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辉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2.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激情的象征与《高老头》的经典生成
李国辉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2.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高老头》的主题并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描写的人物往往纯粹受着激情的驱动,缺乏身体对环境的感受力,作品的主人公其实是每个人身上共有的激情。这产生了作品的主题:激情的破坏力量。这种主题表现了对启蒙运动以来自我主义的一种警惕和批评。作品采用了环套形的结构,用以表现这种特别的主人公,以求强化这种主题。
《高老头》;激情;经典生成;巴尔扎克
左拉在他的书中这样称赞巴尔扎克:“他的作品,是斧头劈成的,常常只是粗加雕削,给出崇高与低劣的最惊人的混合,却仍然留下本世纪最博大的头脑的惊人努力。”[1]130巴尔扎克以这种博大的建构,迅速获得声名,这恐怕在法国,乃至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现象。如果探讨巴尔扎克的经典生成,一个问题就不得不加以思考:在巴尔扎克这种爆炸式的创作中,到底有什么核心的价值为他赢得了名声。
人们往往解释《高老头》获得成功的秘密,在于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和深刻。这种真实性集中地体现在人物性格上。比如《七月王朝法国文学史》就说他在角色的心理上“有极细微的分析能力”,称他是“现实主义学派的领袖”[2]270。巴尔扎克也自称其《风俗研究》中,写的是“典型化的个性”[3]527。人们很容易认为,正是这些各具性格的人物赋予了巴尔扎克小说闪光的价值。可是仔细研究它的人物刻画,《高老头》的写法存在差强人意之处。这种差强人意不在于人物性格缺少个性。无论是以女儿的生命为生命的高老头,还是一心想靠贵族女人名利双收的拉斯蒂涅,以及连父亲的棺材本都想榨走的雷斯多夫人,每个人物的性格并不黯淡、模糊,相反,它们非常显著,极其清晰。人物性格的轮廓在巴尔扎克的巨笔下抹了又抹,变得粗大起来,甚至有些地方有漫画的特征。如果说福楼拜善于工笔画,能让角色毛发皆现的话,那么巴尔扎克就是一个写意的大师,似乎只消他挥几笔,素材就呈现出各自的精神来。左拉就曾批评他人物写得过于膨胀,好像巴尔扎克“从不认为把他们写得足够巨大”[1]126一样。问题在于人物性格另外的方面。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活在感情之中,活在感受之中,还不如说是活在欲望之中。人物与真实事物的关系好像阻隔了,障碍物就是人自己设置的欲望。朗松认为巴尔扎克小说的人物基本上是纯粹欲望的演出:“他固定地创造他角色的内心,给它营造强烈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是人物行动的惟一动力,它强行冲破一切家庭或者社会义务的阻力、利益本身的阻力。”[4]304为了服从这种激情的需要,环境的重要性降低了。这不是说巴尔扎克小说中缺乏环境描写,而是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实也是人物性格的化身,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仍然重复着某种类型化的精神。小说开头对伏盖公寓的描写,那种“霉烂的,酸腐的气味”,暗示了巴黎社会无所不在的欲望的腐蚀,隐喻了人们集体性的道德败坏。可这一切,并不是书中人物
感受出的,而是作者人为设计的。巴尔扎克喜欢干预小说的情感格调,他喜欢上帝的工作,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创造物,因而小说的环境往往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如果追踪巴尔扎克的生活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某些蛛丝马迹。这样一来,人物与他们环境的紧密关系就大打折扣了。鲍恩曾经指出巴尔扎克往往把环境当作他自我表达的手段:
如果巴尔扎克用他的偏见来左右他的描述,如果他让他的幻想掺和到色调的搭配和住所的其它部分,如果他放任对照,跟许多他同时的作家一样,那么,他一定将这些精巧的环境描写当作自我表达的媒介。我们看到作品的作者从它们的背景中站出来,比他充分地、生动地创造的角色还要清晰可见。[5]
这确实是看到了巴尔扎克小说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还体现在爱情描写的情节上。许多爱情像是意志的游戏,比如在拉斯蒂涅这里,我们很难看到初恋的甜蜜和痛苦,有的多是自尊心的冲动,于连在拉斯蒂涅的皮囊里重新复活;在但斐纳那里,爱情又无非是征服一个男人并利用他的关系打进社交圈的渴望罢了。在拉斯蒂涅的初恋阶段,但斐纳故意疏远拉斯蒂涅,而拉斯蒂涅心中翻来覆去想到的,不是花前月下,不是心上人的翻脸无情,而是自己的自尊:“他的焦虑,他受伤的自尊心,真真假假的绝望,使他越来越丢不掉那个女人。”[6]123虽然拉斯蒂涅骨子里巴望富贵,一心想往上爬,但是理智并不是人的全部,人们还不得不受制于自己的身体,身体对环境的感受,是一种自发的、无法预测的力量。巴尔扎克的小说,好像尽量抽掉身体的组织,让人物在大脑的冲动中生活。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一部头脑的小说,而非是心灵的小说。
《高老头》中人物刻画的问题,还体现在情节上。情节是人物刻画的主要工具,因而凡是主要人物,往往占据中心情节,而次要人物,则占据边缘情节。《高老头》的主要人物,无可置疑地是一个“基督教的圣徒,殉道者般的父亲”[3]524,他和两个女儿的关系,应该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但仔细研读作品后可以发现,拉斯蒂涅—伏脱冷与拉斯蒂涅—鲍赛昂太太这两条线,并不亚于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如果将拉斯蒂涅与高老头两个女儿的交往也一并考虑的话,拉斯蒂涅在小说中占的分量,丝毫不比高老头少,似乎拉斯蒂涅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小说中雷斯多夫人所占的份量少于伏脱冷,但斐纳的形象甚至要逊色于鲍赛昂太太,伏脱冷和鲍赛昂太太“衍生”的情节,并不弱于应该处于中心的两个女儿的情节。如此一来,《高老头》就缺乏一个主线,到底是高老头之死,还是拉斯蒂涅的爱情冒险是这个主线?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情节向各个方向发散,实在难以聚拢成一个主脉络。而这种多元情节自然会导致人物刻画上主要角色不明,主要人物性格不集中的问题。
从小说情节的设置来看,由于没有一个主导的脉络,许多貌似无关的情节都串在了一起,这带来小说的一个特征:没有情节上的高潮。在莎士比亚或者拉辛的戏剧中,总有一个情节的突转,人物的命运、性格的冲突常常达到顶峰,但是《高老头》中却缺少这种美学特征。简单来看,可能高老头之死是全篇的高潮点,它将两个女儿的真面貌撕破了,但是仔细探究的话,却发现高老头的悲剧并不比鲍赛昂太太的黯然离去,脱拉伊抛弃雷斯多夫人严重多少,高老头之死之所以变得异常重要,并不是单纯他的死的原因,而是因为前后夹杂有许多角色的悲剧,高老头的死照亮了这些悲剧,而这些其它的悲剧也烘托了高老头之死的悲哀气氛。换句话说,这部小说写出了许多人物的悲剧,高老头只是其中比较显眼的一个罢了。因为情节和人物的分散化设置,所有众多的悲剧冲淡了高老头悲剧的重要性,因而使得这部小说丧失了统一的高潮效果。
因而这部小说并不是戏剧式的,我们找不到互相冲突的双方,高老头和他的女儿,还有许多人,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没有一个人最终获益。《高老头》呈现的,是一系列类同性的悲剧,这是一幅多图景的对照。所有人物的不幸,不过是象征或者符号,它们与一个更大的所指相连:激情及其恶果。
于是,《高老头》真正的主角出现了,这就是激情。激情盲目前进,吞噬一切,最终自招恶果。这部小说是激情的冒险,而非拉斯蒂涅的包厢和客厅式爱情,也非高老头的当铺式献身精神。虽然作品中有众多不同的人物,有众多不同的情节,但因为这些人物和情节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激情,所以作品具有另一种统一性。这些人物和情节,好似幻象一样,激情站在一切的中心。这些幻象好像是主角,不管是高老头,还是拉斯蒂涅,他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但是一
旦静下来,我们能够通过这种幻象看到那种潜藏在背后的真正的主人。这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在一切可见的演出背后,站立着个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酒神精神,尼采在他《悲剧的诞生》中说:
我们现在意识到,戏台连上行动,在最开始,基本上被看作是一个幻象,合唱队才是惟一的“真实”,它生成幻象,借用舞蹈、曲调和曲词这一整套象征来说出它。[7]65
同样,在《高老头》甚至巴尔扎克其它的作品中,人物和情节不过是一个象征,原始的激情才是真实的存在物。鲍恩注意到巴尔扎克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一面,朗松甚至认为巴尔扎克“具有过度的浪漫特征”,个中根由,就在这里。
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可以重新审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总体构造了。作者说将《风俗研究》视作“果”,将《哲理研究》视为“因”,又说“风俗是前台演出,原因是后台机关。”[3]526这里面暗含着这种意思:《哲理研究》讨论的是激情对人的毁灭,而《风俗研究》则将这种毁灭形象化、具体化。必须将《哲理研究》和《风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前者,可以看到后者中的人物行动及其悲剧的原因,通过后者则可以生动地演示前者。正因为巴尔扎克的着眼点不在单个的人物身上,所以人物缺乏感受就可以理解了。巴尔扎克不想探讨人物与他环境的关系,他想关注的是欲望的碰撞和毁灭。
在《哲理研究》中,许多人物袒露出自己的欲望世界,采取的是非常规的、粗糙的方式,这是符合作者的用意的。《风俗研究》不能这样生硬,必须要艺术化。巴尔扎克自己不是也曾说过艺术家假如他不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件色调和谐的塑像,那么他的作品就失败了”吗[3]106?那么,作者是怎样设置他的艺术结构的呢?
如果将《高老头》的主角看作是激情及其招致的恶果,它寄寓在不同的情节和人物之中,那么,这些情节和人物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套,组成一种环套形的结构。每一环都不是中心,每一环又不是边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体。这些环有:
(1)高老头对二个女儿的热情,女儿的背叛;
(2)雷斯多夫人对脱拉伊的热情,脱拉伊的背叛,丈夫的报复;
(3)但斐纳对玛赛的热情,玛赛的背叛,丈夫的报复;
(4)鲍赛昂太太对阿瞿达的热情,阿瞿达的背叛;
(5)维多莉对父亲泰伊番的热情,父亲的拒绝;
(6)拉斯蒂涅在道德和伏脱冷为代表的社会腐蚀观念之间的摇摆、背叛;
……
除了这些,还夹杂有许多的热情与背叛的细节,比如朗日公爵夫人和蒙脱里伏先生,但小说中主要以上面六个环节为主。这六个环中,维多莉这一环是虚写,而其它五环则是实写。因而《高老头》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五环相连的结构,其中拉斯蒂涅这个环是连接其它环的关键。
在这五环中,涉及到的感情有父女、夫妻、私情等,基本上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生活。激情之所以招致恶果,而非带来福祉,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盲目的,人们都在盲目地追求,谁也无法主宰、左右追求的方向,无法合理调节追求过程中彼此双方的关系,这正好体现了《杂阿含经》上所说的道理:“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高老头把女儿的快乐当作快乐,把女儿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6]209,两个女儿将高老头榨干之后,把空皮囊扔到大街上;而高老头的女儿雷斯多夫人同样如此地纵容情人脱拉伊,她将脱拉伊看作是她的幸福,在他身上花了二十多万,自己却没有钱付给做衣服的裁缝,倒是让佣人垫钱,结果脱拉伊榨干她之后,一走了之。
这种盲目的激情,既无法让角色获得生存的真正意义,也无法保证他们获得福报。他们把幸福、快活看作是“自性”,是生存的根本价值,一旦这些东西受到威胁,他们的生命就会摇摇欲坠。激情这个梅非斯特,毁灭每个人,这就是《高老头》的主题。
《高老头》采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暴露激情的恶果,但激情为什么变得如此盲目?难道它不是人生存的理由?不是人活下去的动力?巴尔扎克的反激情主义,到底有什么时代的合理性?这些问题涉及到《高老头》的思想意义,必须将它的艺术价值放在这种思想意义中一并考察。
在启蒙精神的激励下,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自我观念崛起,巴尔扎克对激情的否定,明显是对启蒙精神的反拔。在巴尔扎克之前,启蒙哲学家确
立了新的标准,政治和宗教面临着新的评估。卢梭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就是一个典型。卢梭在《爱弥儿》中呼唤良知(conscience),认为良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而理性则是后天的,往往误导人。他理想中的自然人,就是按照内在的良知来行动的。由于重内在的良知,则自我势必成为善恶真伪的惟一尺度,所以卢梭认为:“所有我感觉好的东西就是好的,所有我感觉坏的东西就是坏的”[8]430,又说良知“从来不骗人,它是人的真正向导;良知属于心灵而本能属于肉体。”[8]431对理性的怀疑,对内心的崇尚,是对宗教和王权的极大挑战。虽然卢梭将良知和本能对立起来,但人人都聆听内在的声音,内在的声音会不会是本能抚弄出的?如何确保人们所谓的良知不是听命于本能?卢梭无法作出保证,他只是呼吁人按照内在感觉来生活,其结果是自我意识高涨,这势必会冲击传统的宗教和道德秩序。因而卢梭预测不到的现象发生了,封建王权崩溃,自由成为新的君主,上帝被人们拉下神坛,自我主义粉墨登场。整个社会和个人都陷入一种混乱的、痉挛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思想状况,英国哲学家伯克倡导节制自由,尊重规则,他说:
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激情应该顺从于它,而且在大众以及组织中,还需要打磨人们的天性,控制他们的意志,制服他们的激情。这只能通过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9]33
伯克还肯定宗教是“一切善和一切慰藉的源泉”,认为宗教是符合人的本能的,相反,凡是违反宗教的思想、机构,注定都不会长久。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尔扎克的反思想、反激情的倾向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巴尔扎克观察到自我是个人和社会混乱的根由,他对激情的痛恨,则表明了他对岌岌可危的旧秩序的担忧,“我是在两种永恒的真理,即宗教与王权的照耀之下从事写作的”,巴尔扎克如是说。这种政治和宗教的保守主义思想,有其合理性,因为巴尔扎克发现,在他的时代,激情和思想极大地怂恿本能,毒害人的灵魂,人们原本信赖的良知,现在倒成了罪魁祸首,于是乎人们偏离正道,沦入精神和肉体的濒死状态。
巴尔扎克的《风俗研究》揭示的正是这种濒死状态,人们的本能纷纷地向人们自身捅刀子,《驴皮记》中的拉法埃尔在证实驴皮的神奇效果后,悲哀地说人们自己是自己的刽子手,原因正是在此。雷斯多夫人只顾眼前的痛快,哪怕掏空所有的财产都在所不惜,她难道不像妓女欧弗拉齐?后者这样自诉心声:“给我几百万,我就会把它们挥霍一空;我不想留一个铜子给明年。活着是为了快乐、支配一切,这是我每次心跳的决定。”[10]86拉斯蒂涅在高老头死后,毅然向那个丑陋的社会宣战,难道不是把自己交给本能,在放纵中自杀?他在《驴皮记》中的话,道出了他在《高老头》中最终的觉悟:
再也找不到比把生命消耗在快活上更好的办法了。一头扎进深深的荒淫生活之中吧,你的激情或者你本人都会窒息而死。亲爱的朋友,放纵是所有死法中的女王。急性中风难道不是它引起的?急性中风就是朝自己开了一枪,百发百中。纵欲慷慨地送给我们所有肉体的快乐,难道它不是一剂少量的鸦片?当我们狂饮烂醉,这种放纵就是和酒拼死一搏。[10]199
如果说福楼拜一刀一刀地解剖包法利夫人,将她的痛苦及其产生原因暴露出来,那么,巴尔扎克就是一个思想和激情的解剖手。他说:“思想,或者说激情(它是思想和感情的汇合),固然是构成社会的因素,却也是摧毁社会的因素。在这方面,社会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相似。”[3]260他的着眼点不在个人,而在社会,社会所患的病痛却都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他让我们看到,角色们像一个盲目的木偶一样,怎样被本能驱动着赶往绝境,就像羊群被赶进大海。
如果小说中每个人物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本能,那么悲剧就不会重复发生了。假使高老头在父爱之外,意识到父亲的责任,假使雷斯多夫人守住女儿和妻子的本分,假使鲍赛昂夫人认清她渴望的幸福的真相,他(她)们也就不会在泥潭中挣扎了。但是巴尔扎克也无法阻止欲望的这种恶果,他自己不也是无法摆脱放纵的生活吗?但是他毕竟把社会的病根找出来,清晰地摆在人们眼前。
达根曾经说过,巴尔扎克作法的两大动力是“累积和和谐”[11],他按照一个既定的方针,将所有的素材和情节协调起来,从而获得高潮。其实这种素材和情节还是外在的内容,激情才是它们的内在核心。在《高老头》的开头和结尾,人们能够看到激情是如何积累,然后导致恶果的。每个人物都在一条看不见的轨迹上向前发展,然后几乎同时破灭。巴尔扎克的小说整体上是他内心观念的寓言。激
情与破灭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就是他的主题所在。为了把本能的恶果生动地呈现出来,他在《高老头》中利用种种人物的“合唱”,利用一种环套形的结构,来强化主题。这就是巴尔扎克长久魅力的秘密,也是他的作品经典生成的主要原因。
[1]Zola,Émile.Les Romanciers Naturalistes[M].Paris:G.Charpentier,1881.
[2]Nettement,Alfred.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sous le gouvernement dejuillet[M].Paris:LibrairieJaquesLecoffre,1876.
[3]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艺[M].袁树仁,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Lanson,Gustave.Histoire illustrée d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M].Paris:Librairie Hachette,1923.
[5]Bowen,Ray P.Balzac’s Interior Descriptions as an Element in Characterization[J].PMLA 1925,40(2):289-301.
[6]巴尔扎克.高老头[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7]Nietzsche,Friedrich.Basic Writings of Nietzsche[M].New York:Modern Library,1992.
[8]Rousseau,Jean-Jacques.Émile ou de l’éducation[M].Paris:Gallimard,1969.
[9]Burke,Edmund.The Evils of Revolution[M].London:Penguin Books,2008.
[10]Balzac.La Peau de chagrin[M].Paris:Charpentier,Libraire-Éditeur,1845.
[11]Dargan,E.Preston.Studies in Balzac:III.His General Method[J].Modern Philology 1919,17(3):113-124.
The Symbol of Passions and Father Goriot’s Canon-Formation
Li Guohui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main character of Father Goriot is not individual figure who are motivated merely by passion,losing the sensibility to environment,but the passion that all character shared in themselves.Thus follows the theme:passion’s destructive force.The theme represented a warning and attack on egoism which proceeded from The Enlightment Movement.The novel applied interlink structure for dealing with this particular main character and emphasizing the theme.
Father Goriot;passion;literary canon;Balzac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5.009
2014-09-02
本文为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10&ZD135)的阶段成果。
李国辉(1979- ),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和英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