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吉玲
(井冈山大学图书馆,江西 吉安 343009)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云计算等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智慧图书馆也随之产生,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和模式,智慧图书馆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模式。
随着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深入,对智慧图书馆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2010年,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智慧化设备总和[1];2011年,董晓霞提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2];王世伟2012年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3];乌恩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4];韩丽提出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5]。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通过把各类传感器及物联网植入整个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以及服务对象中,把整个图书馆的全部活动看成一个可调控感知的活的系统,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透彻感知,从而为服务对象提供智慧化服务以及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管理。
1.2.1 智慧图书馆是基于先进通信技术的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实现的基础就是首先要拥有先进的通信技术,包含宽带技术、广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其中作为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技术就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物联网就是运用信息感应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感知能力,从而实现对智慧图书馆的控制和运行;云计算技术则运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对智慧图书馆智能化管理[6]。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促进了智慧图书馆的产生。
1.2.2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和延续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起点,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数字图书馆还无法实现图书馆每个单元的互动,它只是作为一个数字空间而存在,而智慧图书馆在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基础上,智能地将数字空间和物理实体联系起来,通过云计算平台提供智能化服务,所以说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形态,是图书馆信息化的延续。
智慧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许多特征,从其主流来看,智慧图书馆基本特征应包含充分感知、深度整合以及协同运作。
智慧图书馆利用无线射频、传感器以及各类手持终端等智能设备随时随地感知和传递信息。智慧图书馆是信息全面覆盖的感知,是把信息孤岛的某个领域的单种文献与读者和馆员的信息个体连成一片,实现碎片化信息的广泛互联感知,实现对图书馆运行的各个部分的实时感知,即能对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物与人更全面灵活的感知。
信息的深度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最基本的差别。在智慧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中,信息通过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进行交互和多方共享,通过网络传输把信息输入到智慧层进行判断和处理而产生一个核心管理系统全图,使得图书馆管理者能实时监控全局,同时也提高了智慧图书馆系统分析的高度,改变了现在图书馆的运行方式。
智慧图书馆基于智能设备以及先进的通信技术,整合分析海量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跨部门、跨地域甚至跨行业,这就要重新定义各种信息组织和部门之间的关系,也使得管理到被管理的模式改变为协同合作模式,可以将特定的知识嵌入到需要协作的组织和部门中,得出准确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图书馆系统协调运作的最佳状态。
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智慧化服务以及智慧集群即人。智慧集群是基础,技术是关键,智慧化的应用及服务才能体现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3.1.1 智慧图书馆与云计算
云计算最初是因为它强大的计算能力而被运用于互联网,但随着用户需求和应用服务的扩大,云计算包含的范围也扩大了。在云计算技术系统中,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等为其最为核心的技术[7],集中处理海量数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助力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
3.1.2 智慧图书馆与物联网
智慧图书馆希望能将管理人员的智慧与海量的数据无缝对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无障碍的灵活化应用、共享数据。物联网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的信息,能够实现物、人及网络的互动与联结,达到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所以,物联网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设施,是海量数据采集和管理的主要技术系统。
智慧图书馆是由新技术的突破及渗透应用而重构,通过信息技术将图书馆的Internet网络延伸到图书馆的建筑环境、文献资源、设备以及读者证件等图书馆的所有管理对象上,真正达到人与人的对话、人与物的对话以及物与物的对话,高度体现物联化、互联化及智能化。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智能设施、信息技术、智慧化服务这三个要素,其构成路径由上层到下层环环相扣组成:感知识别→数据汇聚→网络传输→应用服务。其中感知识别就是基础设施,是物理世界信息获取的终端,其功能就是采集信息后及时处理和控制;数据汇聚和网络传输是关键技术,主要负责把感知的信息接入网络,实现在异构网络中对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控制;应用服务则是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它们协同互动、互为支柱,共同构建起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基本应用就是指图书的借还管理,具体有图书自助借还、图书自动分拣、图书自动归架以及图书自动盘点等,还包括图书馆安全管理和阅览室管理等等。根据对象分类不同,还可把这些应用分成两类:面向读者管理应用和面向馆员的管理应用。图书自助借还功能主要是针对读者的应用功能,智慧图书馆能根据用户个性需求、兴趣及研究重点而智能化的实现查询、借还、检索以及复印等行为,不仅能有效保护读者的隐私,而且避免了馆员和用户之间可能引发的矛盾。图书自动分拣、图书自动归架、图书自动盘点及安全管理则是面向馆员的应用功能,智慧图书馆自动盘点功能相对传统繁琐的盘点工作来说,不仅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出错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他们的工作强度,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错架,图书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能找到具体的位置信息,不仅有利于馆员的管理,还有效盘活了图书。
智慧图书馆除这些基本应用和服务外,还能实现技术应用的创新服务。例如:一些机构组织、图书馆及高校利用RFID技术的—卡通等,不仅能用于身份的识别,而且能用于各种购物消费的支付;利用RFID技术协助视障人士借阅的服务系统[8];深圳图书馆开发的类似自动售卖机、ATM机的自助图书机等;通过智慧图书馆感知所获得的对图书借阅率及图书使用率的统计分析,在能够保护用户隐私的条件下对用户进行针对性信息推送等服务。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更倾向培养用户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因而是知识服务的升华。
在智慧图书馆模式中,基本的构成要素还是人、资源和空间,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其他都是围绕人而服务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智能化嵌入用户空间之中,实现用户与馆员、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及资源与资源之间的随时随地互通互联并获得智慧化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实现必将改变图书馆的部分岗位的职责,一部分岗位的淡出甚至消失必将导致图书馆员角色转变。智慧服务不仅要求未来的馆员具备图书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以及强大的沟通交流能力,掌握智慧图书馆相关业务技能。
智慧图书馆的出现,不仅带来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也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挑战。图书馆员必须努力学习应对挑战,图书馆管理者更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最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1]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2]董晓霞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3]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22-28.
[4]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5]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2012(5):48-50.
[6]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81-90.
[7]陈康,梁维民.云计算改善数字图书馆初体验.图书馆学研究,2009(4):28-30.
[8]利用RFID技术为图书馆视障群体开展语音导读服务.云南图书馆.2011(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