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014-02-11 07:19刘琳琳
现代经济信息 2014年1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民生

摘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通过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调整,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发展的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任务就是重调整,保增长,这就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尽管结构调整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但就长期而言,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帮助国家培育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应对危机中率先复苏的国家,依然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走出了经济下滑的局势,但欧债危机的爆发,又直接导致出口的下降,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又呈现下滑的趋势。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步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等措施。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国内很多产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些行业产能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扩张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成本都在提高,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取了。

外部的结构调整,对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转型的压力,但也成为倒逼的动力。现在不可能再出台一个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针对国家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这一特点,中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此外,中国还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只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扩大内需、解决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解决就业压力。李克强同志指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后危机时代,需求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国内居民的消费是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国民的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局面不容乐观,中国经济的增长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贸的拉动,企业和产业发展也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出现很大的波动,所以中国须扩大内需,激活自身存在的巨大需求空间,也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上也有所成就。虽然当前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50%左右,但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需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使投资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此外,需要推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能力的增强、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方面的支出,提高公共支出占总支出当中的比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从而刺激国内消费,促进中国需求结构的升级。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当前和长远目标,处理好速度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功在当代,惠及后代。我国GDP增长所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是印度的2.5倍,能源的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势必难以为继。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就必须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经历的一个模式,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通过产业技术升级辅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低碳产业的鼓励,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决策层提出了积极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调整以前那种追求数量扩张、规模扩张、高速度的发展方式,发展时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投资发展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附加值、效益等因素获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才能为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保护好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得国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综上,中国经济结构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现在要把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多的依赖于扩大消费。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1(1):62-67.

[2]余斌.稳定经济增长和物价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2012年经济发展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2(1):4-6.

作者简介:刘琳琳(1987-),女,江西南昌人,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民生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