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的用户信息消费效益研究*

2014-02-12 05:51陆浩东
图书馆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本体消费用户

陆浩东

(贺州学院图书馆,广西 贺州 54289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消费成了新的消费热点。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国发〔2013〕32号文件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可见,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引领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前三年相比,2014年我国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最大亮点。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消费形式多样,信息消费知识具有分散性、异构性、缺乏语义支持和个性化服务的特点,知识本体相关研究的发展,将促进信息消费市场信息组织机构与用户双方信息的共享和重用。对基于本体的用户信息消费知识的语义表示和服务进行探讨,以此寻求信息消费行为知识本体的构建方法、过程,以及如何解决信息消费知识服务实现用户信息消费效益问题。

1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

知识表示是推动知识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运用本体论来表示知识能在语义的表现、挖掘隐性知识方面使知识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信息时代,出于对信息消费的知识发现方式需要,人们运用本体来整理信息资源,以此获得一种知识表示来适应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消费能力。

1.1 知识本体的涵义

本体(Ont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最初适用于哲学领域,它在哲学中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的描述,即存在论[2]”,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近几十年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本体与这两个学科逐渐融合,泛指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知识重用。它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表达、共享、重用知识的方法。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本体赋予了新的内涵,以J.Studer为代表的“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3]”得到最广泛的认同,这里的本体是指共同认可的知识。通俗地说,在各种信息交汇与集成、知识表示与获取的应用中,本体是通过对信息的明确规范及编码方式,使特定领域的信息可以同时被不同对象识别。

1.2 知识本体的映射问题

众所周知,本体的主要作用是知识共享和重用,但目前真正用于共享和重用的实例却不多见[4],原因在于本体的构造方法和表示方法不一致。知识领域十分庞大,同一领域内的知识与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异构现象,彼此之间不能进行互操作,用户之间也不能相互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不同本体间的互操作,达到知识共享和重用的目的,本体映射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当前解决本体之间语义联系较有效的办法,也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技术。本体映射就是概念层上语义相关的实体根据语义关系进行转换的过程[5]。

由于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和处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知识集成的需求,加上知识表示方法是被动的,它不能自动推导出所表达的知识语义,这样无形中迫使用户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去实现知识推理。本体映射的出现,有效地对形式各异的知识进行转换,实现了对分散在各种异构介质和系统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互操作,它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发现语义关联。通常基于语义的本体映射有一对一、一个共享本体以及本体聚类3种方法。通过制定映射规则,明确本体中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彼此独立的本体结合起来进行操作,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语义关联包括语义相似度和语义相关度两个方面,语义相似度反映两个概念相互替换的程度,可用于本体之间相似度计算以达到集成相同的消费产品知识的目标。

1.3 用户信息消费与知识集成的关系

由于用户自身拥有的知识与其决策时所需要的知识存在一定的知识差,而信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差异,从而导致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的发生。获取相应的效益是用户进行消费活动的最终目的。用户通过信息消费行为增加其信息拥有量,提高其知识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降低决策等行为的不确定性,并且使拥有的资源得到优化,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与物质消费活动相比,信息消费生成的效益要复杂得多。信息消费效益等于信息消费价值减去成本,这就是信息消费效益的具体表现。本体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知识表达与推理能力的知识组织和管理工具,基于本体可实现基于内容的访问、异构信息语义层的集成和互操作[6]。知识集成是信息组织机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信息组织业务流程,对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特别是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识别、获取并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处理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它重点解决信息超载导致的知识匮乏问题。如果说传统的知识管理是为了帮助用户对有序化信息组织的了解,那么知识集成就在于促进用户降低知识获取成本的基础上达成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通过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大知识发现的力度,使信息和知识变得有序化,从中发现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用户知识资源的存量价值和信息消费效益。

2 知识本体与信息消费效益

2.1 知识组织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知识资源呈现出“无序化”特征,知识组织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无序的、异构的知识资源进行有序的开发和管理,并使其规范化、有序化,符合用户利用需求。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网络知识组织更加复杂,因为开放存取的资源分布松散、无序,主题、摘要、关键词等元素极有可能被割裂成人为的、所谓的知识单元,而非规范化的本体知识元素。网络环境里信息资源良莠不齐,信息污染形成了知识存储“无序化”,知识存储的“无序化”又加剧信息污染,这种恶性循环带来的危害就是淡化了知识组织的价值。为了抑制这种恶性循环,使知识资源回归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人们在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组织体系的重构,保留知识组织体系原有功能,通过调整体系结构和布局,改善知识组织体系的质量、性能,使知识组织体系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知识组织体系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人类对知识组织体系的认知就是在建构、解构、重构、再解构、再重构这样一个不断对旧体系进行革命,对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展前进的[7]。显然,在知识“无序化”蔓延的网络信息社会,对知识的无序一味地采取排斥和摒弃不是明智的做法,如果说从知识的“建构”到“解构”是人们摆脱对知识无序的标志,那么重构就是激发了人们重新审视知识和知识组织体系的开始。对知识组织体系解构的本质还是在于重构更恰当合理的知识组织体系。

2.2 信息消费效益的决定因素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消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影响无处不在。当信息需求产生时,用户通常会先了解市场同类型的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特性,并进行反复比较,决定最佳的选择方案。可见,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是对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欲望与自身支付能力的需求,用户的经济能力以及查询信息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构成了信息消费有效需求的成本,它直接影响着信息消费的效果和效益。由于文化层次不同,拥有的知识也有多有少,因此信息消费效益也迥然不同。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息消费的决定因素是国家信息政策。它不仅是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纲领,有效地指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而且对规范信息消费市场也具有法律效力。《意见》是信息传播与消费的基础平台,对用户的信息消费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消费效益依赖于用户信息活动中具备的信息能力,即用户检索、获得、处理并利用的知识表现。信息能力也影响着用户的信息消费偏好。用户的信息能力与信息消费效益成正比,知识储备和处理信息的知识层次越高,获取的信息消费效益也越大;反之亦然。此外,用户在消费活动实施过程中,信息消费环境很关键,也常常会在消费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中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因此风险因素也是信息消费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与用户的消费心理一样影响着信息消费效益,因为不确定信息产品的实际内容或效用决定着信息消费效果。

3 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本体描述

3.1 影响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原因分析

我国二元结构体系的存在,导致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消费的许多问题。相对于城市信息消费发展水平,农村地区要落后得多,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数量的70%以上,但农村信息消费却远不及城市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总量。诚然,农民的信息消费效益不甚理想有其自身信息素养不高的内在因素,但国家财政扶持力度、相关政策倾斜层面等客观社会因素也是能否满足农民信息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要想扭转农村信息消费市场疲软局面,使农村信息消费摆脱长时间停留在低水平徘徊的困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样,东西部地区信息消费的“数字鸿沟”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就整体信息消费水平分布而言,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消费水平高居榜首,而贵州、青海、西藏等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相距甚远,造成了“东高西低”的现象。以信息基础设施一项为例,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全景调查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异依然存在,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8%,北京、上海、广东等省普及率相对较高,超过65%,其中北京最高,达到75.2%,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相对较低,均不到33%[8]。形成这种区域间数字鸿沟,与农村人口经济收入偏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体系落后分不开。此外,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与信息产业分布不协调,信息技术水平不均衡也是影响信息消费整体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拿信息技术水平来说,大部分电子信息产业较强的企业云集东部沿海一带,中西部地区屈指可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进程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仍是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信息产业的发展。东部省市领先全国发展,2011年产值收入就达15656亿元,占全国比重84.8%,其中江苏、福建、山东等省增速均超过35%,西部省市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仅有9.8%[9]。信息产业往往是信息消费的支撑体系,它为信息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消费力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也是由于具有先进的信息产业和较强的自主核心信息技术能力。我国信息产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大多集中在低端环节,难以摆脱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整体竞争力较为薄弱。薄弱的信息产业基础限制了信息消费总量的提升,用户的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知识结构也直接影响信息消费效益的获得,这些实际问题需清醒认识。

3.2 本体不确定性的用户信息消费动力

信息消费是信息经济形态中的一种主导性消费形式。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用户信息消费必备的基础条件,用户的信息消费动力很大程度上受其满足需求的目的、信息消费行为能力以及购买力的影响。有明确的目的,又具有一定的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的用户,购买力越大,其信息消费效益必然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对于信息消费主体而言,货币、时间、精力和智力等构成了购买力因素的总和,其中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用户拥有对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决定其信息消费力大小。用户通过特定的活动获取信息,并对原来零散的、表面的、无序的信息加以分析和利用,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有序的信息,完成信息消费的全过程,其间使用信息的方式和结果直接影响其信息消费水平。信息与某种活动相结合,一方面产生信息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引起技术革新、高技术产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0]。用户的文化知识有高低之分,购买力也有强弱差别,总体而言,信息消费力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一旦被利用,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信息使用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信息消费的效果,并成为信息消费的动力。

本文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当前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揭示了创客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创客教育的落脚点一定是学校教育,如何与传统教育进行融合,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从社会网络图谱中能发现,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连线较稀疏,说明这部分研究探索空间较大。所以,创客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将是未来创客教育研究的大趋势。

4 信息消费视角下用户的知识本体构建

《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消费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

4.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均等化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消费的基础。以图书馆为例,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增大了对图书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图书馆的信息基础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明显的非均等化,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不均、消费水平不均及二元化体制及权益不均[11]。据2012年统计,我国人均拥有藏书量为0.58册。上海的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多,为3.03册,西藏自治区最少,人均为0.22册。同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为1.091元,最高的是上海,为7.698元;最低的是贵州省,为0.261元。按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看,全国平均数是15.1%,上海最高,为24%,青海省最低,只有4.6%[12]。图书馆信息产品供给上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制约了农村贫困群体的信息消费素质提高。为此,有能力的大馆要帮助农村图书室(文化中心)建立起与当地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例如加强对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使农村居民也有条件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在有条件的图书馆开展智慧图书馆服务,鼓励优质信息产品市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加快公共智慧服务,因为由知识服务向公共智慧服务转型就是图书馆的一次华丽转型[13]。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当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当中,建立和完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图书馆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馆藏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加强对竞争情报之类的商业化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经营范围和收费标准,培育良好的信息市场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推进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消费,努力提高图书馆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

虽然图书馆提倡免费的公共信息服务,但仍有一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信息服务如竞争情报需要信息用户自己付费,弱势群体的经济能力对信息消费有决定性的作用,保障弱势群体享受公共信息服务,应重点采取“授之以渔”的方式,提高弱势群体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获取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帮助他们降低信息消费的成本,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和消费能力,破解农村新消费“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从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真正实现“城乡统筹”[14]。只有拥有完善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居民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消费,进而推动我国信息消费整体水平的提升。

4.2 基于本体的用户知识检索设计

由于各种知识资源分散存储,缺乏有效组织,不利于共享与重用问题,基于关键词之类的传统信息检索技术也容易在检索过程中遗漏大量与信息检索概念相关的内容。近年来,本体作为描述语义信息和知识的建模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在知识检索技术理论与应用上发挥极大作用。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主要是通过对知识和语义上的匹配,帮助用户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与文档之间的语义关系,从而达到信息检索的要求。基于本体设计的知识检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表示。它是信息产品检索的基础,掌握和利用知识表示语言进行形式化表示,便于对建模阶段构建的消费领域知识进行搜集、处理和利用。

③语义检索引擎。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有的知识必须经过挖掘推敲才能获得,而语义检索引擎是知识信息中语义Web推理功能的具体实现。通过语义检索引擎不仅可访问本体所表达的概念语义,而且可进一步了解概念所包含的隐含语义,它极大地提高了知识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④对检索结果进行用户偏好度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检索偏好,以便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送知识。检索系统通过用户提交检索结果了解用户偏好度,从而提高产品知识检索的效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取代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信息消费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知识、信息的掌握和运用,因此促进用户信息消费效益的实现也是知识共享和重用,基于本体设计的知识检索揭示各种知识的结构与内在关系,共享知识资源,方便检索与调用知识,将有利于用户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激发其信息消费的不竭动力。

4.3 用户信息消费知识缺口的挖掘与利用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研究情境兴趣进行时提出“缺口理论”[15],这里的“缺口”是指人们自身知识的缺失与不足。“缺口理论”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迫切渴求,正是这种求知欲满足了人们对信息消费的好奇心理。人们有限的知识结构与外界无限的社会信息的缝隙便成了人们希望探究的知识缺口。在信息消费时代,信息组织机构作为教育主体,对用户传授消费知识,进行消费知识教育,挖掘和填补用户的知识缺口,以达到引发需求、实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开拓市场。正如洛温斯坦所说,要想激发用户的信息消费欲望,首先要擅于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帮助其突破知识盲点,引发其好奇心理。用户面临知识的困境,自然会感受到困惑,也不由自主地面临信息消费的挑战,知识缺口便被打开了。如果这个缺口过大,成为了知识深渊,用户必然不会去关注,此时就需要教育主体的帮助,引导用户缩小知识差距。信息组织机构扮演着挖掘者和填补者的角色,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使用户获取包括生活设计情报、产品的选购方法等信息。用户教育营销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信息、购买方式、使用功能等[16]。运用缺口理论有效地开拓了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营销之路,最终达到实现信息消费的目的。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就科研人员项目研究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专项统计,例如查阅资料、计划思考、实验分析、总结报告的时间分别为50.9%、7.7%、32.1%、9.3%,如果这一系列工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能缩减,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项目研究的效率,保证使用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有效性[17]。可见,帮助用户对外界知识或信息进行挖掘、处理和加工,以便于用户更好地认知和吸收,从而获得的信息能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为用户创造相应的信息效益。这正是信息组织机构进行信息服务的职责和目标。

4.4 完善信息消费机制,搭建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消费平台层出不穷。期诺登事件的出现,把公民个人信息消费安全与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摆在世人面前,看到信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由于信息消费市场不规范、网络诚信体系不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引发的信息消费不良后果。从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信息消费者协会就信息消费安全满意度的专项调查表明,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聚焦在“个人信息泄露、支付诈骗和账号被盗”。它不仅侵犯了信息用户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和谐构成了安全隐患。如何规范信息消费市场,加强信息消费安全保障,营造一个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信息组织机构也是责无旁贷的。完善信息消费安全环境建设,虽然是一个多方合力的工作,但信息组织机构要认识到:

①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图书馆、情报组织机构的资源优势,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加强与终端产品相连接的集成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引导信息产品和服务合法有序的生产和共享安全,为用户开发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信息消费基础。

②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依法加强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监管,建立有效的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加快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水平。

③加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这些涉及用户职业、身份等的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或经济价值,一旦被不法利用,势必给用户的利益带来损害,从而影响用户对信息组织机构的服务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此应切实做好网络防攻击、防窃用、防窃密、防病毒。建立PKI/CA数字证书管理系统,通过身份认证、网络加密、数据签名等手段,实施补丁同步升级、风险集中管控,增强终端的安全性和网络系统的防护能力[18]。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才是真正有效地维护用户的信息消费合法权益。

④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信息消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面向社会提供可信的公共信息服务,为用户构筑一道信息消费的安全屏障。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商信用评估,进一步拓宽和健全用户信息消费维权渠道,强化社会监督。

⑤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努力挖掘中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资源、区位优势对信息产业的贡献水平。科学制定信息消费的统计分类和标准,开展信息消费统计和监测。信息技术服务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快服务化和高端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产业增长点。

4.5 用户信息消费风险评估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性,增大了用户获取信息产品的信息难度,用户的信息素质与搜寻时间成本成反比。由于时间成本问题,用户一般不会进行无休止的产品信息搜索,加上信息产品的后验性,导致用户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体会到它的质量和效用。生活中一些不正当信息消费随处可见,例如上网、玩游戏,可以使人心情放松,若没有节制则成为一种不当消费。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不负责的舆论也充斥其中,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诱惑力巨大,若失去自制力,不明辨是非,很容易沉溺其中。另一方面,利用公家的设备和费用进行个人信息消费活动的信息“灰色消费”[19],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消费。它并不反映个人和社会的真正信息消费水平。由于中国的现有单位体制,这种“灰色消费”会长期存在并保持相当的水平,在考虑信息消费时必须予以注意。

由于信息产业本身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高风险是信息与技术含量的高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信息产品与服务也离不开不确定性,信息消费必然面对风险。价格、垄断、效用和吸收能力是信息消费不确定性的基本影响因素[20]。信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越高,风险越大;效用越大,风险越小;垄断性越强,风险越小;吸收能力越强,风险越小。可见,信息的不确定性构成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越剧烈,不确定性或不可保性越多,能带来利润的信息就越重要,风险也就越大[21]。对消费的风险进行评估,若在信息消费行为发生之前,称之为风险预测。一般来说,对风险的评估,是指在信息消费行为发生之后对构成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的评估[22]。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不确定性的减少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收益。信息消费风险的评估办法建立在构成风险的各项不确定因素上,当信息消费行为发生之后,各项不确定因素即变成确定因素,被确认的风险量化就是对风险的评估。用户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要消费大量的相关信息,通常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委托咨询公司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避免决策的失误,降低决策的风险,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对信息消费风险的评估,可以明确信息消费风险给用户带来的收益与损失,从而对已有的信息消费活动进行总结,给未来的信息消费活动提供规避风险的经验和预警。

5 结语

相关的信息消费法规作为国家政策颁布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信息组织机构要树立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以此推进信息消费的公共信息服务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服务渠道,也为基于本体的信息资源构建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措施。知识本体是用户信息消费的基础,随着信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容,伴之而来的信息消费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确保信息消费政策的有效实施,为了促进用户信息消费效益的实现,唯有建设安全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在信息消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保障用户的合法利益,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创造更多更新的信息消费资源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信息消费效益的最大化。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EB/OL].[2014-04-18].http://guba.eastmoney.com/news,002467,84927639.html.

[2]What is an ontology?[EB/OL].[2014-02-09].http://wwwksl.stanford.edu/kst/.

[3]Borst W N.Construction of Engineer Ontologies[M].Phthesis:University of Twenty,Enschede,1997(2):126.

[4]M Uschold,Tate A.Putting ontologies to use.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M].NewYork,1998(1):1-3.

[5]陈宏.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6:22.

[6]WACME H,VGELE T,VISSER U,et al.Ontologybase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a survey of existing approaches[A].In:Proceedings of IJCAI’OI Workshop on Ontologiesand Information Sharing[C].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2001.

[7]滕广青,等.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9):15-18.

[8]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分省市统计[N].中国产业信息网[EB/OL].[2014-04-01].http://www.chyxx.com/news/2014 01/17/179484935526.shtml.2014-01-17.

[9]洪京一.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

[10]卢小宾.信息消费动力及其行为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2(3):13-15.

[11]陆浩东.从“马太效应”看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推进[J].图书馆论坛,2011(2):18-21.

[12]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3[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455,461-462.

[13]黄幼菲.公共智慧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高级阶段[J].情报资料工作,2012(5):83-88.

[14]刘晨延.我国信息消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新视野,2012(2):48-51.

[15]奇普·希思,丹·希思.让创意更有粘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1.

[16]文启湘,武永春.大力开展消费者教育:必要性·内容·策略[J].消费经济,2001(12):47-50.

[17]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强内部管理的四项要点[EB/OL].[2014-04-20].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10/info18644.htm.

[18]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编委会.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11[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14.

[19]唐军荣.我国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35.

[20]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2.

[21]朱红.论企业信息公开的风险及其规避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5):433-434.

[22]Vandenberg,John J.Risk“Assessment and Research:an Essential Link”[J].Toxicology,1995(79):19.

猜你喜欢
本体消费用户
眼睛是“本体”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新消费ABC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