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蕾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带来空间,不仅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也更有效地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经济福利。金融信息化已经上升到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信息化手段不仅是银行产品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手段。
核心系统升级再造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下简称浦发银行)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第一家经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目前,该行在国内开设了38家一级分行,45家二级分行,24家一级支行,累计共820多家分支机构,当前注册资本金达186.53亿元。
自2004年浦发银行在同业中率先以事业部为目标模式,组建个人银行总部以来,浦发银行不断丰富旗下的金融服务产品,并赋予传统金融产品强烈的现代科技感。“如E-mail汇款就首开了业内无账号汇款先例;轻松理财智业卡实现了信用卡、理财卡和现金卡的三位一体;基金精品屋实现了基金交易的网上开户、交易和查询功能。”时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的张耀麟表示:“这些金融产品的背后,是浦东发展银行数据大集中、系统升级的发展。”
浦发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始于2002年“628项目”。目的是通过核心系统升级再造,实现全行数据大集中和全行一本帐,完成从过去账户为中心的模式向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建立起基于客户需求和价值发现与满足的银行业务系统,而这一阶段的信息化战略就是“把银行建在网上”,即客户服务上网、员工运作上网、信息管理上网和银行融入社会大网络。
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浦发银行实现了全行信息的大集中,也完成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创新。“首先,个人客户在浦发拥有惟一客户号,可自动归集客户在浦发所有的存贷款、支付、股票、基金等业务往来。并且客户可基于网银随时生成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清楚掌握自身财务状况;家庭成员间也可通过账户关联,建立家庭财务管理系统,方便理财和投资。其次,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对金融业务进行个性化定制,如实现约定汇款、定期回款、一次回款等多种选择。再次,客户可以通过网银载体获得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功能,如支付结算、融资消费、投资理财、财务管理、资讯信息等。”张耀麟表示。
创新信息化DNA
在一般人眼里,银行业务是同质性很强的业务。每个金融产品都很容易被同业竞争者模仿、复制。而浦发银行通过读懂用户的心,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出了创新DNA。
“以前的信息化建设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它基本不触动传统业务流程改造。然而,信息化‘再造是从工具到思想的全部更新,是根据信息化的先进性来重构银行业务流程。”浦发银行信息科技总部总经理蒋瞳表示。浦发银行的IT系统在变革之初的人性化、开放式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使其既能够快速反应市场的需要,又提高了复制的门槛。
对用户的理解已渗透至浦发银行的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组织结构等多方面。628项目完成后,浦发银行合并了信息科技部开发部门和产品研发部,组建成新的产品开发部,目的是实现业务与技术更紧密的结合。“这样我们才能推出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通过信息革命实现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蒋瞳表示。目前浦发银行的产品开发部有近百名员工,负责全行所有新产品的研发和软件维护工作。其中有30多位是从业务部门转变、充实过来的人员。
浦发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有两个明显特色。一是大胆地采用开放系统,在IT产品采购上采用了“议标”方式,大大降低了全行信息系统的整体成本。开放系统在灵活性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在开放系统下,浦发银行在后续开发和软、硬件选择上,始终具有主动性。另一大特色是,浦发银行产品开发部门的组织结构采用了矩阵式管理模式,IT技术人员和金融业务人员混编在一个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业务和技术。当业务部门提出需求设想时,产品部门就能很快将其转变为业务需求,进而交付电子化产品。正是依托这两个特点,浦发银行自信可在3个月内,甚至更快的时间内推出新的金融产品。
贯行“以人为本”宗旨
最聪明的营销是攻心为上,给用户所需要的。这必然建立在对用户消费行为精确、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我们非常注重数据源完整性、丰富性的积累,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利用商业智能手段分析数据,将其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 蒋瞳认为,浦发银行通过建立丰富的用户信息数据仓库,为各分行业务人员提供了获取信息并制定客户化营销手段的便捷。
例如针对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外企白领女性用户,浦发银行会根据其消费记录分析其消费习惯,挖掘其未来潜在消费方向,并在寄送账单时附上各大商场的优惠券及各类名品打折信息。而针对VIP男士,浦发银行会通过CRM给这类用户预订鲜花或者派发鲜花优惠券。通过这些方式极大地增强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蒋瞳认为,现今企业大多强调产品的原型设计,把实际的业务产品尽可能地抽象,使其模块化,以此增强其新产品的通用性。例如精确营销的产品,在数据的存储、分类上都已经标准化了,但是在各个分行如何来以此进行客户化的营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现有原型基础上进行特色拓展。
利用IT技术,在业务上进行灵活、精确的客户化营销,用创新思维抓住用户的心,成为浦发创新服务的新方式。蒋瞳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创新”:“在资本市场活跃的今天,银行业务增长迅速,很多事情意想不到,惟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取发展空间。”
注入移动互联网基因
手机支付作为零售银行支付体系的重要创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互联网巨头、第三方支付、运营商纷纷在这一领域落子布局,深耕移动金融领域多年的浦发银行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6月底,浦发银行携手中国移动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移动金融2.0标准。基于该标准,手机银行不仅应囊括传统网银的金融服务功能,还应根据手机随时随身的特点,围绕位置服务和线下支付,提供具有渠道特色的生活服务,比如通过调阅手机电话簿的手机号和姓名即可完成汇款的远程支付功能、通过NFC手机支付进行交易或消费的近场支付功能、通过手机银行进行银行网点预约排队、电影票、机票、餐厅、景点等预定的O2O金融和生活服务,通过NFC、二维码、声波、摇一摇等手段进行支付等信息的近距离交互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LBS位置服务提供周边场所或服务的查询和预约等功能。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也正式推出最新移动金融产品,将金融服务植入手机通讯SIM卡,推出融合智能通讯功能和金融支付功能的手机——NFC手机。
2013年9月,浦发银行与腾讯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研究互联网平台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创新,合作拓展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业务,并以该领域的创新合作项目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型移动终端多元化交互的特点,为广大用户和社会各界探索新科技在金融服务生活化方面的深度应用,创造更契合用户体验习惯的新金融模式。
蒋瞳认为,在全球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大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服务的有机整合,是金融创新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