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新思考*

2014-02-11 19:48纪向新黄丽霞
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老年人图书馆服务

纪向新 黄丽霞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新思考*

纪向新 黄丽霞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意义,对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未来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提出了相应对策。

公共图书馆 老年读者 读者服务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为14.33%左右[1],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现实问题,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领域。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10月13日),老年人共同度过了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毋庸置疑,老年节入法是政府对尊老爱老传统文化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重视与关爱。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既需要肩负起服务老年读者的重任,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满足老年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意义

1.1 彰显了公共图书馆制度是保障读者权利的制度安排

公共图书馆制度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取自由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2]。从社会的宏观层面来说,公共图书馆制度是保障老年读者信息权利的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安排。

读者权利是在图书馆环境下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是作为公民的读者利用图书馆过程中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范并思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存在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共图书馆制度能够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未知的权利,从而从知识、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的公正[3]。”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老年读者作为读者群体中的一部分,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日益增强,只有从“制度保障权利”的宏观层面来审视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找出宏观和微观层面所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进行服务。

1.2 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知识自由、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人历来重视宣扬并践行“知识自由、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一服务理念在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中逐步得到强化,尤其对于弱势群体中的老年读者这一重要部分。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宣言明确提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可以说,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4]。”

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人要认识到老年读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同样享有获取知识的权利,也正因为老年读者在生理上、心理上有诸多困难,图书馆人更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好的服务,让他们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1.3 满足老年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与拓宽图书馆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困扰老年人的物质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而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完成角色转换的过渡。在老年人逐渐离开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理应成为老年人心灵上的栖息地,帮助解决老年人完成因身份转换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实现社会“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一方面满足了老年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老年读者作为公共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对图书馆产生了影响,是图书馆取得自身发展、得到社会支持的良好契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要求我们必须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

2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问题

2.1 缺少服务的总体规划和制度保障

总体规划和制度保障对于公共图书馆长效、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仍然没有统一的图书馆法,无法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纳入到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中,这显然成为制约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巨大阻力。公共图书馆制定针对老年读者服务的相关规划和制度的进展相当缓慢,仅仅依靠局部的、暂时的、片面的地方性规章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规划和制度的缺失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水平不高、财政投入无保证、基层图书馆建设不尽如人意、馆间合作难以开展、老年读者活动室迟迟不能成立等。

2.2 满足老年读者阅读需求的资源少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的服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提供阅览和外借服务。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图书资源总量少,资源长期不更新,一些基层图书馆甚至没有经费购买新书;满足老年读者需求的图书资源少,公共图书馆没有去主动了解老年读者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特点,而盲目地提供图书资料,没有掌握读者的兴趣所在,这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载体单一、文献老化又加重了老年读者阅读的困难。可以说,图书资源的缺少,特别是满足老年读者阅读需求资源的缺少,使得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 面向老年人开展的服务单一落后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机构,不仅要满足老年读者基本的阅读需要,更应该成为老年人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说广场、公园给老年人带来的主要是身体上的休闲放松,那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老年人心灵上的栖息地。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公共图书馆只注重为老年读者提供相应的阅读服务,而其他的诸如网络服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得较为缓慢,这显然不符合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增加服务的种类、丰富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老年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来掌握使用网络的技巧,还可以通过文体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4 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

服务体系抽象说就是“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过程,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症结就在于不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前没有为服务中做到有效的保障,服务中的进行没有受到服务后评估的约束,服务后没有为服务前做到及时的反馈,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越服务越乱”的怪现象。而造成服务体系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要求图书馆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但由于图书馆员的职业准入程度低,对于知识水平、服务能力、综合素质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上高水平职业培训的缺失,从而造成了图书馆缺乏称职的专业人才队伍。除此之外,个别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缺乏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老年读者的服务意识淡薄,进而影响了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质量。

2.5 布局范围不全面,图书馆数量少

在我国,图书馆数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利用公共图书馆,而图书馆布局范围的不全面、不科学,更加剧了老年读者进入公共图书馆的难度。第一,地域间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的老年人比较容易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基本上很难享受到图书馆服务。第二,城镇与乡村差异明显。镇、村两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均衡[5]。第三,同一区域内差异明显。如广州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图书馆相距仅500米,旁边还有科技图书馆和越秀区新图书馆,全部“扎堆”越秀区,越秀区面积仅占全市的3.5%,人口只占广州的10.0%,而面积达1042.7平方公里的白云区仅有一家区图书馆和几家社区图书馆[6]。

3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对策

3.1 制定宏观政策法规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应着重探讨的是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来制定宏观政策法规,以此促进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

国家层面指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以及相关部委制定的规章。这其中最具核心性、最具普遍性的就是正在筹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法》是保障老年读者信息权利的最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其中应当明确界定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内容,对服务的原则、方式、范围、人员等要有明确的表述,特别是要面向老年读者建立专项基金,以此确保经费的稳定,支持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

地方层面指的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法律法规。2002年7月18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特别具有代表性,条例在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图书馆应当为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创造便利条件,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方便[7]。”笔者认为制定相关法规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接纳社会各方意见,尤其是专家学者和老年读者的意见,逐步扩充老年读者服务的内容,为图书馆学会和图书馆个体形成科学的服务规范做好铺垫。

3.2 形成科学服务规范

图书馆学会和各公共图书馆可以从“服务的内容、过程、人员、对象”4个方面不断完善面向老年读者的服务规范。这里主要论述前两个规范。

对于服务内容的规范,是整个规范的重点。在采购书刊时,可以通过建立阅读档案,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对于馆藏总量的规范则不能完全定量化,要根据老年人口分布、老年读者到馆率等科学合理地适当增加馆藏总量,还要注意对文献资料进行适时更新。此外,网络信息服务正逐渐成为老年读者服务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配置及用途指标来确保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能够被老年读者所使用。

在服务过程的规范中,方式、态度、时间是重要的3个因素。对于服务的方式,要将老年读者同其他成年读者区别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好的服务,要不断创新方法与技巧,寻找最适合服务老年读者的方式;对于服务的态度,提倡文明服务于老年读者,对待他们要有像对待朋友甚至亲人般的态度;对于服务的时间,可以根据老年读者的生理特点和生活规律,适当调整老年读者的借阅或活动时间。

3.3 重视专门人才培养

公共图书馆需要有了解老年人心理、熟悉现代化设备、具有较强沟通能力、接受过图书馆学专业学习的复合型人才为老年读者服务。可以定期针对馆员尤其是专门为老年读者服务的馆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正常的职业道德素养、图书馆专业知识外,重点在于为老年读者群体服务的必备技能上。比如要掌握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增加对老年读者的了解;掌握常用的基本医学应急方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熟悉与老年读者沟通的技巧,以及老年读者感兴趣的网络信息技术等。

除此之外,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福利,采取多种有效的奖励、激励措施,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途径,全面调动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创造力,提升馆员的自信心、自豪感,最大程度地激发馆员的内在潜力、内在动力,从而建立起一支充满能量的队伍,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

3.4 构建合理布局体系

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布局对于为老年读者服务来说至关重要,笔者从科学选址、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创新图书载体模式3个方面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布局体系提出建议。

科学选址的目的是为了就近提供图书馆服务,而这也是公共图书馆保障老年读者信息权利和为老年读者提供便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选址应逐步考虑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可以在老年人集中的地点设立阅览室,以方便老年读者进行阅读。

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在其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应当注重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适合老年读者阅读的图书资料;通过举办贴近老年人生活的活动,吸引老年人走进社区图书馆;将社区图书馆营造成温馨、亲切的“老年之家”,使老年人可以方便地在社区图书馆看书、上网。

新型的图书载体模式主要包括流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流动书车、农家书屋等。农家书屋的发展应当融入更多的老年元素,在了解农村老年人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突出“农家”的特点,多增加诸如普及农业知识类的书籍和报刊;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书屋”的形式,让农村老年读者感受到温馨的阅读环境。

3.5 建立社会合作机制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凸显的今天,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应当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广泛地建立社会合作机制的理念应运而生。

公共图书馆可以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民营图书馆等合作,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开展与老年机构及相关社会部门的合作。例如,敬老院和医院可以在公共图书馆定期举办讲座,为老年群体提供通俗易懂的医疗护理常识、生活小妙招等;老年大学可以开设相关的图书馆学、计算机课程,便于老年读者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促进与大众媒体及出版行业的合作。大众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关注,提倡个体及社会从多方面关爱老年人,还可以推出与老年读者服务相关的特色活动,如老年人感兴趣的经典书籍的介绍、老年人生活常识等。为适应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应与新兴出版行业合作,为老年读者提供适宜使用的数字资源。

3.6 老年读者参与管理

老年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对于老年群体和公共图书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以下方面来为老年读者参与机制的建立出谋划策。

第一,角色角度。公共图书馆要采用多种形式,促使老年读者以不同的角色融入到图书馆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中。老年读者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的方式向公共图书馆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关于图书馆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在公共图书馆内成立老年读者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热心的、健康的老年读者构成,他们既可以参与到日常的馆务工作中,也可以就老年读者服务为公共图书馆献计献策。

第二,活动角度。老年读者个人或与他人一起参加公共图书馆活动。鼓励一些有学识、有能力的老年读者定期开办知识讲座,既发挥了老年人的余热,又满足了其他读者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渴求知识的愿望;积极搜集整理老年读者的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以多种形式在公共图书馆展出,展现当代老年人的风采,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三,资源角度。老年读者对个人资源的分享,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的是智力资源。公共图书馆可以按照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建立专门的老年读者人才库,一方面,图书馆可以继续为这些老年人做好信息服务,让他们永葆学术活力;另一方面,由老年读者人才库与参考咨询部门合作,为读者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充分发挥老年读者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社会、政府、个人”对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这种期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压力,正是压力让我们看到了现有的矛盾、现存的不足,但在感受压力的同时,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压力转化成动力,通过努力,利用资源来汇聚力量,勇于创新服务方式,以此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蒋永福.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4]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5.

[5]刘巍,陈晓波.公共图书馆面向老年弱势群体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情报科学,2012(7):1003-1006.

[6]肖雪.促进老年人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7]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北京市图书馆条例[EB/OL]. [2013-10-16].http://baike.baidu.com/view/4083403.htm.

纪向新男,1988年生,硕士。

黄丽霞女,1967年生。教授,书记。

G252

2014-01-03;责编:杨新宽。)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12137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老年人图书馆服务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