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峰:苦孩子长成大院士

2014-02-09 05:13供稿刘蕊LIURui摄影田实TIANShi
金属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北京科技大学院士青年教师

供稿|刘蕊 / LIU Rui摄影| 田实 / TIAN Shi

蔡美峰:苦孩子长成大院士

CAI Mei-feng: a Conspicuous Example of an Academician from a Poor Boy

供稿|刘蕊 / LIU Rui
摄影| 田实 / TIAN Shi

“蔡美峰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衷心祝愿蔡老师科学之树常青,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摘自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教授《致2014年新年贺词》

内容导读

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12月19日正式公布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蔡美峰教授当选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当天下午,笔者有幸采访了蔡教授,短暂的采访过程中,蔡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让人深深折服,他对国家对党对学校对导师的深深情感也令人感动。当选为院士,蔡美峰教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更多地将自己的这份荣誉归功于祖国、党、人民与学校的培养。蔡美峰动情地说:“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不是祖国、党的培养,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我怎么会有机会进入到大学学习?怎么会有机会出国深造?自1990年我从澳洲留学归国,如今回国20余年,我从未后悔。国家给予我出国留学攻读博士的机会,这在当时(1985年)是投入很大的,学成归来我就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服务,这个初衷一直从未变过。”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教授在《致2014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蔡美峰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衷心祝愿蔡老师科学之树常青,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奋发求学路,浓浓师生情

蔡美峰1943年出生在江苏如东的一个渔村,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打鱼的时候出意外过世,母亲独自拉扯着四个孩子长大,非常艰辛。作为一个成长在农村的苦孩子来说,在那个年代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知识,有机会攻读硕士学位甚至是出国,蔡美峰无疑是幸运的,而在得到命运垂青的同时,他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62年,肩负着乡亲们的重托,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蔡美峰步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一名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1968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工委一个下属部门,在湖北宜昌待了近十年时间。尽管工作、学习的条件都被“文革”制约着,但蔡美峰从未停止过他那强烈的求知欲,从未放松过学习。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带着十余年的知识储备,蔡美峰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踏进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采矿。在这座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里,他又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 蔡美峰院士近照 摄影:田实 北京科技大学宣传部

在钢铁学院,蔡美峰认识了他的导师于学馥教授,可以说于学馥先生是把他引入采矿专业的恩师。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于学馥教授知道蔡美峰本科是学习力学的,改行报考的采矿专业,还特地告诉他采矿专业很苦,能不能坚持?他当时很坚定地说能。

蔡美峰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在于学馥先生90高龄的时候探望他的情景。“于先生当时还能够提出很有创新性的想法,对于岩石的一些理论依然能娓娓道来。他的另一位学生张玉卓去年也被评为了院士,一位教授能培养出两位院士的情况非常少见,由此也可以看出于先生的学术底蕴深厚。”蔡美峰说。

于学馥教授为学生着想的行为也为蔡美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蔡美峰考取澳大利亚访问学者的时候,国内也开始恢复学位制度,于学馥先生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虽然当时于先生很希望我能读他的博士,但还是觉得出国更有利于我的科研学术,就非常支持我去澳大利亚。我想,如果没有于先生的引导,我就没机会踏入采矿专业的大门,也不会得到澳大利亚留学机会,不会有如今的研究成果。”蔡美峰回忆道。“于学馥先生带学生,第一个特点是以身作则。他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形成新的思想,要求学生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新思想。第二个特点是深入实践,注重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于先生对学生在学术、生活方面的要求对我的影响都非常深。所以硕士毕业,我留校做了老师之后也一直努力学习、传承于先生的为师之道。”

蔡美峰很关心他的学生,特别希望让学生学到真东西,进入社会后站稳脚跟。同时,他很关心新一代青年教师的发展。从教书角度来说,蔡美峰觉得青年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亲密关系,必须靠自己的学识水平给学生提供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给他们树立人品等各方面的榜样。学校也应当着重培养青年教师,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青年教师自身也应努力做学问,不为名利,有自己的思维。同时还要避免有很多项目却没学术成果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和提升,早日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对待学术研究上的困难,他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学会不断总结提高,努力提升学术成果的高度。做学问方面,他觉得青年教师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基础。

严谨科研路,莘莘报国志

1985年,蔡美峰被国家选派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留学并攻读博士学位。蔡美峰抵澳后,原本是要去悉尼附近的卧龙岗大学从事坑道支护技术的研究,那个项目经费充足,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从另一方面来说蔡美峰硕士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研究。而当时新南威尔士大学另有一个地应力课题,是一个外国博士研究生准备了一年半后,认为无法继续而放弃的。这个项目的经费需要逐年申请,没有保证。蔡美峰在国内的时候,就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当时因为没有摸清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有些矿井建了十多年都不能投产。因为地应力测量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我国地应力测量起步较晚,技术不完善,开展也不广泛,地应力资料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采矿工程和技术科学水平的提高。蔡美峰深刻体会着地应力对采矿工程的极端重要性,他从国家需要出发,勇于承担风险,决定从事这方面的课题研究。

因为选择了一个大家都不愿“啃”的骨头,科研方面只有他一个人孤军奋战。他的研究不光要耗费脑力,还要耗费巨大的体力,试验需要200多块70 kg左右的岩石试块,他每天要把岩石试块从试验台上搬上搬下,要在一尺半高的试验台底部爬进爬出,劳动强度不低于建筑工地上的运料工。而为了早点出成果,他常常是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他为研究忘记了休息,但他时刻惦记着党和人民的恩情。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没有党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没有父老乡亲的哺育,自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机会,冲着这些,自己只有勤奋,只有刻苦,取得成就,才能不负这些重托,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终于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这为后来他在地应力测量领域取得国内外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提出以地应力为切入点的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蔡美峰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宣布接受所有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申请。蔡美峰却坚持认为,国家在不算富裕的情况下花了很大的代价让他有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回国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在拿到博士学位半个月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

时至今日,蔡美峰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也获得了业界的肯定。他的主要研究除了之前提到的地应力测量研究技术,还有边坡优化设计及其稳定性研究、露天转地下开采优化理论、开采动力灾害的预测和防控研究。

金属露天矿由山坡开采转入深部凹陷开采后,矿山生产遇到两个突出问题: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边坡的加高加陡,一方面,边坡稳定性和开采安全性越来越差,开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对大型露天矿山,提高边坡角又是充分回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矿山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进行边坡和开采设计优化的研究,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边坡角,以减少剥离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因此蔡美峰提出了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和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法相结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当矿产资源埋藏很深,采用凹陷开采将导致开采成本和边坡维护费用急剧增加,同时也严重影响到矿山正常安全生产。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露天与地下联合作业的一体化开拓运输系统和一体化开采方法与工艺。因为地应力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长,所以深部开采就要面临高地应力的问题,从而会引发岩爆乃至矿震。岩爆若发生在采矿过程中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蔡美峰的第四个研究成果就是关于岩爆、矿震等开采动力灾害预测和防控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以优化采矿方法为主的岩爆防控措施。

凡是与蔡美峰教授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对他一丝不苟、周密思考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留下深刻的印象。十几年如一日,蔡教授长期从事采矿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

六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对于蔡美峰教授来说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作为一名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科研工作者,蔡美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蔡美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在工作的各方面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蔡教授多年的工作经历体现了新时代教师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率先垂范的师德风尚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付出良多,收获良多。他用自己的顽强奋斗燃烧着壮丽的人生,照亮着最光辉的事业。在步入2014年之际,他也有一个新年愿望,那就是:祝国家繁荣昌盛,学校人才辈出,团队成果丰硕。

刘蕊,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文字记者。

北京科技大学宣传部,北京 100083

10.3969/j.issn.1000-6826.2014.01.01

猜你喜欢
北京科技大学院士青年教师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A note on the role of foreign experts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献礼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 步履铿锵卅五载,砥砺奋进谱华章——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物流工程系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