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强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市 300380)
引子
不久前,我院调研组来到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公司,进行工会培训需求方面的调研。白洪猛主席在介绍情况时,多次提到该公司所属“鲅鱼圈”目部“最大限度满足职工群众提出的要求”,“所有的工作都紧贴着职工群众”,这使我们不由联想到本市工会干部的培训需求多集中在“如何做好职工群众工作”上。于是,带着极大兴趣,我们很快作了“鲅鱼圈”一行。
来到营口港“鲅鱼圈”项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朴洁净整齐有序的工程驻地。没想到,迎接我们的项目领导竟那么年轻,既儒雅干练又沉稳谦逊,完全没有印象中施工者的粗犷与威猛,看上去就是些文化人。
按照预想,该项目领导应首先系统介绍关心职工生活的经验与做法,可他们对此只字未提,只是平淡流畅、如话家常地和我们聊起了日常工作,我们从他们娓娓道来的言谈中,真切地得到了如下几点启悟。
如何看待职工群众的作用,这是检验一家企业是否智慧、是否高明的重要标尺。“鲅鱼圈”项目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如下两种做法。
(一)将职工创造激情视作发展“动力链”的最上端。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劳动关系矛盾正显现一定的激化乃至尖锐的现象,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职工群众利益保障的关系,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实际问题。
“鲅鱼圈”项目领导对此能加以清醒的正视,他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揭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理。因为人的劳动是一种社会的工作,千千万万的社会的工作便构成了共同事业,最终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基层劳动集体,项目部的所有工作就应以职工为中心,自觉将职工群众的创造激情视作企业发展“动力链”的最上端。
(二)把凝聚职工力量当作企业持续发展的软支撑。有些企业,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职工正当福利看成管理工作的多余包袱,认为这会加大企业成本,加重管理负担,平添许多麻烦,是影响企业发展负面的因素。有些企业虽做了些这方面的工作,但又总标榜自己境界有多高,有多么不寻常,外界也常给予极高评价,似乎关心职工本不是企业的应尽职责。他们意识不到,这看似“包袱”的职工利益,其实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软支撑,软支撑并不软,因为它所支撑的是企业的软肋。有些企业,由于职工对领导关心自己的利益与生活心存感激之情,于是形成一种施舍的错觉,以为自己是主宰职工的上帝,可他们认识不到,当职工正当利益满足后,他们会释放出巨大的工作干劲。这其实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应有且亦不能容忍的错位。
“鲅鱼圈”项目领导还认识到,主动拾起“包袱”、背起责任的行囊,这乃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因为在同等资源条件下,职工的激情,才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才是能使企业持续发展的秘笈。该项目部所负责的“鲅鱼圈”工程,是营口港建港后长达30年的持续工程,他们以工程质量的无可挑剔,保持了与营口港的长期持续合作,真正做到了“让业主不能割舍”。在建设市场各种潜规则激烈竞争和施工质量与资金投入相互攀升的剧烈压力下,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调研中我们得知,项目部没有像有些单位那样,选择摆脱或放小职工利益来提高核算成本的竞争力的做法,而是将“把职工凝聚成企业力量”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各个细节之中,努力用职工的创造力来促进企业强盛发展。不把职工看成“包袱”,而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保证,这既是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更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工作的成功印证。
在局工会论世和部长及公司工会白主席陪同下,我们调研组从滨海新区出发,顺路在曹妃甸接赵连军书记到“鲅鱼圈”项目上任。万没想到,到了驻地,给我们介绍该项目整体情况的,竟就是这位新任书记。原来,赵书记也曾在这里工作过,对此情况非常熟悉,他们的工作已久有传承。从1982年建港起,几任领导班子带领职工连续中标了营口港所有施工项目,这奇迹的创出,所依凭的便是他们一以贯之追求的“麻花式”管理。
(一)“麻花式”管理造就了企业内部浓厚的相融度。当介绍到工会开展的劳动竞赛、职工技术创新、职工合理化建议、提案听证会、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时,风华正茂的柳经理竟如数家珍,原来,该项目领导已将工会工作融在了其项目部的整体管理过程与目标之中,柳经理本人就是技术创新能手,他支持工会一年拿出13万元用于奖励技术创新,所有奖金都对应着施工中急需突破的技术难题。
在这样一种党政工不分彼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工会工作的摆位、职工的福利保障、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的关系等,都在项目目标程序与过程中得到了整体协调,而不是待生成问题后再独立地去解决。他们的工作就像天津大麻花一样,协调地拧在了一起,项目各项工作整合为完善的系统,具有了系统功能优势。这种结构的完整性与内部工作的紧密性,不仅大大降低了内耗,还及时弥补了某一方面工作的缺陷。若是将职工利益单独摆出来讨论处理,不仅会付出较高维权成本,而且还可能造成传递性损失。
(二)“诫勉员工”倒逼班子和领导个人建设。该项目每季度都评出品牌员工,同时还要评选“最差”的“诫勉”员工,此与声誉、收入直接挂钩,岂可等闲视之?客观的评优已需要极其扎实的基础管理,而“最差”职工的产生与诫勉,其难度更可想而知。这其实是对该项目领导班子一种极其严格的考验,因为领导个人不仅要有极大勇气,而且还要有对自我约束力的极高自信,模范带头作用不只停在口头上,而更要以身作则,自身不过硬,先打一半折,仅靠权力和威慑,不可能把这样一个“较真”措施坚持上十几年。
如果我们把该项目的工作与理念归纳起来,便可得出这样一个逻辑:领导班子高水平、高品质、高相融的工作,在扩展了管理空间之同时,也使得各种管理方法游刃有余,从而赢得了职工的极大信赖,并将这种信赖转换为理解与支持。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领一个好的职工队伍,完成着最好的项目工程,并不断实现着腾飞的企业梦想,此时,职工利益保障已全部融入企业整体工作之中,党政工以职工为中心“麻花式”地拧成一体,在全局工作中协调共进,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会工作中的最高境界之呈现,也是在基层工作中最为具体的实践。
企业的高内聚力,是将依靠职工贯穿于整体工作之中,并将人的能动性作为事业创新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把职工当成企业之“宝”,并不是作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向个别职工伤及企业整体利益甚至影响国家政策的不良言行作妥协,这样做其实是一种自身不正的软弱表现,它会使企业涣散无序,有令不行,有禁难止,较之对职工群众利益做做样子、走走过场、会上讲讲、文件写写的形式主义,会危害更大。“鲅鱼圈”项目领导绝不这样做,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觉将职工作用的发挥有效置于整体工作的策划之中。
(一)不断深究职工“体面劳动”的自我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使每一个职工能够“体面劳动”。体面劳动是职工在工作中对企业政策、制度、管理的一种真实内心感应。它不是美丽词藻的宣示,而是对其工作环境与行为传递过程的情感反映。该项目部的做法便是:不断深究职工在企业中的工作感受、生活感受以及生存感受,准确触及职工主人翁精神的激活点,深层次挖掘工作重心的内在支撑,推心置腹地与职工群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是一种很值得一些企业党政班子认真学习的工作思维,因为它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将各种要素包容在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之中。
(二)将职工权益视为企业利益的“家庭成员”。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利益分担,是劳动关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要求。职工利益的首要地位已毋庸置疑,人力资源的作用在权重上已远大于资本,职工权益本来就属于企业利益的“家庭成员”,单独或过多地强调,会不自觉地将其割裂出来,只有与全部利益拧在一起,摆位才能一齐。
西方的很多警界线,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失业率等,都在中国失灵,这曾让许多专家学者大惑不解。其实,这是中国百姓出于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所形成的超乎寻常的承受力与忍耐力,它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与影响力。如果把职工的这种奉献热情与无私支持,误认是自己扭转乾坤的“智慧”,把广大职工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信赖和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更大成就的期待,误认是可以忽视和钻空子的“机遇”,那就会给社会与个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而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与障碍。所以,对职工群众的态度,在无可逃遁地检验着企业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
“鲅鱼圈”项目领导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采取的态度便是:“最大限度满足职工群众提出的要求”,“所有的工作都紧贴着职工群众”。他们是这样认知的,更是这样实施的。长期坚持这样实施的结果,是使全项目的员工都能自觉而主动地为项目建设释放出全部的能量,他们所承建的每一项工程,由此都高速度、高质量、高收益、高信誉地成为了当地建筑界的样板。
企业的持续发展,根本在于制度设计,只有在企业初始目标和运营方案的统筹中,着力维护和发展职工利益,才能生成激发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机制,这是“鲅鱼圈”项目部以其生动实践所给与我们的最主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