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祥
“维稳”是个新兴词汇,据说出现至今还不到十年,使用频率却越来越高。其实,“维稳”这事古代就有,我们不妨看看先人都是怎么“维稳”的。
明朝有这么一个“维稳”的故事:明朝的顾蚧在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县)当郡守时,正好是五月间海上多飓风的时节。辖地文昌县海面飘来一艘不明国籍的船,“内载有金丝鹦鹉,墨女,金条等件”。这里的“墨女”应该指的是非洲黑人妇女,而“金丝鹦鹉”则是当时非洲特产的鹦鹉。想来,这应是一艘遭遇风暴而漂移到海南来的非洲商船。当地人快刀乱麻地“分金坑女”——将金条分掉,活埋黑人妇女。剩下那只奇特的金丝鹦鹉,被送到了县衙。
县官为了讨好将鹦鹉送给了上司。上司见了这当地根本就不可能有的金丝鹦鹉,就想“刨根问底”,驳回公文并责令调查鹦鹉的来历。这下,文昌那些发洋财的主儿就慌了:金丝鹦鹉来历好说,分了人家金条就不大好说了,把女人埋了就更不好说——人命关天呀。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人甚至相约往海外逃命,地方稳定自然大成问题。
恰好顾蚧此时在文昌,当地官员于是前来请教“维稳对策”。顾蚧只将原公文中的“飘来船”改为“覆来船”,改定后再送至上级,结果上级看了就风平浪静。若是“飘来船”的话,人都到哪儿去了?上司多半会推测发生了抢劫甚至杀人行为,这是务必追查到底的。而要是“覆来船”,那就是大风吹来的失事船只,金丝鹦鹉只不过是发现船只的渔民捡来的,不一定有活人,也就不值得花精力去追查了。
事实上,这是典型的文过饰非,可谓“墨写的谎言掩盖了血写的事实”。
及至清代,又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光绪十六年二月,清政府在甘肃省会兰州设立了“电报局”,开始在陕甘两省筹划架设有线电报的线路。同年十月,一条东起西安、西到肃州(今甘肃酒泉),全长2900余里的电线架设完成。当地人把这些电线杆称为“洋杆”。
光绪十八年春夏之交,陇东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持续干旱,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地区旱情尤为严重。一个谣言在泾州百姓中悄悄传开了:天不下雨是因为“洋杆”收走了雷公的电,惹怒了龙王爷。于是,当地老百姓自发地酝酿了一场拔除电线杆的运动。旬日之间,以泾州为中心,东起陕西长武,西到甘肃平凉白水,愤怒的人们将连绵百余里的电线杆几乎全部拔光,然后集中成堆,点火焚烧。清政府接报后,极为震怒。慈禧太后下旨命令陕甘两省大员彻底查办,严惩“刁民”。
因为牵涉面广,又涉及当地百姓的传统观念,如果照老佛爷的意思办,显然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利于维稳。可她老人家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当时泾州县的县令是直隶人贾勋,他从县衙拘押的人犯中找来一个年龄较大又喜欢打抱不平,名叫王万清的窑店农民做思想工作:“您已经是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如果您能独自承担此案的责任,就可以挽救众多泾州父老的性命。不知尊意如何?”王万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公开审理那天,王万清果然挺身而出,将“煽动”、“组织”群众的罪名全揽在自己身上。最后,贾县令将王万清定为“主犯”,判处死刑。而众多的泾州百姓因此得以免受牢狱之灾。王万清被处死后,贾县令又私下亲自关照地方政府,要求妥善安置王万清遗属的生活。泾州百姓为感谢王万清的大恩大德,在王万清的故乡建立了“王公祠堂”,以示纪念——显然,大家都认为这种以枉杀无辜来维稳的做法是天经地义的。
古代这两起“维稳”都是通过掩盖真相、草菅人命来实现的,今人当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