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应用模式浅探

2014-02-12 09:25杜敬卿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台州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杜敬卿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新媒体视域下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应用模式浅探

杜敬卿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地处浙东南沿海,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特色鲜明。但是大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难,创新应用转化率极低的困境。在新媒体浪潮之下,充分发挥新媒体沉浸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特征的优势,以“数字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民间艺术,建立符合台州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传播平台、商业开发与营销平台相结合的网络化体系。将是当下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的最佳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数字化平台;传播;创新应用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单位之一,台州地区目前已有13个项目进入“国遗”,67个项目入选“省遗”。但是,由于大部分非遗项目未能很好地和时代及大众审美的更迭相接轨,大众关注度低迷。同时,目前现行的保护措施笼统、粗放,传播和宣传媒介(技术)狭窄落后,导致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应用程度普遍不高。民俗、民间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变得毫无意义。非遗传承的目的既是“文化保持”,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创新要求”[1]。本文基于新媒体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时代台州非遗的保护、传播及传承创新工作的新路径。

一、新媒体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耦合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问题,迫切需要厘清“传统文化(信息)——人(受众)——时代背景(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弥补优势传播手段的缺失。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集合了“记录、保存、阅读、检索、共享、传播”等功能,具有实效、快捷、形式丰富、传播媒介多样化、良好的互动性等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显著优势。新媒体正以其信息的更新率、与用户的实时交互、信息共享和数字技术的包容性的特点,逐步成为数字化保护和虚拟展示、传播的最重要手段。

新媒体技术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最突出的作用是拓展和延伸了“社会互动”[2]。新媒体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核心是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特征,实现信息内容传达、交互体验传达和文化内涵的传达。信息内容的传达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力求尽量原始地记录和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文化基因。交互体验传达则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技术优势,通过人机交互的手段营造“参与式”的独特体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紧跟当下民众生活习惯、审美习惯、消费习惯。使其逐步蜕变为一种优

质的文化资源,以“数字内容”形式重新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加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供需和文化消费的行列中来。

二、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环节中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环节中的应用主要基于其强大的“数据留存”和“信息交互”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料库的建立。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核心优势是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数字信息的获取一般可分为三种方式。

1、对于“平面”式的民间艺术,如温岭海洋剪纸、石塘贝壳画、台州刺绣等,采用高精度数码相机或平面扫描仪对相关文物进行数字化录入,生成二维图像,最大程度地再现对象的外观特征。涉及的纹样、符号等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分析和归类整理。针对已经迭失或破坏而无法实现原物复原的对象,可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及分析,实施数字化修复或复原。

2、对于“三维立体”式的民间艺术,如雕塑雕刻、建筑艺术、工艺制品等,可以在平面拍照的基础上,采用多角度照片获取(三维模拟呈现)、三维彩色扫描(高保真立体式三维数据获取)两种方式,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留存。比如黄岩翻簧竹刻、天台干漆荚苎造像、漆金木雕等经典作品,三维数据获取可以最大程度地再现立体雕塑的风貌。对于体量较大的雕塑、建筑等,可以采用表面纹样采集,结合三维数字建模渲染的方式呈现[3]。

3、对于“动态”式的需要记录“时间”和声效要素的民间艺术,例如戏曲、传说、制造工艺流程。数字化工作需要利用数字声像采集技术,全面记录对象的演绎过程。同时对于民间艺术的生成背景,如生活方式的遗存、现状的改变、工艺传人的传承现状、当地民众与民间艺术的关系等,可以通过访谈、跟踪记录等方式加以记录。全面地展示某一类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

(二)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平台的建立。除了数字化资料的整理,还需要实现有效的展示与呈现,提升民众对于非遗的认知度。全社会需要加强对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的教育[4]。通常这个“教育”功能一般由博物馆来实现。对于台州来说,真正具备完善功能的民间艺术博物馆非常缺乏。未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参与性空间,使参观者能够完成“自我实现”[5]。此处涉及的“参与空间”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新媒体手段在传统博物馆中的技术化应用,是对传统展陈方式的补充和完善。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或多或少都引入了新媒体技术手段。声、光、影像、互动技术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参观者的参观体验。二是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展示平台。民间艺术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如果想要全面地体悟其魅力,往往需要实地的深入探访,这个过程的周期和时间投入往往较长。随着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媒介的迅速普及,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严重冲击了“亲眼去看、亲手去做”的传统模式。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段,通过网络为平台,建立一个不受空间地域限制的“数字博物馆”。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如今通过电脑就可以清晰且内容详尽地呈现在阅览者面前。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网站,也可以是一个手机APP,甚至可以是一个数码游戏。以目前的成熟案例来看,只要方案设计合理,通过虚拟展示平台获取信息反而比传统方式更高效、全面,也更为环保、低廉。

(三)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建立。地方非遗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的生存环境被逐步压缩,其受众面越来越窄。而新媒体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交互和传播优势。传统的“一点对多点”已经被“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取代。民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制造者。随着“三网合一”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新媒体与电信网新媒体逐步融合,信息的传播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借助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平台等手段,及时发布非遗资讯,甚至推送到民众的“手”中。借助新媒体强大的“辐射式”传播优势,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普遍存在推广经费有限,资源有限之忧的地方非遗,新媒体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传播推广。同时,浏览者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交互功能,利用转发、评论等方式,加入到互动环节,甚至可以在线参与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专属”民艺作品。这些回馈的信息也将有助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了解民众对于该项艺术的看法和建议,进而创作出更为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产品。

三、新媒体视域下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应用的保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既是文化产业,也是经济产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个系统应该包含“保护留存—科学研究—传播推广—商业开发”各要素的完整链条。就台州地区的非遗项目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调动区域内新媒体优势资源,建立长效的非遗保护和创新机制。

(一)地方院校为非遗的创新应用设置相配套的教学课程和研究课题。目前,台州专业的民艺科研资源缺乏。相关研究项目多由文化局、科技局及地方高校等承担。其中,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定位,非常适合台州非遗保护的科研孵化工作。同时,高校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相关专业的设置能够满足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展开。以台州学院为例,目前艺术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的《台州民间美术》、《浙江工艺美术》、《互动媒体设计》、《产品设计》等课程,已经把民间艺术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并支撑了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并衍生出一些服务地方企业的横向课题。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多地引入相关专业的艺术数字化课程,为地方民艺的商业的开发设置相配套的选修课程,输送符合当地需求的专业创作人员。既解决了当地工艺礼品企业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缓解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基于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新媒体聚众平台。地方非遗项目进入市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之形成规模化产业,才是其真正实现长期延续的现实途径。我国几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在信息时代将会越来越具有开发的价值[6]。信息时代的盈利模式,即基于网络的全民的内容生产与消费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7]。对于台州来说,可以依托江浙地区的电子商务环境优势和工艺礼品制造业优势,把握住新媒体和电子商务趋于融合的新一轮营销浪潮。通过多终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整合旅游纪念品及衍生品开发的设计、推广、销售环节。进而辐射扩大到地方文化数字化推介、旅游推广宣传、工艺品纪念品设计开发、以民间艺术为题材的娱乐化产品研发、终端软件开发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综上所述,把地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的触角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以更为全面、生动、时尚的方式解读和诠释地方民间艺术。并借助新媒体强大的技术和传播优势加以推广,进而提升社会各界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出当下困局的有效路径。可以乐观地预测,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浪潮,未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步发挥其文化资源的优势。以“数字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身份,进人普通民众的视野,加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供需和消费的行列中来,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复活。

[1]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J].装饰,2007(2):5-7.

[2]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46-48.

[3]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文化遗产,2006,(1):47-51.

[4]杨开颜,江丽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俗民间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134-137.

[5]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52-153.

[6]田少煦.新技术·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融合[C].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83-90.

[7]吴静.数字化媒体研究的若干热点—2006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新闻知识,2007(2):28.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a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Du Jingqing

(School of Art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Numer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originated in Taizhou where locate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Zhejiang province and has long historical accumulation.However,most of them are facing inherited difficulty and creative application problems. Under the wave of new media,the best mod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pplication for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ade as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as immersion,interactivity and immediacy,displaying traditional arts in the forms of digital products and cultural products,and setting a networking system with digital display platform,communication platform,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platform.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new media;digitalplatform;communication;creative applica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5.004

2014-08-30

本文为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年度第二批研究课题“台州传统民间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耦合分析”(13YAS01)研究成果之一。

杜敬卿(1983- ),男,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动画与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台州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民间艺术篇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活态文化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台州远洲墅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