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层控热液型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初探

2014-02-10 06:47董孟王庆东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铜矿

董孟 王庆东

【摘 要】通过重庆市层控热液型铜矿典型矿床(万宝小米洞矿点)的分析研究,结合渝东南地区的区域地质矿产条件,初步总结出层控热液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

【关键词】铜矿;层控热液;小米洞;成矿模式;成矿预测

1.重庆市铜矿勘查现状

重庆市铜矿资源贫乏,产出分散,目前发现的均为矿点及矿化线索,无小型规模以上的矿产地,无上表资源储量。共有铜矿点/化点62处,其中矿点25处、矿化点37处,提交铜金属资源量1492吨。其中,产于震旦系~寒武系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层控热液型铜矿(万宝式)有矿/化点16处,铜资源量600吨,占总量的40.2%。

2.典型矿床特征

石柱县万宝小米洞铜矿点开展了普查工作,大致查明了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特征,具有较详细的地质勘查资料。将小米洞铜矿点做为层控热液型铜矿床的典型矿床,加以重点分析研究。

2.1 含矿地层

含矿层位包括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中寒武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及平井组等。矿区主要含矿岩系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二段,含矿岩系如下:

上覆层:中寒武统高台组下部灰绿~黄绿色含粉砂质水云母页岩。

含矿岩系: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二段。

上部:中厚层~厚层微晶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砂屑白云岩。为矿区主要含矿层,局部地段裂隙发育并充填孔雀石、兰铜矿和辉铜矿,氧化后形成褐铁矿及孔雀石薄膜。厚30~40m。

中部:中厚~薄层泥晶含泥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层位夹角砾状灰质白云岩或膏溶角砾岩。厚3~5m。

下部:中厚层~厚层微晶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砂屑白云岩,裂隙发育,并在裂隙中见星散状黄铁矿及孔雀石薄膜。厚20~30m。

下伏层: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一段上部灰~浅灰色泥质白云岩。

矿化主要发育于清虚洞组二段上部和下部,含矿岩系一般由性脆的中厚~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少量塑性的薄层泥质白云岩相间构成。其中坚硬而性脆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成为导矿及容矿空间。而塑性的薄层泥质白云岩,则往往成为良好的遮盖层。

2.2 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老厂坪背斜西翼,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297°~343°,倾角10°~22°。以褶皱为主,裂隙次之,断层不发育。裂隙是控制铜矿的有利构造部位。

2.3 矿体特征

矿化受地层、岩性及断裂控制,主要产于北东向背斜轴部及近轴部翼部。铜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或脉状、囊状产出,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多沿层间破碎带断续产出,脉状、囊状矿体多局限于构造裂隙中。坚硬而性脆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成为导矿及容矿空间。而塑性的薄层泥质白云岩,则往往成为良好的遮盖层。单个矿体长110~346m,厚或宽0.40~2.8m,一般小于1m。该类铜矿规模小,获得铜金属量仅0.7千吨,为矿化点(以含Cu≥0.4%、厚度≥1米,或者米百分值≥0.4指标计算)。沿走向及倾向变化均大,具尖灭再现的特点。矿体与围岩界线易于识别。

2.4 矿石特征

多为氧化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兰铜矿次之,有少量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等。围岩蚀变有方解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原岩(矿)结构构造被改造,交代、浸染、风化淋滤及裂隙充填作用强烈。块状、蜂窝状、充填细脉状、星点浸染状构造。矿石品位低,含Cu一般0.5~3%,最高可达6.34%。围岩蚀变较弱,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有少量萤石化。

3.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成矿时代为燕山期(?),主要分布于齐曜山断裂以东的石柱—黔江—酉阳一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上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含矿地层较多,由老至新主要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中寒武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平井组,以清虚洞组为主,赋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含矿建造为白云岩建造、灰岩建造及礁灰岩建造。

层控热液型铜矿主要分布于背斜构造的轴部及近轴部两翼,呈脉状、透镜状分布于碳酸盐岩层间裂隙及构造虚脱部位。矿床(体)大多沿背斜构造带呈带状分布。北北东向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的背斜带对铜矿成矿有利,常为矿质运移的通道。而其北东向及北西向次级裂隙则常是铜矿的富集空间。

该类铜矿多与“层控热液型”铅锌矿伴生,一般矿化微弱,品位低,规模很小,难以构成独立的铜矿床。

矿体长数米至百余米,厚度变化很大,一般厚一般小于1m。矿床规模多为矿(化)点,尚未发现小型矿床,单个矿床资源储量一般在几百至几千吨。矿石矿物有辉铜矿、黄铜矿、斑铜矿及孔雀石等。块状、浸染状构造。矿石品位一般0.1—2.4%,个别达3.24%。围岩蚀变有方解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4.成矿模式初探

本类铜矿属于海相沉积-低温热液再造矿床。南华系~寒武系大陆离散-裂解阶段,陆棚~台地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含有铜等矿质,甚至有初始富集的矿源层存在。晚侏罗世~白垩纪(燕山期)大陆会聚-碰撞阶段,本区发生褶皱造山强烈运动,产生了不同级序的褶皱、断裂等构造。同时,构造动力造成岩层(封存)水、大气下渗水、沿断裂上升的流体等在岩层中运移,通过溶解膏盐后形成低温热卤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淬取围岩和矿源层中的铜质形成矿液。矿液在构造应力的挤压下,沿断裂等构造向压力释放带(主要如背斜构造、断层、裂隙、层间破碎带、孔隙裂隙发育的渗透性好的碳酸盐岩层等)迁移,在合适的空间,遇到有铜质捕收剂、控制pH、Eh值的地球化学障及成矿空间存在的条件下,因物理化学环境的急剧改变,矿液中的铜质交代充填沉淀,如此不断循环渗滤,使铜矿物富集形成矿床。

5.认识

(1)层控热液型铜矿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矿产地区域内构造是成矿过程中主要的、起先导作用的导矿构造,矿体就分布在其附近的次级褶皱、层间破碎带、断层或裂隙内。

(2)层控热液型铜矿往往与该区域的铅锌矿床相伴生,需加强两类矿种的对比研究工作。

(3)重庆市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工作程度低,比例尺小,部分区域无化探、自然重砂等资料,一定程度制约了铜矿预测区的圈定、优选。

(4)渝东南地区具有寻找层控热液型铜矿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地地质矿产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小米洞铜矿普查地质报告.2006

[2] 重庆市地地质矿产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黄河沟铜矿普查地质报告.2006

[3] 重庆市地地质矿产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重庆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铜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2010

作者简介:

董孟(1982-)男,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王庆东(1974-)男,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猜你喜欢
铜矿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云南中甸岛弧带烂泥塘铜矿含矿岩体岩相学及成矿作用研究
Freeport或将与印尼政府摊牌全球铜供应面临威胁
全球最大铜矿开始罢工
磁法勘探在间接找矿中的应用
格子型球磨机进出料装置在铜矿的应用
大红山铜矿1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分析
云南省铜矿床类型分析及找矿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