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謇治文献学方法述略

2014-02-12 11:4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2期
关键词:金石学纪事平江

●王 玲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南京210048)

王謇治文献学方法述略

●王 玲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南京210048)

王謇;文献学方法;学术贡献

王謇是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他在金石学、目录学、藏书史和方志学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方法,考察王謇的治文献学方法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王謇(1888~1969),字佩诤,号瓠庐,晚号瓠叟,江苏吴县人。1915年,王謇从东吴大学毕业后,曾任苏州女中教务主任,振华女校副校长。1928年,他到东吴大学教授《本国文学》课程。同年,南京中山大学俞庆棠因王氏精于版本目录之学,遂推荐他到省立苏州图书馆任职,担任编目部主任并负责馆刊的编辑工作。他在该岗位上的任职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时期,在馆长蒋镜寰的带领下,将该馆40余箱善本书藏至西山包山寺,使这些善本书免遭战火的毁坏。1919年至1933年,王謇任《吴县志》协纂,该县志共80卷,分订成40册,历时十四载才正式出版。1937年,王謇移居上海,先后任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等院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王謇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于版本目录学、金石学、藏书史以及方志学都有着较为精深的研究,著作有《续丛书举要》《吴中金石记》《续补藏书纪事诗》以及《宋平江城坊考》等。

1 由博而趋于专的金石学研究

1933年,王謇在给杭州邹景叔所刊行的《艺术丛编》之中的《周金文存》所作的序中,就金石之学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传抚失真,点画伪舛,一失也;见闻所限,搜集未备,二失也;疏于鉴别,真赝杂揉,三失也;昧于义例考释或疏,四失也。”[2]此“四失”是王謇对金文版本及流传中所产生问题的精辟概括。

1929年,王謇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上发表了《再补金石学录》一文。王謇以金石著述人物为写作的基本单元,从介绍人物的字、号及籍贯开始,接着介绍其金石方面的贡献(或与金石相关事迹),最后则是该人物金石学方面的著述。当然,最简略的只有字、号、籍贯和金石学著述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物的后面一般都有引用文献的出处。王謇对金石著述人物的搜集还是比较全面的,仅《再补金石学录》(卷一)就收集了近70名人物。在这些金石著述人物中,著名的藏书家有周中孚、莫友芝、潘祖荫、叶昌炽、谭献、王懿荣、孙诒让、俞樾、刘鹗等。[3]《再补金石学录》严格来说只是金石文献资料的辑录,但征引文献的选择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学术性也较强。

《再补金石学录》所研究的对象较为宽泛,而《吴中金石记》研究对象则较为专一,更为重要的是,《吴中金石记》在研究的系统性以及深度方面皆有所革新,有些革新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该著述以吴中的金石为研究对象,且以金石本身的内容为研究主体,而不是以金石人物为中心。如,《海西公墓砖》《慧影造象》《平原乡鲁国闵君墓志铭》等。其次,在金石的记述方式上,以出土(发现)的实物或所记载的事项为写作的基本单元,突出金石文献为主体的写作模式。最后,在金石文献的考证上至为详尽,不仅有题名,还有金石形制、行数、字数等的具体描述以及详细的考证过程。如在考证《沈兼等题名》时,就对该石刻描述道:“刻高二尺四寸,广一尺六寸,四行,每行七八字不等,径二寸五分。”[4]另外,除了注明征引文献外,王謇还对相关的金石考证以“謇按”形式作相应的解释与说明。对于那些金石实物已经亡佚的,还考证、辑录出其中的文字。[5]《吴中金石记》分别于1929年、1930年和1932年分三期发表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上,时间跨度之大以及考证之缜密、严谨,在金石学研究上颇具水准。

2 意在继承传统的目录学研究

《丛书举要》自刊行以后,历经多次增补。王謇在丛书书目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前人的基础上,立意续写《丛书举要》。他说:“先儒墨迹复毫发不爽,足资玩索。爰略广前例,凡缀辑印行之国学善本,虽非枣梨,亦并列入。”[6]

王謇《续丛书举要》在收录上仍以丛书名和各辑(集)为排列顺序。丛书名后以“正编、续编、外编”或“第某集”或“甲、乙、丙、丁等”为子目录编号,再列出相应的书目。王謇所收丛书书目涉及的范围较广,经史子集乃至近代丛书无不包含。其中不乏名人编纂之丛书,如罗振玉《雪堂校刊丛书》。当然,其中也有近代著名的出版机构,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的丛书,该出版社就出版了《涵芬楼丛书》。王謇在丛书中所列的书目大多标注出著者、版本等情况。如上海涵芬楼铅印本《文艺丛刻》即列出每一种书的著者,分别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吴梅《顾曲尘谈》、玉狮老人《读画辑略》、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薛凤昌《邃汉斋谜语》、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王梦生《梨园佳话》、许家庆《西洋演剧史》、钱静芳《小说丛考》、张起南《槖园春灯话》和蒋瑞藻《小说考证续考证》等11种。[7]

王謇还广泛搜集有关梅花的图书而汇成《梅展书目》。其中,著名的有宋范成大《梅谱》、清王士祯《渔洋山人集句梅花诗》等。每一关于梅花书目,王謇都注明所藏之处。他本人在海粟楼就收藏有宋代《梅花衲》《栽种须知》《梅花书屋图题咏》(道光乙亥精刊本)《吴中探梅诗》(康熙癸酉刊本)等。另外,王謇辑录了潘景郑、蒋镜寰等收藏的梅花书目。[8]

3 重在补阙求全的藏书史研究

晚清至民国,藏书史研究颇为发达,仅藏书纪事诗就有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伦明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等。王謇受叶氏的启发,遂着力续补藏书家126人。其中,藏书家沈维钧条目,有目无文。附见于其他人条目的,有7人。因此,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所记述的藏书家有130余人。[9]

王謇著述颇多,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迫害,学术上也遭受重大损失。因当时条件所限,《续补藏书纪事诗》也存在一些讹误。关于这一点,潘承弼在《续补藏书纪事诗》中就记述道:“其已行世者,只《盐铁论札记》一书。其他诸子札记已成稿者,曾属于介绍中华书局出版。不幸动乱之际,未及成议,稿亦未得返璧,至今引为憾事。四凶肇祸,同罹池鱼之殃。君为上海博物馆群竖所困,日经鞭挞,备受荼毒。时年垂八十,体力不支,后被逐家居。不久,即悒郁离世,亦可悲矣。君著述甚富,传世寥寥,闻诸子札记稿尚弃中华书局,倘能垂诸不朽,亦足以慰君九原矣。是书传印不多,鲁鱼难免,亦希后贤重为校理,藉补缘督先生所未及,且有裨藏书家之故实焉。”[9]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王謇的很多著述没有得到印行出版,而其本人已悲惨离世。至于《续补藏书纪事诗》一书,因传世较少,也出现了“鲁鱼”不分的诸多讹误。刻写本《续补藏书纪事诗》原附有《勘误表》一份,补入漏列沈维钧藏书纪事诗一篇,并勘正142处刻写之误。1987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希泌点注的《续补藏书纪事诗》没有觅得稿本和原刻《勘误表》,所以出现的讹误之处不在少数。《藏书纪事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和《续补藏书纪事诗》成为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要的三部以纪事诗为记述形式的藏书史著述。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在延续了以往藏书纪事诗写作模式的同时,增补了百余条藏书人物的藏书史料,很好地起到补充、完善作用。所以,王謇对于藏书史的贡献不在于有多少创新之处,而在于补阙求全,使得这一时期藏书史更加完整。关于王謇的藏书事业及研究,陈君隐有诗云:“澥粟主人何太痴,长将结发市书皮。到头赢得名无传,半部他人纪事诗。”[9]

4 注重考据的方志学研究

王謇曾师从章太炎等预修民国《吴中志》,对方志尤其是苏州(宋代为平江府)的古城规制有着独到的研究,《宋平江城坊考》即是他的一大力作。《宋平江城坊考》以《宋平江图》为研究对象。王謇经过考证,确认《宋平江图》刻于宋绍定二年(1229)。他通过实地勘察,并查证《吴郡志》《苏州府志》和《姑苏志》等古旧志书,对《宋平江图》中的题榜、名称、方位和沿革等加以考订,深入、细致地考证了宋代至民国时期苏州的城坊情况,可谓相当全面。

《宋平江城坊考》正文5卷,首1卷、附录1卷,历时7年完成,有民国十四年(1925)仿宋铅印本。《宋平江城坊考》以坊巷为研究中心,辑录了相关的人物列传、园林府第、物产古市、金石铭刻、书刊题跋以及掌故刊题跋以及掌故传说等。《宋平江城坊考》是重要的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也是关于苏州珍贵的地方志史料。[10]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序》中就说:“吴中方志之作六朝而上,书阙有间矣。”[11]其实,唐宋以来,虽有若干苏州史志的著述,然并非能反映苏州城在古代的变化,对于苏州在宋代的城市建筑发展的了解与掌握也相当有限。王謇依平江图所示,穷数年之功,一一考证,广征文献,于苏州城市风貌之一坊一桥考订无误。陈从周先生在《宋平江城坊考序》中写道:“其于此书之作可谓笃且诚也。对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之研究提供极科学之依据,与志乘无二致,巨著也。奈何数典忘祖,时人但知平江图之可宝,而忘先生是著之可贵,饮水思源,徒兴感慨。”[12]陈从周先生对《宋平江城坊考》一书的评价可谓相当公允。同时,也对该书的价值以及王謇在该书上所做的贡献并没有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而深感不平。

王謇的论述文章大多发表在《苏州图书馆馆刊》以及《东吴学报》上,他的著述还有《书目答问版本疏证》和《汉魏南北朝群书校释》等,均未曾出版,至为可惜。关于《汉魏南北朝群书校释》一书,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之《王謇著作》一条中就曾写道:“后一种(指《汉魏南北朝群书校释》)实为大著作,将各古籍集注集校。其搜罗近人整理古籍之著作及论文丰富之甚。有如此人才,而政府不能知,学校不能知,不禁为一叹也。”[13]可见,顾颉刚不仅对《汉魏南北朝群书校释》的学术价值大为赞赏,也对王謇怀才不遇的艰难处境给予深切的同情与惋惜。因此,对于王謇的治文献学方法还是有很大的考察空间,限于王謇研究著述的整理与出版的限制,开展相关研究受到一定约束,无疑也是中国学术的损失。

客观地说,金石学、目录学、藏书史以及方志学的研究在王謇的学术生涯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所取得的成就也较为突出。从上述对王謇治文献方法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王謇的学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善于利用工作之便利以及个人的收藏开展研究。这一点在王謇的金石学研究以及目录学研究上比较突出。他充分利用自己供职于苏州图书馆工作之便,对于苏州图书馆的相关藏书进行文献学研究。同时,王謇也有自己的藏书楼,他更是结合个人的收藏展开研究,做到藏用结合。(2)注重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金石学、目录学、藏书史以及方志等研究都是中国传统的学术领域。王謇在充分吸收传统学术精华的同时,举起继承传统学术的大旗,在中国学术领地上精耕细作,苦苦求索。《续补藏书纪事诗》《宋平江城坊考》《书目答问版本疏证》和《汉魏南北朝群书校释》等均是不朽之作。(3)学术研究,重视考据。王謇在研究过程中,不仅重视纸本文献的搜集,也重视金石碑刻等的搜集。同时,他在文献征引的同时,更是重视实地考察,讲究考据。因此,王謇的研究多力戒空谈,讲究考据。作为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王謇的治文献学方法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

[1]甘兰经.王佩诤先生事略[M]//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70—78.

[2]王謇.周金文存序[J].国学商兑,1933,1(1):26.

[3]王謇.再补金石学录[J].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29(1):1-16.

[4]王謇.吴中金石记(续)[J].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30(2):8.

[5]王謇.吴中金石记(续)[J].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32(3):1-55.

[6]王謇.续丛书举要[J].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29(1):1.

[7]王謇.续丛书举要(续)[J].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刊,1930(2):1.

[8]王謇.梅展书目[J].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年刊,1936:1-3.

[9]谭卓垣.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31-134.

[10]陈桥驿.中国都城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329-1330.

[11]王謇.宋平江城坊考[M].扬州:广陵书社,2003:3.

[12]陈从周.春苔集[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96.

[13]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83.

G256

E

1005-8214(2014)12-0068-03

王玲(1976-),女,安徽合肥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2014-03-17[责任编辑]李金瓯

猜你喜欢
金石学纪事平江
杨塘纪事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金石学是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正月纪事
浅论陈介祺的艺术成就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
《爨宝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
平江老街上的一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