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节奏与译文的价值重构

2014-02-24 08:05毛静林董伟娟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格律语义节奏

毛静林, 董伟娟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文本节奏与译文的价值重构

毛静林, 董伟娟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长久以来,人们把文本节奏和语言节奏等同起来,并且把后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对文本进行分析,这是对文本节奏的一种误读。文本节奏和传统意义上被等同于格律的语言节奏不同,它包括通过听觉和视觉直接把握的外部节奏以及通过思维间接把握的内部节奏。文本节奏统摄着文本的形式与神韵,是文本价值的体现。翻译时只有对文本的价值呈现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译文中实现价值重构。

文本节奏;价值重构;语言节奏;格律

一、文本节奏

节奏一词的运用出自音乐,是指“音乐中诸如拍、拍子、小节和乐句等在时间方面(不涉及音高)的有规律运动……重音在节奏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出现的位置和强调的程度造成不同的节奏感觉”[1],不过它作为一个对构成因子排列规律进行描述的概念也被推演到了语言学领域,有代表性的界定如:罗常培和王钧先生在《普通语音学纲要》中提出,“语言的节律就是音和音的相对关系和组合关系”[2];《语言学百科词典》“节奏”条的释义为:“又称‘节律’。语言的节奏由作为语音基本要素的音长、音强、音高等语言运用中所形成的长短、高低、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再现所构成”[3];《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认为节奏“一般指句中各音节的长短快慢”[4]。上述界定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把音律上的规律准则(或者说是格律)和语言节奏等同起来了。许多学者以此为参数对各类文本进行分析,诗歌由于韵式上的特殊性被普遍认为最能体现语言节奏,受到理论界的热议,而散文小说等文本由于“节奏感不突出”受到轻视,偶有论述也多停留在语音层面。

理论界的做法有一点值得思考,即用语言节奏阐释文本是否合适,传统意义上被等同于格律的语言节奏与具体的文本节奏能否完全划等号?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文本和西方文论中的术语不同。后者“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一个与原词不同而又意义广泛的术语,文本的意向性与原有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之间也不同了”[5],本文只取英文“text”的基本含义,是指作品或作品的片段,是涉及排版的具备完整的系统含义的句子、段落或篇章。

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语言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所有成员共同使用的抽象语言系统,其节奏是语言规则强加给主体的,是相对静止和机械化的;而具体的文本是有个体参与的,对于抽象语言系统的实际运用,其节奏是主体有意识的选择,是创造性的、运动的、变化的。曹丹红在《西方诗学视野中的节奏与翻译》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节奏的主体性是某个具体文本节奏特殊性的内在原因……是区别传统意义上被等同于格律的节奏和诗学意义上的节奏的依据”[6]52。既然二者不同,把文本节奏局限在格律范围内就显得不可取了。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此早有论述:“散文的形式不应当有格律,也不应当没有节奏。散文有了格律,就没有说服力……可是没有节奏,就没有限制,限制应当有(但不是用格律来限制),因为没有限制的话是不讨人喜欢的、不好懂的。一切事物都受数的限制;限制语言形式的数构成节奏,至于格律则是节奏的段落”。[7]

也就是说,各类文本都有节奏,传统属于格律范畴的节奏只是具体文本节奏的一部分,创作者要使不具备格律的文本表达“好懂的”、“讨人喜欢的话”,就要通过语篇呈现形态、语义等多方面的手段对语言形式进行组织,这些组织手段都是节奏。因此,文本作为涉及版式的表达完整而系统含义的句子、段落或篇章,其节奏除语音外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书写和语义的影响。

于培杰认为,客观世界的节奏是自然界的运动形式,是人类的运动形式,更是人类的实践创造。文本亦然。如果说客观世界的节奏表现为日月的升降、潮水的涨落、脉络的搏动、情感的起伏等能为人类感官和思维所认知的规律性运动的话,文本节奏就表现为格律、版式、语义等方面能为人类听觉、视觉和思维所能认知的规律性的运动。根据人类认知的途径,文本节奏可分为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两类。外部节奏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把握的节奏,主要有听觉节奏和视觉节奏两种;内部节奏是指通过思维间接把握的节奏,主要有意义节奏、情节节奏、性格节奏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文本节奏是个重要的话题,这些年来论述颇丰,但略显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文本的独特性,把文本节奏和格律等同起来,讨论多围绕听觉节奏展开,视觉节奏和内部文本节奏涉及较少,选取的文本诗歌较多,散文小说较少。因此,本文拟结合散文和小说的片段,就几种常见的内部节奏模式以及对翻译的启示做番粗浅的探讨。

二、文本节奏模式与译文的价值重构

如前所述,文本节奏是文本中通过能被人类感官和思维所认知的多种载体表现出来的规律性运动,其运动模式丰富多样,不可能被几行文字穷尽,因此本文只选取几种常见的样式略作分析,权当作“抛砖引玉”吧。

(一)重复式。在文学文本中,重复式是指作品中某种形式或内容的再次呈现。它作为一种文本组合形式可以强化语势、渲染气氛,进而表达作者、叙述者或人物的复杂情感(如:激动、喜悦、厌恶、乏味、沉闷、愤怒、悲恸等),带有强烈的主体性投射色彩。重复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重复是指单词、词组、短语、小句、句子等各语言层级的重现,以下文为例:

原译:……今晚就是你们给他们的回答。

这个回答,是由连续三四个小时在学校教堂排着长长的队伍的选民给出的,这情形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个回答,是由下面人给出的:年轻人和老人、有钱人和没钱人、民主党的和共和党的、黑人、白人、西班牙裔、亚裔、美国本土人、同性恋、异性恋、残疾的和不残疾的……

对于那些长期以来被灌输不信、害怕和怀疑我们能做什么的人民来说,今晚也是一个回答……[9]

这几段摘自奥巴马首次总统竞选获胜后在芝加哥做的就职演讲。开篇头四段“answer”出现了四次:第一段以“answer”结束,后三段都以“It’s the answer”开头,其中第二段“It’s the answer told by”重复了两次,第三段开头沿袭了“It’s the answer+过去分词+by”的结构。单词和句式的重复使得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从选举对外界造成的影响到国内选举的细节一气呵成,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原译译者没有注意到第二段“It’s the answer told by”句式的重复,把两个并列分句杂糅到一起,译作:“这些回答,是由连续三四个小时在学校教堂排着长长的队伍的选民给出的……”,语势有所减弱。第二段后置定语“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提出来单译一句“这情形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也显得繁冗拖沓,和原文紧凑明快的节奏不相符。另外三段把句式“It’s the answer”译作“这个回答是由……”放在句首,后面摆放长短不一的零散信息,似有弱化气势之嫌,不如把不一致的信息置于句首,其余置于句末,倒能强化语气。鉴于此,不妨这样改译:

……今晚就是回答。

这是学校和教堂的投票站前排起的空前队伍做出的回答;是等待了三四个小时的选民做出的回答……

这是所有美国人做出的回答——不论青年还是老年、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拉美亚裔还是美国本土、黑人还是白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四肢健全还是身体残缺……

对于长久以来受很多人怂恿,一直嘲笑、害怕、质疑我们能够取得什么成就的人们来说,这是能够引领他们再次把握历史的方向盘,朝着美好未来奋勇前进的回答!

另一类重复式是隐形重复,是指句子结构、章回结构以及情节等方面的重复,这类重复形式比较隐晦,容易被忽视,但从宏观角度看同样能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进而渲染气氛、强化主题。

例如:The lightenings leap and blaze;the thunders crack and roar;the rain lashes;the water writhe;the wind smites and howls.

原译: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河水湍急,狂风呼啸。

译文用四个四字格翻译全句,似乎语言精练、颇具文采,但仔细想来却不尽然。原句用分号隔开了五个小句,头两句是主语后跟“and”连接的双谓语,后两句是主语加单谓语,最后又是主语后接双谓语,小句字数为:5、5、3、3、5。结构上的两两重复自然赋予了句子一种形式上的对称美,但更重要的是分句长短结合和谓语单双结合还营造了一种时紧时松的节奏感,这同大自然徐疾相间、轻重相协的气象运动非常吻合。用一贯到底的四字格翻译虽然简练,却使得信息过于密集,破坏了句中停顿形成的张力,抹杀了时紧时松的节奏感,和自然情景不符,所以应当遵循原句结构改为:电光跳动着、闪烁着;雷声炸裂着、轰鸣着;雨点抽打着;激流翻腾着;狂风捶打着、咆哮着。

(二)渐进式。渐进式是指以某种形式顺次伸展的节奏模式,表现为语义、情感、情节等方面的递增或递减。渐进式节奏具有激发共鸣的艺术功能,因为它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能够诱导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期待,当读者的期待得到验证之后,便会对文本产生一种所见略同的艺术感受,进而形成共鸣。其次,由于渐变过程的加入,两级的反差淡化了,因此还具有淡化反差的美学功能,以下句为例:

原文连用两个“in”引导的介词短语表明主人公的居住场所,范围由大而小,语义逐渐增强,叙述语气平缓而柔和。原译把两个表地点的短语合译成“在这座小村庄里的这类房屋有那么一座”失去了由远及近的镜头感,加快了行文节奏,和原文舒缓的叙事风格不相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汉语习惯,叙事往往遵循“时间—地点—人物”的模式,原译照搬原文语序先说地点人物最后提时间,不符合译入语习惯,应当做适当调整,如下所示:

改译:好多年之前,当这里还是大不列颠的殖民地的时候,在这个村子里,而且就在这样的一所房子里(这所房子,说句老实话,由于年深月久,风吹雨打,已经破烂不堪),曾经住着一位淳朴善良,名叫瑞普·凡·温克尔的人。[11]

(三)对比式。对比式是指将反差明显的对象并举从而形成对照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语义、情节、情感等方面。对比式不同于递进式。递进式的运动给读者留有预期,读者能够沿着指引的方向预测即将呈现的艺术风貌;而对比式没有给读

者留有预期,因此呈现的形象往往是突兀的、意料不到的,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翻译时应当尽可能保留这种艺术手法,再现其艺术效果,以下文为例:

原译:曾几何时,甜点只不过是几块巧克力和一点生姜片罢了,凉拌沙拉中没有水果,只是些李脯和大黄。然而,不论一个橘子有多酸,都会起到非常好的调剂作用;在那些日子里,成堆的樱桃、草莓、山莓、醋栗在桌子上腐烂,橘子却甘甜无比,只有它还能保持自己的特性。

改译:有的时候,只用几块巧克力和一点蜜饯生姜充当餐后的甜点,两块李子干加一片大黄便被冠以蔬果什锦美名之时;其他时候,水果丰盈,樱桃、草莓、木莓、醋栗在餐桌上相互争艳时,。[12]15

散文体裁中常常用到一类复合句,其主语出现在末尾,主要用于强调或形成高潮,叫做圆周句,本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小分句前半部是两个when引导的并列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he days,引出以前甜点比较单调,随后出现主语the orange,说这时橘子会前来救驾,语义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后面一个小分句的结构和信息也是如此安排:开头用嵌套从句的短语“on those other days of plenty when”引出其他时候各类水果涌上餐桌,然后出现主语the orange,在此时仍然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句子的主要信息句首不出现,随语义逐步展开,在句末点明形成一个高潮。

原译第一个分句的主从句被分隔成了若干小句,语义较散,且主句主语前添加“然而”一词,节奏显得缓慢了许多,圆周句末尾的强调意味被淡化了。后一分句中的主句再次被分成了两个小句,表转折的关联词“只有”放在主语之后也同样削弱了原文的强调效果。相比较而言,后一个译本则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和句式,对比的意味也随之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译文用“有的时候”对应“这时”,“其他时候”对应“此时”,“巧克力蜜饯充当甜点”和“李子被冠以蔬果之名”对应“柑橘前来救驾”,“各类水果争艳”对应“柑橘坚守岗位”,而且几个分句都遵循了原文本的主谓句式,两个分句主句也都采用了“修饰语+主语+谓语”的形式。句子结构的齐整和语义的对比不仅带给读者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还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原文简洁明快的节奏以及尾重十分吻合。

三、结 论

长久以来,一提到节奏,人们就会想到诗歌,想到格律,这其实是对节奏的一种误读。正如朱光潜所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13]。在文本中,节奏不仅仅是语音层面的装饰手段,更是文本的形式与神韵的统摄手段,是文本价值的体现。因此解读原文本时,不但要关注语音等外部素材的特点和规律,更要探寻意义、情节、性格等内部素材的组织方式以及内在价值的呈现方式。只有对文本价值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在译文中实现价值重构。

[1]音乐词典编辑室.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298.

[2]罗常培,王钧.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7.

[3]戚雨村.语言学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9.

[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494.

[5]方汉文.道与存在:文本意向性的比较诗学视阈[J].苏州大学学报,2001(4):53-59.

[6]曹丹红.西方诗学视野中的节奏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0(4).

[7]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3.

[8]Barack Hussein Obama,奥巴马获胜演讲全文[EB/OL].(2008-11-10)[2014-05-10].http://www.douban.com/note/21248108/.

[9]张放.奥巴马总统大选获胜演讲中译本[EB/OL].(2008-11-10)[2014-05-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0b8pr.html?tj=1.

[10]姜燕,张哲芬.美国名人名著短篇精选(2)[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1]华盛顿·欧文.欧文短篇小说选[M].万紫,雨宁,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12]刘世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3]赫铭鉴.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0.Text Rhythm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ao Jinglin,Dong Wei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t has been long since text rhythm was identified with language rhythm and taken as an essential parameter in analyzing texts.It is a misunderstanding of text rhythm.Actually,the former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tter taken as metre traditionally.Text rhyth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external rhythm which can be directly perceived by hearing and sight,and internal rhythm which can be indirectly grasped by thought.It governs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exts,and,what’s more,embodies text value.Such being the case,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text value is shown during translation.Only by doing so can translators achieve value reconstr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rhythm;value reconstruction;language rhythm;metre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5.012

2014-06-06

毛静林(1977- ),女,湖北十堰人,讲师。董伟娟(1979- ),女,浙江临海人,讲师。

猜你喜欢
格律语义节奏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语言与语义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YOUNG·节奏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