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的互动构建

2014-02-12 10:32张蕾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生音乐

张蕾

(唐山师范学院 音乐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的互动构建

张蕾

(唐山师范学院 音乐系,河北 唐山 063000)

阐述了文化民生主流话语权的历史生成,探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形成社会背景以及分析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的互动关联,旨在为推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文化民生;音乐文化产业;互动构建

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是健康民生的根本前提,文化民生观点的形成是党对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以文化民生为基调,探索与音乐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民生主流话语权的历史生成

1.文化民生话语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辩证逻辑演化

民生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早期人们对于民生概念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与文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化生活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民生与文化之间也形成日益紧密的联系,文化权利也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民生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文化民生作为当前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彰显着文化民生在一个时代主流意识的强权地位,这也是整个社会群体对文化民生概念历史生成的逻辑与现实意蕴[1]。文化民生是一个特有的文化形态,归根结底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它的主流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起初势必存在对这类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在与社会现实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价值认同到制度认同、利益认同的演化规律。

2.文化民生生成逻辑的历史考察

民生作为一个较大的概念范畴,它的发生与发展使得一切关乎到人民群众生活利益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纳入到民生范畴,其中包括文化民生、政治民生和生态民生等诸多领域,其中,文化民生概念的生成始终是以民生为核心,而演化而成的一个次概念,这也是民生概念生成由逻辑的可能向逻辑的必然转换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逻辑与历史是相互统一的,历史处于第一位,为逻辑建立在历史之上。我国关于民生问题的探索自春秋时期的“民生之不易”“民生在勤”(《左传·宜公十二年》)伊始,就得到了各个历史朝代的广泛认同,这为我国民生演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民生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到

近现代史中,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社会问题的核心在民生”,把民生看成是社会的生产、国家的生计和群众的生命;毛泽东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建国方案,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为民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指出了新民主义文化的大众性特征,认为文化要服务于大众,代表大众的利益,这样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民生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建立了物质民生与文化民生之间的联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又把文化民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3.文化民生主流话语的当代审视

通过文化民生生成逻辑的历史考究,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民生概念的生成是文化服务于民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的利益始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文化的复兴也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从文化主体、人民群众和文化利益的角度来谈论民生问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在生产文化的同时,更应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如今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与民生建设的并轨发展格局为文化民生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土壤,同时,也是文化利民的实践选择和文化保民的安全之举。因为,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内外文化的交互与融合所带来的文化入侵、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影响,势必会危机到人民群众对文化民生主流话语权认识的偏颇,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各类文化产业资源,不断丰富我国文化产业谱系,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认同力,这也是本文研究音乐文化产业的初衷[2]。

二、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形成的社会背景

在工业文明的辐射时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音乐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结构。文化的工业化由于过多地依靠市场和资金支配,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标准化商品,从而失去了文化的自由形式与风格,同样,音乐文化的大众化与审美标准的淡化,音乐作品沉溺于消遣和娱乐之中,被商品化了的音乐文化产品消解了对艺术本性的超越,导致音乐文本个性的失落,造成当代艺术审美文化的蜕变。因此,在文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之下,要以一种积极的姿态,结合我国的传统与现代文化背景,来调整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音乐文化产业的本土化回归。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之下,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知识经济“产、学、研”一体化的潮流,引发了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巨大变革,音乐文化的信息化传播走向扩大宣传和提高作品质量上。另外,各种音乐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着现代化与非现代化的对立,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对立矛盾,用一种现代主流文化的发展模式和价值标准去强加于它,势必会造成民俗音乐文化个性的泯灭,而用传统、保守封闭的面孔去面对,也会造成音乐文化缺乏创造性,不利于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的互动关联

1.社会的发展是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互动的根本动力

现代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包括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增强音乐文化的软实力才是切实改善文化民生的根本动力源泉。音乐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娱乐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使音乐文化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该项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都市生活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紧张之余可以借助音乐文化娱乐来放松情绪、调节生活。这样,音乐文化产业就成为引导消费舆论、消费方向、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的一个方向坐标。特别是通俗音乐、高雅音乐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也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助推力,但是,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反映出整个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精神文化的解释力、渗透力、指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满足文化民生的这一时代命题,具有更强的文化意蕴、核心价值观念、人文关怀,才能使创造的音乐文化产品在消费后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文化民生战略的目的,才能使音乐文化产业富有更强的创造力,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不能被动地受社会思潮裹挟而盲动,否则,音乐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演变成为一种浮躁的艺术,势必会扭曲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价值意识,导致人民群众艺术审美观的“异化”。

2.内在需求是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互动的引导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产业服务体系,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民生领域的方针、政策也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不断的变化,音乐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不断吸收经济成分,特别是流行音乐文化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消费的时代,通过大力发展音乐文化产业推动和刺激物质产品和服务消费,形成庞大的音乐产业群,扩大内在需求,获取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发挥音乐文化修养的教化目的,为文化民生服务。

在文化民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之下,音乐文化产业

发展的价值序列上留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印迹。音乐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照,不同脱离时代发展的轨迹,音乐文化产业理论的建构要建立在生产音乐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展开,大力发展音乐本体产业、音乐外延产业和音乐相关产业,提供音乐服务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把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歌曲形式根植于文化民生的历史背景之下,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语义系统内找寻自己的位置,不断提高音乐文化生产力水平,才能创作出更多的音乐文化艺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带动文化民生的发展[3]。

3.协调发展是文化民生与音乐文化产业互动的路径

文化民生是规范和引导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音乐文化产业特有的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化民生的发展,赋予了民生更多的文化内涵。二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辩证关系,文化民生是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引导,具有规范和带动作用,没有文化民生的支持,音乐文化产业就缺乏精神支持和智力基础;音乐文化产业的畸形发展,则会导致人民群众艺术审美的扭曲和异化。因此,解决好音乐文化产业与文化民生事业的协调互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音乐文化创作理念亦是“民生为本”最为直接的体现。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兼顾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等方面的要求,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于提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产品,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二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发展,相互促进,才能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1] 张春霞.文化民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基础[J].实事求是,2013(2):92-94.

[2] 聂辰席.坚持以文化民生理念推动文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2):62-66.

[3] 刘铁光.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贵州大学学报,2012(2):37-42.

(责任编辑、校对:韩松青)

本 刊 声 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本刊已加入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访问网址为www.ceps.com.tw),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其文稿刊登后可供CEPS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付清,本刊不再另付其它报酬。

The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Livelihood and Music Culture Industry

ZHANG Lei
(Department of Music,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livelihood is elaborated. The social background to form Chinese music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intera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livelihood and music cultural industry are studied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livelihood; music culture industry;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J692

A

1009-9115(2014)04-0152-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4.043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303349)

2013-10-13

张蕾(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民生音乐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音乐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