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蕴涵

2014-02-12 08:02
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发展

蔡 娟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1]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力透纸背,清晰勾勒出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关联。制度自信涵括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政党自信、人民自信,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互联结的视野,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与实践路径的统一。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之间目标相融、逻辑自洽、本质一致、动力互补,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相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贯彻和实现无产阶级的意志,以此来管理社会的经济和各种公共事业。”[2]这深刻地说明了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当然,制度自信更源于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过程和目标的先进性和自主性。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制度安排、体制设计、政策制定还是在社会管理实践中,都始终坚持以维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314)江泽民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5]胡锦涛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6]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开宗明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最终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落实和保障。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和唯一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主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郑重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在宏观战略任务上,既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包含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微观具体内容上,既包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位一体”的改革,还包括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客观地讲,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激发全体人民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党和国家的发展活力,提升社会的凝聚力,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制度的完善来保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综上而论,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在目标上相融互通。

二、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逻辑自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改革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因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号角。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4](327)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历经奋斗,具体制度得以发展,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尤其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领域的改革。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改革,破除行政垄断,减少政府干预,加强政府监管,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优化各项制度,引导市场发展。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9]。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从制度上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创造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文化环境。第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治理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自我自治的良性互动,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创新的社会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第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首次确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明确了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从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中加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上五个方面的改革深化,必将在具体制度层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1]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和敢于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思维底线。为此,必须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必须提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定力,增强道路自信;必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思维底线,坚定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治优势,从而可以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可以预期,萌生和形成于全面改革过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0]

三、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一致

坚定制度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前提,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必然会增强制度自信的底气和勇气,两者在本质上一致。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是党和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愈加明确和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愈加丰富和成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愈加坚定和自信。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生命力日益凸显,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大台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迈上大台阶。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精神风貌明显提升。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产生的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这既夯实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基础,又展示出坚定制度自信的力量之源。这既内涵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又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

当然,“执政党的制度自信,除了来自于对制度优越性及其价值观基础的肯定,还体现在对制度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以及明确的改革思路上”[11]。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制约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这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2]值得注意的是,坚定制度自信绝不是坚持思维定势、保卫既得利益,也不是妄自尊大、满足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就是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3]。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相对于实践发展的差距,已经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并致力于让改革不变质、不走样,“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4]。这无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智慧和政治自信,也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内蕴着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的实践意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用自信激发出来的智慧,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的轩昂气概。

四、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互补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者是并行不悖、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也深刻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既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更是一个人的发展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即使有成熟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再成熟、再定型的制度也只能徒有其名。同样,没有成熟定型的制度,再理想的治理愿望也会可望而不可即。而要有成熟定型的制度,就必须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启,开出了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和部门权力掣肘的药方,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勇气、智慧和信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143)邓小平同志当年振聋发聩的改革誓言,对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刻启迪。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缩小制度理论与制度实践之间的差距,增强制度的认同度,减少制度自信的折扣率;就是要增强制度设计与人民群众愿望的切合度,增强制度自信的实效性;就是要增强制度体系与具体制度的密切度,减少制度自信的摩擦力。简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增强制度自信的自觉性、凝聚力、感召力和新动力。

当然,全面深化改革,如果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化进程,不仅难以发挥引领、指导、整合的作用,而且很有可能走向改革的反面。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制度存在,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此,要始终树立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之相匹配,要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具有的动力作用,以制度自信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成果。唯此才能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制度自信夯实基础,真正做到坚定制度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促进、两不误。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制度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正确认识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自信。“‘中国道路’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15]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征程,坚定制度自信,增强行动自觉,奋力拼搏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进一步延伸并增强制度自信,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02-18(1).

[2]裴德海.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何以可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7.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4.

[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光明日报,2012-11-16(4).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9]包心鉴.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总体布局[J].江西社会科学,2013,(3).

[10]施芝鸿.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0.

[11]袁峰.对我国制度自信基础的认识[J].人民论坛,2013,(6,下).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14]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3-10-08(2).

[15]张西山.文化、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之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