱习俗之闻者,持二三之虑,故机宜每坐失于常均,而更事者蕴恨于后时矣。”

万历二年12月,王宗沐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翌年6月,改工部右侍郎,10月,任刑部左侍郎,四年1月,兼右佥都御史,奉敕阅视宣、大、山西诸镇边防军务;同时,撰写《三镇图说》而上之。同年夏,其母去世,回家奔丧。除母服,复官。这时,御史刘台谎奏捷报,受到革新派首辅张居正的严谴,而王宗沐不明真情,上书为刘台求情,也遭到责备。九年,王宗沐以京察拾遗罢官归隐,后来朝廷一再请他“出山”,他均坚辞不为。十年家居,他建畸园,游西湖,谋抗倭,事公益,并为当时著名散文家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文集《茅鹿门先生文集》(36卷)作序。万历十九年(1591),王宗沐卒,终年69岁。死后追赠刑部尚书。墓在其故乡汛桥镇延峰寺旁。天启(1621—1627)初,追谥襄裕,祀乡贤祠。

王宗沐一生经历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登第近40年,官职随着上层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而黜陟,其中两次被弹劾削职。学术研究范围也伴随政务愈来愈广:经、理、史、文、海运、水利、民生、教育等,在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明中叶,他能如此仕学兼融,且学有渊源,才长经济,为官清廉正直,认真负责,踏实办事,不阿附权贵,并对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等作出一定的政绩,对百姓做过大量有益的事情,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的肯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他镇压过当时所谓的“流贼”、“盐徒”、“矿贼”等农民起义,这是他的污点。但是,如果我们尊重当时历史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是他——也是当时绝大多数清官无法回避或罢手不干的事情。

作为学者,王宗沐涉及的领域较广,著述很多,现存的有:《敬所文集》(30卷)、《江西大志》(8卷)、《宋元资治通鉴》(65卷)、《海运详考》(1卷)、《海运志》(2卷)。其中《敬所文集》按体裁分为内编、别编、外编。内编自卷一至卷十为序、颂、书、启;别编自卷十一至卷二十为诗、论、碑、赋、说、传、书后、约、策问、祭文、行状、铭志、讲议;外编自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奏疏、杂著、文移。已佚的有:《朱子大全私抄》(12卷)、《象山粹言》(6卷)、《樱宁语录》、《敬所续集》(8卷)、《尼山随笔》、《三镇图说》、《十八史略》,在这些众多的书目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以下三部书。

先谈《宋元资治通鉴》。这是大部头的著作,又称《续资治通鉴》,作者历时12年而始成。其“凡例”云:“自宋受命,始于建隆庚申(960),迄于祥兴已卯(1279),共320年。元一天下,始于至元庚辰(1280),迄于至正丁未(1367),共88年。合辽、金、夏三姓,其兴亡治乱,有足纪者,不应独缺。是以辄忘固陋,编而次之,始于嘉靖乙卯(1555),成于隆庆丁卯(1567),以备全史之要略。”[1]392可见是用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来继续其内容,编纂宋元两代史事的。当时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足本在《永乐大典》中未单独检出,宋代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亦未出,元代的文集,说部多逸而未见,面临底本舛误、史料局限、贫乏的客观情况,所以全书内容重轻失衡、疏漏很多,有点名不副实。尤其是当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220卷)出来后,这本书就不为学人所重视了。明代共有三本同样性质的书,也都犯了

同样性质的毛病。但平心而论,王宗沐的这部未成功的续通鉴史书,毕竟连续了通鉴体的史书环节,其史料、史识、史论还是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和史学家们具有“资治”作用的,尤其是其中的史论大多被后来的史学家编著纲鉴体史书时所引用。因此,对于这本书,我们还需要客观地、历史地对待。

其次谈《海运详考》和《海运志》。《海运详考》广征博引,援古证今,“详考海运,自前代迄国初,始之所以行、终之所以罢,如何而为利,如何而为弊,与夫法久变通之宜,造舟通运之制,考核区画,纤悉详明,览者不待其竟而即知其必可行”[1]436。而《海运志》是在《海运详考》之外,增加了海运图、海运路程、奏疏事宜。《海运详考》罗列了300多年的海运发展史和3000多里的海运线,是作者在调查研究、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这两本书可以合并起来看。两书集中表现出作者经济通变的才能,敢于开拓、勇于实践的精神,有理论亦有实践经验的总结。时人陈耀文誉为:“夫浏览以综今昔,大识也,信心以排纷难,大勇也,适事以戒无虞,大忠也。”[1]439李春芳赞为:“公少有奇资,博综群籍而归宿心性之学。既卧山中,留心经济,于当世之务,靡不研究,故一出而能建议纡筹如此。譬之莫邪发硎,断蛟兕,惟意所向耳。行为国家处大事决大疑,康济天下,如探囊取物,此未足以尽公宏蕴云。”[1]437这是比较中肯之言,也得到了张居正的称赞。但当朝的许多士大夫则不以为然,他们以清流好辩,争强斗胜为荣耀。其士风正如王宗沐在《与赵大洲先生》书中描写的:“居其事者未及展手,而旁观者又各以其揣测之见相填委,欲奉以行事,彼是此非,甲雌乙雄,莫知所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代表了这种倾向,它评王宗沐的海运书为:“儒生纸上之经济,言之无不成理,行之百不一效也。观于宗沐,可以为妄谈海运之炯戒。”这种看法则是保守的偏见和陋识。

除了上述史志类的论著,王宗沐的诗文也有许多可圈可点,可诵可传的地方。尤其是在当时以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文坛上,他以抒发喜怒哀乐真性情的诗作给人一种清新隽永的别样味道。如《送蔡白石守衡州》:“此地年年多北雁,寄声应不待书邮”。论中见情,趣味盎然。《不眠再检丹书》:“莫信书生解忧国,故山薇蕨入春肥”。言从政的醒悟,令人感慨。《春归》:“无分随芳草,多情恋落花。丹红吾欲问,何计驻年华?”《感事忆旧》:“年华草色共春残,世路风波总未闲……自笑著书无日就,故乡虚即有名山”。“空囊别有休闲计,诗骨冰壶欲并清”。人生的反思,退隐的思绪,引人共鸣。

最后提一下,王宗沐子士崧、士琦、士昌,皆中进士,且都建立功名,传为台州历史上“一门四进士”佳话。又因王宗沐巡抚凤阳、王士琦巡抚大同、王士昌巡抚福建,故又有“一门三巡抚”之誉。

综上所述,王宗沐建设书院、督察教育;减免赋税、缓和矛盾;改革漕制、创“早运法”;探索海运,关注民生,是明代中期一位屡建政绩的名臣清官。同时,他以史经世、服务现实、续写通鉴、强调资治,又是一位勤奋务实的文史学者。

[1]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张廷玉,等.明史·第1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A Critical Biography of Wang Zongmu

Lin Hui

(Linhai Municiple Peoples Congress,Linhai 317000,Zhejiang)

In terms of record in Ming History,Wang Zongmu was not only an honest official with achievements,but a diligent scholar.On his official work,he put stress on contribution,education,water transport reform and people’s livelihood.On literary,he emphasized administer affairs and learning from history.

Wang zongmu;grain transporting;marine transporting;Song and Ming’s History As A Mirror

G127

A

1672-3708(2014)01-0005-04

2013-11-12

林 晖(1956- ),本名何林辉,男,浙江临海人,讲师,研究方向:唐宋词,台州地方文史。

猜你喜欢
海运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2021年下半年集装箱海运市场走势预判
天价海运为哪般?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