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东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6032)
论“微课”在消解教师教育时空局限中的作用
殷世东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6032)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难以保证教师教育中的师范生的知识面拓展和实践教学时间;在空间上,没有足够的实习实践基地,导致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足,影响教师教育质量。通过微课,打破时空的局限,让师范生拥有足够的学习、观摩和实践时间与机会,以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中小学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和专业标准的合格师资。
微课;教师教育;时空限度;延伸与补充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师范院校扩招,虽然,目前师范类专业招生数量在逐步减少,但是由于招生基数大,相对来说,在部分师范院校还是超出了培养的承载数量,导致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教学由于时空的局限难以保证,问题逐渐彰显出来,影响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如何才能突破实践教学的时空上局限,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得到有效的锻炼,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呢?“微课”的出现,为消解教师教育的时空局限输入了良方。“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互联网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已成为人们日常性的学习方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之一。面对学校教育时空的局限,互联网逐步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为了更为便捷、更有效的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也已逐步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微课”逐步出现在教育教学之中。2012年教育部开始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同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使“微课”在各学段教学中得到推广与运用。
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微课”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2008年提出。有人称他为 “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即微课制作过程。随后,“微课”在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逐步推广。在国内,“微课”概念最早是由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有关微课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
根据微课的特点以及相关学者的表述,我们认为,“微课”(Microlecture)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念为依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某单一主题进行录制,制作为5~10分钟左右的声音解说或视像而进行的教学;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课程录制,开展示范学习或实习演训。它是一种时间相对较短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或实习演训课型。“微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源于对我国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于单元或课时(40-45分钟)为主的‘大而全’资源建设模式的一种‘修正和反思’”[3]。它的主要特征:少、短、精。“少”是指课的内容知识点少,一般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论述或展示,不做长篇大论,追踪溯源,但是一堂完整的课,有重点、难点等,过程完成,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短”是指展示或播放的视频时间短,一般5~10分钟左右,方便学习和下载,时间短符合学习者视觉驻留时间,使学习者保持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重复学习或重复观看,达到理学的学习效果。“精”一是指制作的技术精良,制作形式多样的动态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二是指内容浓缩知识点的精华,录制最精彩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过程或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处于一个 “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与学习者进行持续的交互作用,并以此来促进学习心灵的转换或认知“迁移”。通过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不断建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微课”设计理念体现了学习主动性、持续性、再现性、及时性、交互性和场景性等理念。
1.主动性。“微课”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当服务器定位到有用户进入所属区域时,会主动发送服务内容,供用户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有选择的选择所学的内容。学习者也可能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建制课程,进行实习与实训。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等特点,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同时,由每一单一的微课是针对某一个主题,并且重点、难点和疑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播放快慢,调节视频播放,解决实际困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行自主学习。
2.持续性。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逐步成熟,不断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的刺激,激发思考。“微课”对于学习者来说,只要学习者愿意学习,可以随时点击观看,除非自己取消学习要求,否则学习者能一直保持在学习状态,进行连续的学习。
3.再现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多次访问观看或下载,学习与演习的内容可以多次再现,随时学习,反复演练与研习。
4.及时性。只要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可以足不出户,点击在线视频,及时学习。学习者不管在哪里,学习者都能获得的学习、交流、沟通或演练的机会,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5.交互性。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静态的被动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与交流,信息可以相互传递、交互学习。
6.场景性。“微课”可以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之中。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可以以“微课”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与其他同步学习者进行交流,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学习所需要的知识。
师范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学习,掌握宽厚的知识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来看,要求师范生必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等。这需要师范生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与拓展知识面,除了专业学科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然而,教师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必须对教师教育的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
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需要长期的专业实践训练,需要足够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然而,近年来,由于师范类专业扩招,原有的师范院校的实践基地,由于师范生的扩充,已经影响到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承载现有的师范生的实习任务,已无法满足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这种需要与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必须寻找新的有效路径,解决这一困境。
教育实习需要指导,没有指导的实习是盲目的。然而,近年来,由于师范类专业招生的扩大,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一位教师一般需要指导20名师范生,有的多达50名师范生,在很多情况下,指导教师只是制度规范性管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每一位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只能听评部分学生的实习,对一小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大部分师范实习生只能是自习、自悟、自我矫正,因此,达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监督,部分学生把实习当作走过场,盖章了事。目前,出现新的实习模式顶岗实习,似乎在一定层面推进了教育实习工作,解决了教育实习难的问题,但这种实习模式值得进一步考量。这种实习模式,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与指导,很可能变成一种实验和试验过程,一种放任。对实习学校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他们变成了实验品;对实习的师范生是不公正的——师范院校放弃本该承担的责任——实习指导。
教师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开设的课程是有限的,学校的课程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扩大师范生的视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如果只依靠学校开设的课程、在课堂上获取,是无法培养出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师资。因此,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必须拓宽培养渠道,“利用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无须坐在一起,无须轮流发言,只需短短的5分钟就可以吸收他人最先进的教学经验”[4],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师范生学习,以弥补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局限的问题。
目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学方式上,还存在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过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顺序性等,强调课堂教学知识点精细展示,导致单位时间内知识信息量较少,同时,大多数师范院校是大班上课,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学生被听,缺乏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学习效率较低,不利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师资。必须对现行的教师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逐步普及。微课也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师范生不需要坐在一起观摩,也不需要轮流发言,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吸收相关的知识信息和他人最先进的教学经验;不受场合约束,不需太多的表达,师范生观看视频更加自由;承担教师教育的教师,可以根据师范生的特点,灵活安排时间、地点进行学习与观摩,能提高师范生学习的实效性。同时,可以针对师范生掌握不扎实的内容,进行重复观摩,以帮助师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也可以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进一步强化,将重难点制作成典型“微课”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学习,掌握知识。
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存在问题,又羞于发问的师范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通过自我反复学习与思考,能够较好地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微课”,及时复习与研习。“微课则是通过视频形式展现,在观看学习中,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利用视频播放器暂停、快退、快进等功能调整学习进度,以达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和消化”[5]。通过设计少而精的习题,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学习内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微课”训练,加强对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技能等,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补救师资不足的问题。
借助“微课”短、小、精的特点,设置“微课”。教师在课前将新知识点,分成若干内容,“微课的选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重点、难点,二是解决个性化学习的点”[6],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录制和设计“微课”,让学生随时观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储备。同时,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录制“微课”,随时观摩,开展演习与研习,熟悉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技能。
“微课”的观摩与录制,能够让师范生,随时随地的演练。由于微课具有半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修补等。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学生拥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通过网络的强大功能,依托微课网络平台,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研讨提供反复研究样本”[7],可以弥补教师教育时空不足。同时,在“微课”的观摩与录制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因为,只要有相关的设备,每位师范生都可以参与微课制作,以制作任务促进学习。
在开发微课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进行开发。首先,师范院校做好微课程整体规划,确定微课程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组织一线学科教师研制学科知识点谱系,开展系列微课程资源开发。其次,要有人人可以制作微课的理念,教师、学生以及教辅人员等都可以制作,只要有相关的仪器与设备,有相关的学习内容与主题就可以进行制作。如:用录音笔进行录制,也可以“微课星”软件进行个人录制等等,利用现代技术硬件或软件进行制作;再次,构建微课程建设平台,微课程存储空间,建翼学站。利用网校网,对研制好的微课程进行及时上传、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进行后期加工,加强日常管理,建构良好的课程资源库——微课云,“云计算技术对微课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教师与学生分别成为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主体”[8],并建翼学网,“翼网站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下载微课程网络学习客户端,进行微课程学习”[9]等,以利于教与学,开展网络学习,可以消解教师教育中的课程资源不足,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
在学习微课程的过程中,系统能够及时时行评价反馈,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相关性知识信息学习,同时,系统还能够自动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学习微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有利于调动师范生的主体性,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关注师范生的主体性,关注师范性个体身心健康,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彰显师范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10],有利于师范生专业成长。通过登陆不同的用户网站平台,教师进行点播视频,在视频页面的留言板上留言,开展师生间对话。另一方面,对于教学中的展示重点或难点的微课程,可以通过集中展播,并适当的进行点评与研讨;对于经典微课程可以及时的向师范生推荐与展示;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微课库”的观摩、学习、研讨、反思、评奖等活动,推进微课程建设,转变教师教育中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将微课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弥补教育教学的时空局限,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微课对教师而言,将突破师范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转化为动态的能够随时再现的教学,促进师范生学习与成长。微课对于师范生而言,能更好的满足师范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同时,通过录制与演练,观摩与反思,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和技能的转化,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与发展。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胡铁生,黄明燕,李 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
[5]姚晓兰,兰觉明.微课: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型课程形态[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
[6]汪晓东 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
[7]李海东.基于微课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3(7~8).
[8]陈宏伟,宗欣露.微课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9]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上海教育,2013(15).
[10]靳玉乐,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4(1)
G642
A
1008—7974(2014)04—0125—04
2014-04-20
殷世东(1972-)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3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下教师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zdjy131
(责任编辑:梁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