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虚
15岁的李白,搁到现在,还在上初三。事实上,李白根本就没上过学,因为没有正式户口,报不上名。李爸爸虽然是富商,不差钱,但在四川江油住了十几年,却只有暂住证。李白也是听爸爸讲那过去的故事才知道,他家祖上本是甘肃天水人,隋末逃到西域。也不知他家犯了什么大罪,竟至连续五代人“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所以入唐以来都是黑户。
李爸爸算是胆子大的,但也不敢回原籍,就逃到天高皇帝远的江油落脚,对外称他家姓李,因客居他乡所以叫李客……看李爸爸怕得连真名都不敢说,极有可能是当年站错了队,当了大唐的反动派。
這些历史问题,让李白很被动。唐律明文规定,曾触犯过大唐法令的人和生意人子弟都不能参加国考,这简直是把李白的前途给堵死了。李白又“不事产业”,所以也不喜欢跟他爸爸学做生意。要解决李白就业难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县政府谋个差事,当小吏。虽然提干会慢一些,但总比无路可走强。
去县里当小办事员,跟李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所以估计李爸爸没少费唾沫星子,才把儿子动员了去,也许还砸了不少钱。
少年李白是个无名小卒,在县政府,没人把他当根葱,估计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接发邮件的活非他莫属。有一次,县长让李白给他干私活,放牛。李白憋着气,不待通报就去县长家后堂牵牛。县长太太还没化妆,素颜一张,怎敢见人?于是恼羞成怒,说不定还拿川话呵斥:“你搞啥子来?”
李白也不想开罪她,就逞诗才给自己解了围:“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县长太太也不至于跟一个娃较真,何况人家还夸她是大美女。县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不仅没怪他,还对这个小厮有了好感。没多久,看他有点歪才,还给他提干:粗活就别干了,给我当书童吧!
李白没想到自己无心插柳竟能成荫,就开始臭显摆。县长冥思苦想吟了两句诗,尴尬地卡壳了,李白不识趣,随口对上了,还对得极好,让县长觉得自己的诗是垃圾。一个小小书童竟然如此有才……真是岂有此理!县长觉得吃了苍蝇,却不便发作。
后来,县里江水涨潮,淹死一个女生,县长去视察,又诗兴大发,开始苦吟:“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这哪像个县长写的?简直像是出自老流氓之手。李白一腔子的愤世嫉俗一拥而上,应声接茬:“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秋胡是春秋人,娶妻五日就外出做官,五年后回来,见路旁美妇就调戏,遭到拒绝。回家后发现那个美妇正是他老婆。老婆斥责他只顾调戏妇女,忘记了赶紧回家探望母亲,既不孝又好色,气愤投河而死。对李白指桑骂槐的行为,县长很生气,少不了给李白准备100双小鞋穿。要不是照顾老爸的情绪,李白本就不愿受这鸟气,现在正好,小爷还不干了呢!于是把县长炒了。
这事估计把李爸爸气炸了肺,15岁的李白从此跑到县里大匡山的大明寺读书去了,而且一待十年,熬成了剩男也不找对象,又在两年后跑到湖北安陆给人当了上门女婿,且从未回过老家,不啃老,也没养老。一个人长到15岁,性格已经显现,李白“少以侠自任”“慷慨自负,不拘常调”,相信他不会是个听话的小孩,李爸爸未必能Hold住他。否则,真想读书,家里可以请私塾。到庙里读书的,都是苦孩子。而李白出手向来阔绰,这不像穷孩子,而是熊孩子。
所以,15岁的熊孩子李白敢离家出走,大概真是跟李爸爸闹掰了。
编辑/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