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莲,程 思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管理模式改革是制度与手段,教学模式改革是内涵与载体,高职教育改革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模式改革。而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于课程标准体系改革与建设,只有符合市场、学生、与教学三者有机统一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模式改革,进而推动整个高职教育改革。本文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基于“学生本位”研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征、学生知识、意象、素质、能力、技能、就业、职业之间内在联系,在教学、实践、工作动态过程中,探究旨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途径。
教学改革其根本就是针对人才、学生、职业、教学不同方位诉求,探寻其改革诉求均衡点。
(一)专业终端人才诉求约束。平面设计专业涵盖设计概论、广告摄影、商业插图、包装设计,CI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POP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策划、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图形设计与表现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各类经济和非赢利组织第一线从事广告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技术管理等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而是美感与鉴赏的内在提升。只有当学生的内在意象形态塑造成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与技能水平。
(二)高职学生自身条件诉求约束。高职学生相对理论基础薄弱,设计思维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面对高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理念、模式、方式、方法等重新改造与实践,实现教学模式改革,以科学、动态的培养路径、策略与机制作为高职学生过程化培养内容和路径,使其真正实现专业与技能的内在飞跃。
(三)社会职业诉求约束。在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分工越细,创新加快,产业更新和社会分工加速,岗位变换加剧,岗位职业迁移能力较强,人们将来很难从事特定工作或终生从事一项工作,若只掌握一门相对稳定的职业技能,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就业需要。因此,职业个体迫切需要塑造一般性的职业素养,从而习得一些基本的核心的能力去应对岗位的变换和职业的变更。这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思考。
(四)教学条件与手段诉求约束。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相对不充足,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无外乎技能培养重视程度高点,在教学、实训与实践手段上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样,相比企业培训,在师资、教学环境和手段上更不具有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如何面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条件、手段等教育资源下,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推动高职教育成功改革的战略主题。
在人才--学习--实践--就业全过程中,协调学生、教师、教学、工作环节中知识、意象、素质、能力、技能、行为之间互变关系,有助于探索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知识、能力、技能协调关系。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能型高端人才,但实际上只是关注教会学生一些职业或岗位操作技能,并不能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知识、能力、技能就像“冰山理论”一样依次表现出来,一切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都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职业技能是以专业能力塑造为前提,可见专业知识培养在整个高职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提高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是技能提升的先决条件,因而,高职教学改革过程首先重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
(二)学习、意象、行为协调关系。高职技能人才其外在表现为职业或岗位操作行为,其行为本身则是技能人才自身的一系列心理综合活动过程的反映。心理综合反应又内在表现为技能人才的思维、意识形态的意象过程,所谓意象过程就是技能人才主体的思维活动的图式或范式。意象过程恰恰是由技能人才平时生活、学习活动中所沉淀的感性、理性材料而形成的知性意象和情感意象。平面设计专业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象、形象意象、具象意象等艺术素养与鉴赏能力,平面设计岗位能力主要体现在项目创意能力和个人审美能力,具有高度抽象的柔性化与综合化,单纯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很难适应设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设计专业学生意象对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反过来说,如果在高职教学改革中通过学生外在学习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对口意象形态,从而得到提高学生职业行为效果。
(三)教学、实训、实践协调关系。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已经不是实现传统意义上理论到实践的直接转化,而是从理论——素养——能力——技能的逐步实现过程,首先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活动,强化对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然后通过反复辅助性、间接式的习题训练等形式让理论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固化,逐渐内化后形成学生必备的专业理论素养;接着以诸如工作任务或项目等实际操作性训练手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专业技能的升华。从理论实践四分法技能形成机理中,我们发现教学、实训、实践有效统一性。
(四)学生、学校、就业协调关系。学生、学校与就业就是学习、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是紧密有机整体,不是割裂的。学习策略与职业技能贯穿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和职业生涯全过程,因为该专业技能具有高度抽象的柔性化与综合化,很难通过某一环节予以单独培养。只有将学生学习策略与路径、学校教学与实训、职业特征与能力有效统一起来,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平面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
结合平面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改革诉求约束和协调关系,在贯穿教学-学生-就业、学习-意象-行为、知识-能力-技能为主线过程中,实现学科体系课程标准化、教学实训项目化、学生意象状态化、综合素质专项化、工作技能实践化相互统一的“五化一体”教学改革途径。
(一)知识体系课程标准化。首先要模型化。以平面设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构建知识逻辑图,形成平面设计专业知识地图,以其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形成知识模型。接着要模块化。针对岗位技能专项特征将相关及相近专业知识模块化设计,形成专业知识及其技能对应的模块菜单,便于学生和教师的柔性选择。然后要组合化。针对现实职业和岗位技能的动态发展,有的放矢,对专业知识进行模块化组合,以提高专业知识的市场适应性。
(二)教学实训项目化。结合专业知识模型、模块及其组合,教学实训活动中以项目导向坚持专业知识过程化训练。一是模拟性:模拟现实项目的真实环境、工作程序、能力及技能特征;二是模仿性:让学生在项目实训中模仿工作状态、工作关系及活动过程,尽量通过训练并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三是激励性: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训活动,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使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三)学生意象状态化。为了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求,在意象图式理论 (lakoff and Johnson,1980)基础上,遵循平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全面构建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技能、审美、行为的全面意象形态动态系统。意象空间化:一方面,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借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经历,拓展学生的意角空间;同时,激发意象联想:让学生在自身业已形成的意象空间中学会如何思考与联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与路径,提高其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最后,意象构图: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学会意象构图,并对意象构图进行思维逻辑论证,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际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
(四)综合素质专项化。为适应社会复合性人才需求,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首先要分类分层管理。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定位分类,加强院、系、班对学生综合素质分层指导。其次要开展专题活动。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全员专题学习、讨论、交流、分享,从而在全院上下达成素质共识和道德认同。最后要有环境熏陶。大力建设系部多型的校园文化,建立师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标准,形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熏陶文化与环境。
(五)工作技能实践化。开展校企合作、校办企业等顶岗实习或实训多种教学实践活动,既要体现职业、岗位、项目真实性,也要体现岗位技能、操作流程及工序加工的动态化过程,更能体现岗位技能的综合性和柔性性特征,总之,以真实、动态、综合的工作技能实践活动,真正验证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知识本位”、“以能力本位”、“以职业本位”三种方式,而“以学生本位”的教学改革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学生、职业特殊性,“以学生本位”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教师、教学互动关系及知识、意象、素质、能力、行为、技能之间互变过程,探索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实现了“以知识本位”、“以能力本位”、“以职业本位”、“以学生本位”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市场职业一般与技能多样、学生学习一般与意象状态多样、课程内容一般与教学方法多样、教师一般与学生多样的“四个匹配”培养路径改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象形态,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使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尤其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等人文学科,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1]杨中华,汪勇,王 静.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5.
[2]叶圣燕.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和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70-82.
[3]张耀民.“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57-60.
[4]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3-107.
[5]刘丽华,李明君.意象图式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前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6.
[6]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