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勇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南昌市 330044)
近年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促使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完善,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多数学校被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目标不合理,教学上偏重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侧重剖析心理问题的症状,缺少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探索与培养,故而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内容单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普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为主,穿插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等相关心理学理论内容。对高校学生而言,该课程理论过多,实际应用不足,多数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是学时较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设置在第一学期,学时一般为16至32课时。学时短,教学进度快,无法贯穿学生整个在校时间。授课多安排在下午、晚上、周末等边角时间,很容易造成学生、教师的疲劳和反感,使其成为“教师完成任务,学生完成学分”的学科。
三是方法单调。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普遍采用课堂讲授,辅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月等形式。这些方式方法显得单一、枯燥,辐射的范围也相对狭窄,加上多数学校缺少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学中的“鸡肋”。
四是理论滞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导致他们在教学研究上精力不足,较少开展专业的、前瞻性的教学理论研究。多数教师是直接照搬国外的一些模式,缺乏本土化的分析,更缺乏本区域、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针对性。教学重点也多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症状问题的讲解,没有把落脚点放在创建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上。
当前,在高校现有模式下,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探讨的目标和方向。我院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1+7多元体验式”教学法,即力求在积极心理学的框架下,注重激发学生潜能,从而建立起学生的有效行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 “1+7多元体验式” 教学法,包含两个内容,“1”指的是主要途径,“7”指的是辅助手段,即以课堂讲授为主体,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心理影片、成长性作业、心理情景剧、户外心理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网络辅导这7种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案例教学。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采取小组讨论、分享、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展开讨论。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教师尽量在第一时间不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在讨论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更加直观的接受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从案例中学会反思自身的问题,从而提高其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2、心理影片赏析。电影是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包含着心理与文化的含义。初次接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有一个接受过程,特别是高校的学生,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看病。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揭露,重在启迪、指引。心理影片是面向大众,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理论揭示人物的心理过程。精选一些和青年学生相近、贴切的心理学影片,如《叫我第一名》、《国王的演讲》、《心灵捕手》等,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映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予以讲解。以电影中的人物为镜折射自我的内心世界,通过影片的再现与分析,引导学生心灵感悟,帮助学生学习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意义,完善人格和充实自我。
3、成长性作业。通过前期教学,使学生了解到自身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的特点,最终落实到学生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转变上。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布置相应的成长性作业,如自我情绪管理模式调整、人际关系沟通技巧训练,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读书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相应活动。通过开展有效的行为作业,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感受到的心理学动力,都应用在自身的行为改变上,比如结合周边学校留守儿童现象,在班级教学中开展帮扶、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通过不一样的视觉,重新体验自身成长中的挫折,从而学会承担,实现自我成长。
4、心理情景剧。心理情景剧是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焦虑或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借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扮演情境中的相关角色,可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加以释放、解脱,还可学习和获取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我院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情景剧大赛”的时机,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认识到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化解心理冲突,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道理的目的。
5、户外心理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1995年开始进入中国的一种新型户外体验式心理教学模式,对于团队建设、人际关系、执行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相互信任、害怕群体冲突、欠缺情感投入、逃避自我责任、无视团体结果这5个团体障碍,我们利用学生的素质拓展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素质拓展,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活动参与中通过全身心的先行投入,挑战自我极限,以增强其团队责任心与参与意识。学生们在获得高峰体验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挖掘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心理素质,并从中获得自我教育。
6、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在专门的团体辅导教室分小组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来学习社交技巧,通过在团体中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来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促进自我成长。
7、网络辅导。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在学校心理健康网站上,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使学生既可以查阅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也可以网上留言、聊天,教师及时回复,进一步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
通过“1+7多元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深入应用,有效地预防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提升了其综合心理素质。
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做到以身作则。
1、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教师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既是同学们模仿的对象,也是让之心存敬畏的严师,所以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比口头空泛的说教更有力。在班级重大活动中,要身体力行,比如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彩排、帮扶生病的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纸片……通过这样的接触,不仅拉近和大学生的距离,也让大学生们有机会去感受老师无私的爱,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要以亲和的力量团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永远是为师者所信奉的教条,也是走进大学生内心的基石。在和大学生长期磨合中,教师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去和大学生沟通,不应只在严重情况发生后再处分批评,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今年清明节假期,笔者给大学生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学生们在作业中,反映出家庭的分裂给他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对同学之间矛盾的困惑等等。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与问题,笔者用谈话或书信形式及时给予开导,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感恩和祝福。
3、要以多样的方式适应学生。现代媒体迅猛发展,与学生打交道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扩展和延伸,“伊妹儿”、微信、微博、QQ……层出不穷。教师要懂得年轻人追求时尚、赶潮流的心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把握住和大学生交流的机会,欢迎学生来教师的QQ做客,家门随时为他们敞开。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而大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这项工作具有着繁琐艰难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投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广大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努力,才可能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总体水平跨越一个崭新的台阶。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悠.论高校“双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4]袁锐愕.外国教育史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张新民.论高职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6]刘春生,牛征,纪元.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
[7]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