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刘学兰 王秀芝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 300192)
护理风险指护士在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不确定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殊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的复杂性,存在着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我院儿科注射采血室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育的小儿进行阻断治疗及检查而设立的,具有患者多且集中护理人员少的特点。为了确保患儿的医疗安全,防止不良意外的发生,自2000年以来,引入护理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使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1 护士因素
1.1.1 护士对患儿情况不了解 患儿除来自我院的外,还有来自于外院的,护士对患儿及家属的情况不了解,在注射或采血过程有些习惯或变化被忽视,易导致处理不当。1例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呼吸停止。经拍打刺激后恢复。后经询问家属方知,该患儿在家中一哭闹,就会发生此现象。
1.1.2 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 随着医院发展,低年资护士增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易引起家长不满意,出现一针穿刺未成功时,遭到家长的辱骂,导致护士严重的心理创伤。
1.2 患儿因素 患儿本身血管细、壁薄,肢体易动是造成操作失败的原因,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之一。1例8个月的患儿在采血结束时扭动手臂,与护士出针轨迹相遇,造成手臂被针头划伤。由于家属对患儿的表现理解,未与护理人员产生纠纷,但此事需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
1.3 患儿家属因素 患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哭闹,家属心疼孩子不能控制,家属言语不能自制造成纠纷。
1.4 环境因素 每个患儿都有多位家属陪伴,造成就医环境人员较多,不利于患儿就诊和医生的诊治。
1.5 药品因素 注射药物是由患儿家属去药房领取,自行打开包装的情况经常发生。
2.1 加强注射采血管理 加强注射采血室护士的自身建设,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因不理解而产生护患冲突,缩小家属与护士之间的认知误差。根据每月技术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结果,选择技术及自身能力强的护士胜任此岗,以高年资带低年资护士的形式进行工作,用高年资护士的经验和沟通能力,弥补低年资护士的不足。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操作前详细询问患儿的情况,做到对患儿习惯变化心中有数。重视操作前的沟通,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隐私权,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
2.2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及操作技能,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调动积极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冷静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根据患儿的生长特点,选择注射或采血部位,操作过程中二人配合进行,一人负责固定患儿肢体,一人进行操作。若出现一针未见血时,立即更换人员,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加强与家属沟通 操作前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请家属给予配合,如协助固定肢体,语言安慰患儿,穿刺部位按压时间等。
2.4 加强环境管理 加强对就医环境的管理,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每位患儿只许两名陪护进入诊室,坚持诊室的通风每日2次,每周臭氧消毒1次,每月进行细菌培养1次,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毁形分类放置,定人统一处置管理,严防混装流失。
2.5 加强药品查对 和药房随时进行沟通,对常用的药品换批号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接到药品后,不论药品的外包装还是内部药品需二人查对,发现药品包装被打开时,要与药房人员沟通确认后再进行操作。
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评价及处理服务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减少或避免机构及部门的经济损失的一种专门的经营管理方法[2]。通过护理风险的评估,我院儿科注射采血室患者家属的满意率自2000年的79%逐年提高至今98%,连续8年零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纠纷。通过护理风险评估的实践,提高了我们的法律意识,理解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必须依法行使一定权力和承担一定义务。其中包括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
作为临床护士不仅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还要加强专科知识、技能,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和操作规程,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 伍小庆,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6):155-156.
〔2〕 孙晓平,王艳艳,李晶,等.儿科护士如何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J].吉林医学,2009,30(2):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