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女大学生是新时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工科女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祖国的科技进步意义重大。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理工科专业中,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仍然较小,属于一个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的弱小群体。由于各种社会压力和无差别教育等原因,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工作对于整个大学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至关重要。
行为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是受思想支配,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取得,有情感、有理智的活动方式,反映了人的情感和智慧、欲望与能力。行为文化是指一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本身或者是通过行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反映这一角色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1]92大学生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行为本身以及其行为在大学生的学习、组织、生活、交际活动中表现出的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文化形态。一般意义上讲,行为文化其实是要观察和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方式等。
本文所指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是指在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中可以获得理学或者工学学位的女性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学习、生活、组织和人际交往中所展现出的思想、行为方式等的文化形态。
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整体趋向是积极向上的。她们中大多数能够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提高修养,举手投足展现出高素质人才的文化形态。但从理工科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行为方式表现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历了高中的忙碌和艰辛,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她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在大学也得到了证实,专业课的成绩并不比男生差。但是成绩的优势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应有的自信。社会上一些单位“拒收女生”的潜规则使得她们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面对这种现实,理工科女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渐渐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追求事业成功的信心和动力也会逐渐减弱。各种无形或是有形的压力,使得部分人对所学专业不再那么投入,学习兴趣呈下降趋势。有些人甚至借着“在理工科领域女不如男”的幌子,实验课上不再动手,课堂上不再认真听讲,课下更是无节制地挥霍自己的青春,自诩“拿青春赌明天”,自我放纵,完全放弃了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本分和一个理工科女大学生应有的底线和责任,自甘消沉。一些“女子无才便是德”、“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反正父母会给我找工作”等愚昧落后观念便会趁机而入。
理工科院校或专业中,学生会和班委的主要职务都由男生承担。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中,针对男生特质的较多,比如组织男生感兴趣的球类活动等。女生极少参加各种活动,即使她们参与了,也常常是被动的甚至有时被忽视,她们在这些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也很难成为组织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除了少数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性格开朗的理工科女生能在积极参与大学各种活动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外,大部分女生从中得不到更多能力上的锻炼,潜能也得不到挖掘,这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不到作用。
理工科女大学生传承了严谨治学、刻苦努力的作风,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生活模式就是宿舍、食堂和教学楼。课外时间也只是出去逛街,或者宅在宿舍玩电脑,大部分理工科女生们的社交圈和视野突然变得狭窄起来,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眼界越来越窄,除学习成绩外很少关心校园里的人和事,这种现象随着年级升高日益明显。面对这种窘境,一些理工科女生从最初的因被忽视而愤愤不平,久而久之就变得顺其自然,后果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单一,参与活动意识越来越弱。当她们要面对就业或继续求学等人生关键问题时,就会显得孤独无助、迷茫不知所措。另外,很多理工科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主动交际,知心朋友较少,与老师和班上的男生交往一般。她们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交往能力差”、“自我表现能力不够”、“死板”等。[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纷繁缭乱、复杂多变,正通过书籍、网络或者其他传播方式向社会全面铺开,对人们的精神层面和生活层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并且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她们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生活、学习各个方面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发展,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充实和自我素质的提升。
理工科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理工科人数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理工科专业中,不仅女生少,女性教师也少,而能够成为女学生榜样的女教师就更少。其结果必然是女生和男生一起接受几乎完全相同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无差别化,某种程度上导致她们缺乏必要的女性知识。[3]大学所提供的无差别教育无法满足她们的成长需要,在能力气质、审美礼仪、人际交往、就业指导、人文素质培养、恋爱心理、性知识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快速推进和发展,但在地方高校中几乎没有专门开设针对女大学生的课程。一些高校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或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理工科在各类学科中相对更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材中学科知识的单调枯燥与女生的感性思维相冲突,在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上,女大学生会感到非常困难;理工科专业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而许多女生不爱动手操作。由于理工科专业的男生人数远远大于女生人数,有些专业的班里甚至只有一两个女生,很多女生实验之类的动手工作都受到了特别照顾和帮助。总之,理工科女大学生主观上对自身的优势和缺点认识不够和客观上男性文化氛围的制约,严重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
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宣传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典范;要呼吁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予以关注,为理工科女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待遇。大学里面可以以课程教育为主要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去观察和思考社会并反观自身。总之,社会、家庭、学校和用人单位要转变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营造理工科女大学生成才的良好氛围。
在理工科专业领域,男生在人数、成就、体力、社会舆论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因此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信心更为重要和迫切。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理工科女大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例如,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和文艺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某些激励机制可以适当地向女生倾斜,充分肯定她们的优点,以提高她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开拓适合女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以培养女生勇敢、坚强等品质,这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探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民意测验或者网络心理测试,找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育,筹办她们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成立以理工科女大学生为主的社团组织或开展以理工科女生为主体的各种文体活动,还可以动员女教师和不同学科的女大学生一起参与,满足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参与交流需求,培养她们的参与意识和交流能力。这样的集体活动不仅会让她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且这种充满文化气息和女性特点的活动,可以陶冶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身心,有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高校积极开展“最美大学生”、“优秀大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开展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各种专项评比活动,如“最美理工科女大学生”、“理工科女大学生科技标兵”等,发现身边的典型并宣传她们,让身边的正能量激励她们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除了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之外,还可开展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专题讲座,将各行各业的成功女性校友、多年在社会上打拼并获得成功的女性企业家、科技专家、商业精英等,请到学校做相关讲座,与理工科女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或者国际资源,让理工科女大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女性,了解她们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突出贡献,从而引导她们科学全面地认识自我,认真培养从事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所需的思想、心理、身体等素质,帮助她们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还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敏锐性,不断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其可以从容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应开设性别教育选修课,引导理工科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女性,正确认识自我,充分认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要让理工科女大学生认识到男女生智力并无大的差别,认真、细致、严谨、遵守规则等是女性的优势,在理工科专业领域,对数字的敏感性、计算的精确性、设计的精益求精等方面女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充分展示她们细心、耐心、能够忍受和做好很多繁琐重复性工作、工作稳定性强、往往比男生更能沉得下心的优势,在实践中改变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基于理工科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应主动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不能完全满足于考好成绩获奖学金,而应注重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努力为祖国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成荷萍.女校校园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谷岩.思想政治教育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3).
[3] 王效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