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星
连续带了几年初三,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的场景了,今年教初一,上课时突然又感受到了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的场景,有时想让学生少说都不行,于是,我就在想,为什么在初一时这么积极举手的学生到了初三却不愿举手?
个人认为,从学生的角度看,自信渐渐缺乏,慢慢变得要面子、怕伤自尊,学习上被动等待是学生慢慢不愿举手的一些原因。从老师角度看,老师的教学观念、引导措施等也是造成学生不愿举手的原因所在。
从学生的角度看,首先,在小学阶段,因为所学内容简单,学生都很自信,所以,在初一时学生带着小学时的自信积极举手,隨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加,多次考试等失败的打击,学生的自信程度渐渐缺失,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会想:这个问题我会吗?这个问题某某某都不会,我怎么能会?这个问题如果我能说出,老师还会让同学回答吗?这样不自信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导致一部分学生慢慢不愿举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慢慢变得要面子,怕伤自尊。在初一,年龄小,即使回答错了自己也无所谓,不会怕同学嘲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变得要面子,怕伤自尊,
担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学笑话:“你看看,假积极,原来并不会。”更担心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一定觉得我没有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所以也慢慢变得不愿举手。
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慢慢地不愿动脑思考问题,总是等待别人和老师的答案,有时他们会想:我这个答案哪里有标准答案好?与其写这样不准确的答案还不如记住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因为这样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学生也就变得越来越不愿举手发言。
从老师的角度看学生越来越不愿发言的原因。首先,我认为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学生的举手发言。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变得有点调皮甚至不愿过多地听老师的话,不喜欢教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这样,老师为了树立在学生面前的威信,硬是有意拉远和学生的距离,甚至更愿意“满堂灌”,让学生少说话,完全听老师“表演”,这样就树立了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殊不知老师这样的行为正在严重扼杀学生的举手发言。
同时,教师不注重引导也是让学生变得不愿意发言的原因之一。学生发言很好,老师不注重表扬加分,学生发言错误,老师又不能及时指出并纠正,长时间这样让学生不愿意发言,他们慢慢觉得发言没意思,甚至还会成为别人的笑柄。所以,教师的及时奖励及纠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上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问题,其意义远远不在于问题答案本身的对与错,它更是集中学习精力、活跃学习思维、锻炼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的“手”不随着年龄的变大而“落下”,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不丢失的关键体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一定可以让学生的“手”永远高高举起!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