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莉,李向阳,骆丽霞
(甘肃省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希望世界能够更好地认知中国,认同和包容中华文化。翻译是沟通文化、传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翻译能力也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且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英语翻译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汉语水平和丰富的知识。因此,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专业实践时,都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翻译过程会涉及到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完成翻译任务的质量。因此国内外学者研究翻译能力时都聚焦于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能力。Albert Neubert (2003)认为,翻译能力是语言、语篇、学科、文化和转换这五方面的综合能力。文军(2004)则认为,翻译包括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刘宓庆(2007)提出,分析与运用语言能力、文化辨析与表现能力、审美判断与表现能力、双向转换与表达能力、逻辑分析与校正能力构成了翻译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就应加强学生双语、双文化能力的培养和翻译策略、翻译实践指导。为经济发展、地方服务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的本科院校更应该重视全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文化交流中承载文化信息量最大的载体。翻译需要多种知识和翻译技能,有效、全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达到中华文化与英语的融会贯通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外语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方向。当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是: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翻译策略,淡化中西双语文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输入,学生对母语文化知识缺失,影响了学生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沟通世界、传播文化。
为了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针对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65名本科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在一项“中华传统书目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阅读过《论语》的学生有37%,阅读过《史记》的学生有16%。其余学生对此类书目的阅读则停留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片段式阅读或者对教材中选摘部分的学习。其中有一项“在平时阅读学习中,你是否深究过材料中某些译文的文化知识瑕疵”,其中7%的学生会查阅字典,而其余学生竟不会怀疑其翻译的正确性。问及不去探究的原因时,绝大多数回答是:“教材中的错误应该极少,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量不足,难以发现译文中文化层面的问题。”现有教学过程中,外语专业课程居多加之公选修课程效果不佳,学生外语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中华文化认知程度却无明显提高。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知识储备量明显不足,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都影响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1.翻译培养方案单一
现有翻译教学中重视文学性的翻译,强调文法翻译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翻译能力的实践、实用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翻译基础理论为主,未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扩大学生的翻译视野,从而在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过程中还需进行再次的自我教育。如中医翻译工作在对外弘扬中医学上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中医译语在语法上符合译入国的语言习惯,更要使中医译语保持原味的内容和原有的医学文化。
2.欠缺多样文化门类的学习
大学外语的热化教育冷落了本土文化的学习,汉语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挤压下逐步缩减,而学生也偏重于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到吃力的不再是外文,而是储备量可怜的文化知识。英语课程教学中,绝大部分是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并且大多选自英美国家的期刊和杂志,与中国文化相关或是对中国文化介绍的内容几乎没有,有也只是简单介绍中国传统社交礼仪、节日习俗,很少涉及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介绍几乎没有。由此不难看出,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缺乏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和资料,谈及地方文化的更是少之又少。
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就要从单一方法向多面化技能的培养方向转变,将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应用性复合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地方本科院校应增加有关经贸政史、地理军事、法律科技、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将翻译实践能力和上述的非英语专业的知识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的翻译能力,这样既可以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地方文化传承有机地衔接起来,又可以避免因为增加了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而弱化语言的优势。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中提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开设各种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对外介绍能力,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获得一定的国际金融、经贸知识,提高口笔译能力。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只注重外语能力的专业性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各种相关知识课程的开设,淡化甚至忽略了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文化教学,及多种学科知识的普及,因此英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应注重多元性和文化性的融合。保持原汁原味的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课程的同时,开设中国文化概论或者其他类似的相关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英语导读),适时增设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国际金融概念等课程,并且融入多学科知识翻译教学。
翻译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对英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丰厚的知识储备。翻译者不仅要懂文学和文法的基础翻译,更要懂历史、地理、宗教、政治、医学、化工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和外国文化背景,更要懂得汉语文法、修辞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将中华文化对外弘扬,前提就是必须掌握中华文化。鉴于目前现状,翻译过程中既要积累有效的翻译经验,提高语言技能,还应加强学生自我阅读意识的培养和阅读量的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保证将来遇到各学科的翻译工作都能轻车熟路,将学科的文化背景与翻译技巧相联接,最终让翻译能力实现由“专”向“通”的跨越,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对外弘扬。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翻译实训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足,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地方高校可以依托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翻译实践教学。以某地方高校为例,可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当地各种赛事和大型活动,如文化形象大使选拔,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志愿者、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艺术节、祁连玉文化旅游博览会、“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学术研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参与传承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热情。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这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为社会进步、地方发展培养服务型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在翻译教学中,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课程体系,结合传统文化,突出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
[1]Albert Neubert.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in Translation[A].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Beverly A 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0-32.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4]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5]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3.
[6]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2):8-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