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祖年
朱元璋是农民皇帝,他出身穷苦,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讓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于是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上海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养老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上海的地方官也很快地执行了。
试点成功,朱元璋龙颜大悦,认为可以在全国复制“南京模式”了。当年十月,他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旨意:“全国范围内,没饭吃的,国家给饭食;没衣服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房子住的,国家给房子。”
朱元璋的理想主义想法,把中央的官员吓了一大跳。此时,明王朝刚刚建立,财力并不充足,皇上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兑现。于是,官员找朱元璋解释,朱元璋一听生气了:“你们在我手底下当官,就得体会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让我的百姓没饭吃、没房住,哪怕是一个百姓也不行!”
朱元璋的想法的确是好的,他是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个。
然而,理想毕竟只是理想。朱元璋的确太难为臣子了,也就免不了他们在下面搞点手脚骗骗他老人家。他们在全国选了一千七百六十多个鳏寡孤独之人,送了衣服、粮食等,而在明太祖之后,各大城市的房价还是扶摇直上,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到了100年后的弘治年间,南京的房价有多高呢?一步两银子(一步相当于三平方米,而中央司局级领导月薪20石米,相当于10两银子),一般人绝对不敢打买房的主意。
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手下有30多号人,都是无房户,得租公家的房子住。30多人的租金,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于是谢铎就动了买房的念头。依照谢铎的级别,算得上是个高级公务员,但是他每月的薪水不过10两银子,下属们更惨,有二两多的,有三两多的,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间房子。
谢铎不愧是最高学府的领导,他很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集资团购。钱从哪里来呢?从牙缝里省。政府给他们配的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统统不要了,省下来一大笔钱,存起来买房子。终于,钱攒够了,他们买了三十多套公家的住宅,过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
与谢铎相比,礼部右侍郎兼北京国子监祭酒的林瀚更厉害,他为了让手下的人有房住,捐出自己的十年收入为大伙盖住房。
安居乐业,有家才能有事业。自古以来,住房问题一直都是民生问题的重点,如何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朱元璋提出了崇高的理想,高级官员给出了有力的实际行动。与他们相比,当代某些叫嚣房子必须涨到每平方米80万元的人,是否是真正在为“群众的需求”考虑呢?
编辑/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