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景艳
(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阅读困难群体是实现全民阅读的掣肘,而农村的阅读困难群体问题,又成为我国阅读困难群体问题中的老大难。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各种阅读服务机构和社团组织,都为解决农村“看书难”做了诸多努力。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开始,至70-8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化部门联合多部门几次掀起大办农村图书馆的高潮,还组织了全国性的“知识工程”和“万村书库”、“希望书库”等建设,很多省市和部门也开展了区域性的“城对乡赠书”等农村图书室援建活动。虽然每次建设活动都经过精心策划组织,有具体的部署安排和明确的任务要求,可是,农村图书室一茬茬轰轰烈烈地建成后,又一批批悄无声息地消散,不仅大部分书刊资料流失,而且桌椅和书架也大多不知去向,图书室大都由此成为“废品”,好一些的也不过是仅供上级领导部门检查和外地人参观的“展品”。进入新时期后,新闻出版署等中央八部委于2007年启动了旨在解决农村“买书难”、“借书难”的“农家书屋工程”,该工程声势最大、力量投放最多。其两项功能,被誉为新时期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创新,各地区党政领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各级财政投入180多亿元,于2012年底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事与愿违的是,全国农家书屋迄今非但没卖出去一本书,能维持借书工作的书屋也所剩无几。〔1〕为什么无论如何创意、策划,不管哪个机构组织、推动,农村实施阅读还是那么难?农村书少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农村阅读屏障因素错综复杂,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阅读困难群体问题则一直未引起足够关注,至今不仅没有服务阅读困难群体的具体实践,也没有专题探讨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研究成果。所以,要落实十八大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要求,重视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农村阅读困难盘根错节,首先在于“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使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2〕阅读作为人的社会行为,包含“提供阅读”和“实施阅读”两种行为过程,阅读不仅需要能力和技术,还需要有阅读意识和习惯。因而,阅读困难群体是由于遭遇某种障碍而得不到有益阅读,或无法通过阅读获益,一方面包括难以提供自我阅读或获得社会(他人)提供阅读的条件,另一方面尚无阅读自觉或习惯阅读的能力。如从人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致(意识)和获得阅读提供条件三个方面分解,阅读困难群体可分五种类型:一是有阅读愿望和一定阅读能力,而难以获得阅读提供的人群;二是有阅读愿望而缺乏某种阅读能力,则难以获得适合自己阅读方式的人群;三是既能获得阅读提供,也有阅读愿望,却不具备应有阅读能力的人群;四是既没有获得阅读提供的条件,也缺失阅读能力,更没有阅读愿望的人群;五是虽然能获得阅读提供,也有一定阅读能力,但缺乏阅读愿望和习惯的人群。我国农村几乎存在所有类型。诚然,同类型人群中也有所差异,只是基本特征大致相同。简言之,在农村阅读困难群体主要构成中,除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经济困难人群、居住偏僻人群外,业界既应关注各种有迫切阅读需求而得不到阅读提供的人群,更应重视各种程度的低识读、不识读和没有阅读兴致的人群等。仅仅看到农民“看书少”便臆断农村“看书难”,就草率拟定服务方案,盲目提供阅读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唯有对其所有类型进行详细剖解,对其根源进行全面解析,才能保证农村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成因复杂,在于受到六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条件有限。农民收入本来就与城市居民有很大差距,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经济能力有限的人们很难支付如购书费用、上网费用和电费,以及借阅读物所需的交通费等,因而一些农民不敢有阅读的念头;二是生产发展需要不多。农业生产基本靠天气和力气,经营以及改善生活条件往往靠关系,发家致富与阅读无关,阅读对农村和农民显得可有可无,使一些人形成了阅读无用的想法;〔3〕三是个人精力和闲暇有限。农村生产劳动强度依然很大,尤其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更增加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负担。劳累之余,根本没有心思阅读;四是农村文化教育不普及。错失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或未完成相应学业的人无能力阅读,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一些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人群带来新的阅读障碍;〔4〕五是农村阅读服务设施不完善。一些村屯文化设施不是缺乏就是不适用,难以满足有能力阅读人群的需要。有些农村阅读服务则常常是虚位和错位,导致一些农民对阅读麻木漠然;六是农村文化生活需要不迫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休闲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影视广播和戏曲节目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村屯广场上还有跳舞、唱歌和打球等文体活动让他们也顾不上阅读。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经济、心理、技术和能力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关怀阅读困难群体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主要是图书馆服务的易得性、非排斥性和普适性等基本特征,使它形成了在服务阅读困难群体中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
这种优势是由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公平性、便民性和亲民性等本质属性决定的,凸显出图书馆服务的易得性。图书馆尤其公共图书馆把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多年来通过建分馆、设流通站、流动图书馆、文化下乡等载体为偏远乡村,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服务做了大量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图书馆阅读关怀没有经济条件的歧视、不受地域的阻隔、放开了年龄限定,也没有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对广大农民一视同仁,能与“看不着”、“看不了”、“看不懂”、“不能看”和“不会看”等看书难人群建立密切关系和互动。因而,图书馆也更能全面了解农村各种阅读困难群体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关怀服务,使其对图书馆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亲近感,也更容易使其逐步接近阅读以至走进阅读。
图书馆服务的第二个特征非排斥性,其取向在于可实现阅读服务的适应性、专业性、多样性、便捷性和灵活性。非排斥性是公共产品的一个基本属性,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图书馆作为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排斥性,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意味着,一方面不可以拒绝利用图书馆的任何载体、形态资源、任何领域资源和任何目的的资源利用,另一方面不可以拒绝以任何形式、途径提供的阅读服务,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直接服务,而且包括各类的间接阅读服务,如为村屯图书室建设发展和管理人员培训等提供帮助,以满足农民各种需求。因而,在按平等原则提供一般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同时,图书馆可满足公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图书馆能够为“不识读”、“低识读”和“不想读”等有障碍农民提供阅读,也能够为无能力陪学前儿童阅读、辅导儿童阅读等有难题的农民服务,包括为他们剖解阅读障碍及其症结,提供如补习文化、培训阅读、辅导阅读、推荐阅读,甚至为其朗读、伴读、讲故事、演故事等服务。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来说,认为“图书馆员没必要帮助公众判断什么是‘好书’”〔5〕的观点,凸显出其思考角度的局限。要维护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阅读自由的权利,首先必须帮助农民能够自由阅读,否则也无法促进农村以至社会的阅读公平。所以,为实现全民阅读,要帮助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摆脱困境,图书馆完全可能,也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提供关怀。
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普适性特征,包含开放性、参与性、渗透性、补充性和奉献性等属性。这一优势体现在,图书馆特别是作为地区的中心图书馆,既能在业内协调各类型图书馆的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又能在业外与各类型阅读媒介进行广泛的协作协调,更能为其他社会阅读媒介服务的盲区和误区拾遗补缺。譬如,意在解决农村“看书难”,从而建立农村图书发行网络的“农家书屋”工程,由于设计时主观臆定了农村图书需求和不懂图书借阅业务,虽然“大投入”、“大制作”,而农村基层书屋筹建时就遇到诸多管理和服务上的困惑,至今没开展卖书业务,借书工作也大都陷入瘫痪。〔6〕但各地图书馆仍然热情配合相关部门工作,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认真培训书屋管理人员,悉心指导书屋服务,大多图书馆都把书屋纳入业务辅导网络或联合服务体系予以扶持,使一些濒临关闭的书屋焕发出生机,缓解了一些阅读困难群体的难题。〔7〕而且,地区中心图书馆还能与政府等决策机关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区域保障民众阅读的得力参谋和助手。图书馆为改善区域服务向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可使农民阅读困难问题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使之尽快得到社会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而有效地摆脱困境。所以,以保障阅读公平,维护广大公众文化权益为己任的图书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帮助农村解决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机构/制度,而且迄今还没有一种阅读服务机构可以取代图书馆维护农民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权利的职能。
人性化关注原则,即在农村服务中关心遭遇阅读困难的人的人性。图书馆关怀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无疑应按其人性进行服务。人有需要环境舒适、顺从逆反、趋利避害、自我防卫心理和保持尊严以及有惰性等特性,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更需要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关注,就是要让农村每个阅读困难人士在图书馆服务中感到简单、方便、自由、快乐,并得到尊重。而农村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农民的兴趣爱好、家庭条件和生存理念、生活目标等,以及遇到阅读障碍的因由,都影响着其对阅读的感受。所以,人性化关注原则要求图书馆精心策划并认真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深入农村村屯详细考察,既要了解每个农民的情况,清楚他们的纠结,也要全面掌握当地的经济、文化特征、生活环境和阅读服务状态。同时也必须将农村阅读困难群体列为图书馆重点服务对象,把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纳入图书馆学重要研究领域,全面剖解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分布和成因,探索服务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模式和途径,为决策机构和阅读组织提供领导和服务参考。其二,要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服务农村阅读困难群体,不只是图书馆的责任。首先应通过各种途径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对解决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领导;其次应运用各种手段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尤应让社会阅读诸媒介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农村阅读困难群体;再就是应采取各种形式动员和组织阅读群体,特别是要激发城市阅读群体对农村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关爱。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所有人都拥有阅读权益、享有阅读快乐的社会。只有充分重视和高度关心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阅读公平。在这种意义上,关心农村阅读困难群体,也是关心图书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还应强调的是,关注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意味着要尊重遇有障碍的农民,服务中不能怀着拯救、教育的心态,也不能过多宣传、强化城市阅读群体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强加给农村阅读困难群体。要通过各种活动缩短农民感情上与阅读的距离,从而使其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日益享受阅读的快乐。否则,将难以改变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状况。
图书馆援助,主要指服务中对农村图书馆(室)和阅读困难群体在阅读资源、技术、智力和制度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但以往服务农村提供的资源性援助较多,技术性和智力性援助较少,制度性援助更少。而且,图书馆服务农村主要体现的是群体意识,如针对一个乡镇,或一个县域,甚至一个省域农民的整体需求,采取的是千村一个服务模式,对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和不同需求的村屯提供同一种阅读资源,致使很多服务经常出现层次空位、形式缺位和内容错位等问题。对农村图书馆(室)指导怎样创建和管理也多是一次性的,而后便往往间隔半年、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对服务工作的辅导也主要是指导阵地借阅,很少指导延伸服务,直接参与农村图书馆(室)服务的则少之又少。所以,在当前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坚持个体化援助原则,就要实现针对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服务。在策略上,设点求精、不贪多,纠正盲目扩张,单纯追求服务范围和数量等做法,重视解决阅读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在方法上,应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开展独特的具有满足个体特性的需求的服务。如为难以获得阅读提供的人群送书上门;为难以实施阅读的人群朗读、讲故事;帮助尚无阅读能力的人群提高文化或技能;用趣味性阅读吸引没有阅读愿望的人群等。只有把阅读变得有趣、有益、轻松和容易,才可能吸引和激励农民亲近阅读,使更多农民走进阅读、习惯阅读。
即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服务力量,解决阅读困难群体的问题。所谓开发,是指发掘、发现和推广适于当地农民的阅读经验及服务方式和形式。用本村本屯适应的阅读方法组织阅读,更有说服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当前农村可以开发的主要有三种服务资源:其一借助能人力量,激励阅读。如在种植养殖大户、销售能手、富裕户、文化户等生产生活中总结阅读的效应,把阅读与增产增收、改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以激发农民阅读的积极性;其二发挥阅读人的作用,推动阅读。即在村里挑选有阅读自觉和阅读习惯的人作为效仿的典型,给大家树立学习样板,从而引导阅读;其三利用学生资源,促进阅读。这是最可以利用的力量,他们既是农村有潜力的服务对象,又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服务资源。有如下做法:一是邀请从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回家休假时指导和辅导村民阅读;二是动员中学生假期农闲时为大家读书读报;三是激励小学生与家长一起读书;四是鼓励学龄前儿童家长给孩子读书或陪孩子看书,使这一部分家长在陪读中阅读。新一代农民大多关心孩子学习,而孩子喜欢阅读,也容易赢得家长的重视和兴致。先通过趣味性和娱乐性吸引孩子亲近阅读,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就可有效地带动家长及家庭阅读。
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关系着落实十八大“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要求的成效,更关系到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图书馆实施阅读关怀,把解决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既有助于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又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对图书馆工作保障的水平,切实维护农民的文化权利,让广大农民充分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为各地区卓有成效地开展阅读活动提供决策参考,为各类型图书馆完善阅读服务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服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而其效果则取决于图书馆阅读关怀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来稿时间:2013年11月)
1,3,6,7.王虹.农家书屋:终极目标与实现方式的改善.图书馆杂志,2013(3):18-21
2.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50
4,5.范并思.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