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沙州刺史李无亏考议

2014-02-09 02:30冯玉新
关键词:刺史墓志敦煌

冯玉新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唐沙州刺史李无亏考议

冯玉新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唐沙州刺史李无亏,正史记载缺失。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对其事迹的记述较为零散,使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其活动脉络,2002年陕西杨陵家和园李无亏墓志铭的出土,为我们探究其生平事迹提供了新的资料。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该文利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李无亏的家世及其事迹进行了探讨和评价,以补正史之缺。

唐代;沙州;李无亏;评介

正史中没有唐沙州刺史李无亏的相关记载,使我们无法从中了解其生平事迹。今人对于李无亏的研究,多根据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对其事迹的零散记述[1]。2002年3月,陕西杨陵区文物管理所在杨陵示范区杨村乡张家岗村北发现一唐代墓葬,出土墓志一合,即《大周故太中大夫使持节沙州诸军事守沙州刺史兼豆卢经略使上柱国长城县开国公赠使持节嘉州诸军事嘉州刺史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撰于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2],详细记述了李无亏的履历,为我们研究其相关事迹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自李无亏墓志发现以后,已有颇多的学者进行研究,如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①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一文,对李无亏墓志进行了详细录文;李慧、曹发展合撰的《杨陵区文管所四方唐墓志初探》②李慧、曹发展:《杨陵区文管所四方唐墓志初探》,《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一文,对李无亏墓志的学术价值作了探讨;王惠民《“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志”跋》③王惠民:《“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志”跋》,《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和李宗俊《读〈李无亏墓志铭〉》④李宗俊:《读〈李无亏墓志铭〉》,《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通过对墓志内容的研究,揭示了李无亏任沙州刺史前后西北地区的严峻形势及其战死时间,并将唐设豆卢军的时间提前至公元690年;尹夏清《唐沙州刺史李无亏石墓门图像试析》①尹夏清:《唐沙州刺史李无亏石墓门图像试析》,《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1期。一文,对李无亏石墓门上的图像进行了对比研究。上述诸文,从考古、艺术、历史等学科视角对李无亏墓志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对李无亏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唐沙州刺史李无亏生平本事进行系统探讨,通过对新出土李无亏墓志的深入个案研究,不仅可补正史之缺,而且可使我们对唐代敦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得出新的认识。

一、李无亏家世探究

通过出土墓志铭,结合正史与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的记载相互印证考订,我们可以了解李无亏家世的详细情况。

据《大周故沙州刺史李君墓志铭》记载:“公讳无亏,字有待,本陇西成纪人,汉丞相蔡之后也。虎云表梦,才子彰迈种之风;龙德在躬,上仙启无为之绩。宗为魏将,名重七雄;信总秦兵,威吞六合。成陇西之冠族,为上京之羽仪。”②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2页。墓志铭与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记的“无亏,汉丞相蔡之后,自陇西徙居幽州之范阳”[3]内容基本一致,明确其为西汉武帝名丞李蔡之后,可谓家世显赫。关于汉丞相李蔡,《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③《史记》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98年,第2867-2873页。。《汉书·百官公卿表》亦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乐安侯李蔡为御史大夫,一年迁”,二年“三月戊寅,丞相弘薨。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五年“三月甲午,丞相蔡有罪,自杀。”④《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73-776页。有关李蔡畏罪自杀的起因与经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述:“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⑤《史记》卷一〇九《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98年,第2867页。据上述史料,李无亏先祖李蔡确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堂弟,李氏一门原居陇西成纪,后李蔡一族又迁徙至幽州范阳一带。李无亏系出名门,所称“本陇西成纪人”由此而来。

《李无亏墓志铭》又载:“九代祖崇,后魏幽州刺史,子孙因家焉,故今更为范阳郡人也”②。李无亏九代祖李崇的事迹,据《北史·李传》记载:“李字元盛,小名真奴,范阳人也。曾祖产,产子绩,二世知名于慕容氏。父崇,冯跋吏部尚书、石城太守。车驾至和龙,崇率十余郡归降,太武甚礼之,呼曰李公。为北幽州刺史、固安侯。卒,谥曰襄侯”⑥《北史》卷二七《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83页。。关于李(李崇之子),墓志并没有详细记载,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正好补其不足,文书记载:“五代伯祖司空,尚后魏(太)[世]祖舅阳平王杜(起)[超]女,后为公主忆长安城,(太)[世]祖于范阳为公主筑长安城,俗号长安城李,隋时定氏族去其安字,直为长城李氏。”⑦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9-120页。《魏书·李传》亦载:“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世祖闻之,谓超曰:‘李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⑧《魏书》卷四六《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9页。李后官至司空进爵范阳公,又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⑨《北史》卷二七《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985页。正史与敦煌文书P.2005所记事实一致。根据墓志铭记载,李无亏“曾祖子肃,北齐平原太守、范阳侯。祖叔琳,隋考功郎、齐州刺史,袭爵范阳公。”①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2页。其父李行机,“唐益州九陇县令、梓州治中、上柱国、淮阴县开国公。”①李子肃、李叔琳、李行机的生平事迹正史均无记载。

通过对上述史料的梳理,李无亏家族迁徙过程,基本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李信时由魏入秦,徙居槐里;李蔡、李广仕宦汉朝文帝至武帝时期,徙居陇西成纪,始为陇西成纪人;十六国李崇先仕北燕,入魏后任幽州刺史,又徙居幽州范阳,遂成为幽州范阳人。经考订,《李无亏墓志铭》中所记载的部分人物事件可以与正史和相关文献相印证,可信度较高。爬梳史料,李无亏家族谱系脉络也可大致得出。李无亏的高祖父并未被正史及相关材料记载,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也仅记载了李为其五代伯祖,而非直系高祖。查《北史》卷四十三《李崇传》记载了李崇的两个儿子“长子世哲”,“世哲弟神轨,小名青肫”;《魏书·李传》:“母贱,为诸兄所轻。……弟左将军璞……长兄恭,字元顺……恭弟瓘,字元衡”②《魏书》卷四六《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9-1042页。,也就是说李一族有长兄李恭,弟李璞,还有长兄李恭弟李瓘。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李在诸子中的排行,只能作出推测:倘若李无亏曾祖李子肃为李璞的后代,可以称李为伯祖,查《魏书》所记李璞诸子中无李子肃,此推测不成立。而正史中也无李子肃的传记,就无法考证。那么就只有另一种可能,正史对李崇诸子的确有遗漏。按此道理,李无亏家族的世系应大致排列如下:

二、沙州刺史李无亏事迹钩沉

墓志详细地记载了李无亏的生平。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李无亏由国子生考中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雠校。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改任定州北平县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任并州曲阳县令。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任芮州府果毅。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授沙州刺史兼豆卢军经略使,“长寿二年,加太中大夫,又进爵长城县开国公,并赏懋功也”③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3页。,后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因战伤病死于馆舍之中,时年五十八。据此,我们可得知李无亏生卒年为公元637—694年及任沙州刺史的具体时间,即载初元年至延载元年(公元689—694年)。

从墓志铭记载来看,李无亏不仅是一位深谙儒学的饱学之士,也是一位熟读兵法、精于武功的军事人才。首先,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文化素养较高。李氏家族是名门望族,李无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其父李行机“风情简亮,志业祥和,悬明镜于心台,植长松于识宇。才高百奏,学富五车”①,李无亏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深受家学熏陶,墓志载:“公资二象之淑灵,含五常之秀气。浑金璞玉,绝名言之先;琼树瑶林,出风尘之外。识用高朗,披明月于重云;仪表端凝,建标霞于层岳。宏览载籍,兴属清新,似梦灵蛟,如吐飞凤”①。其次,他熟读兵书、武艺不凡。“至于白猿剑术,玄女兵符,不待黄石之期,暗合孙吴之旨。心契管乐,志立功名,逝将因海运而骧鳞,排天关而举翼”④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2-23页。,墓志所提到的白猿剑术是古代著名的剑法,玄女为上古之神女,为黄帝之师,当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的时候,玄女曾授黄帝兵符、印剑等物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而黄石公、孙子、吴起都是古代著名的兵家,墓志铭言辞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反映出李无亏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研究。李无亏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出任沙州刺史,虽然他在沙州刺史的职位上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但是却留下了许多的政绩,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在苦水上修筑长城堰。长城堰,根据敦煌写本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二所堰条记载:

长城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阔二丈。

右在州东北一百七十里,堰苦水以溉田,承前造堰不成,百姓不得溉灌。刺史李无亏造成,百姓欣庆。无亏,汉丞相蔡之后,自陇西徙居幽州之范阳,五代伯祖司空,尚后魏(太)[世]祖舅阳平王杜(起)[超]女,后为公主忆长安城,(太)[世]祖于范阳为公主筑长安城,俗号长安城李,隋时定氏族,去其安字,直为长城李氏。

大周圣神皇帝赐无亏长城县开国子,故时人名此堰为长城堰①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9-120页。。

此文中提到的长城堰是唐代敦煌地区苦水河水利灌溉系统的主要堰堤之一。据《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苦水,右源出瓜州东北十五里名卤涧,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乐县南山南,号为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东界故鱼泉驿南,西北流十五里,入常乐山,又北流至沙州阶亭驿南,即向西北流,至廉迁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卤”②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由其所述源头、河流流向以及与瓜州城、常乐县南山等的位置观之,唐代苦水正是源于锁阳城东北10余里的今黄水沟[4]。长城堰大致处在苦水阶亭驿南苦水向西北转弯的下游绿洲处,该区域与今日一片荒芜、沙浪滚滚的锁阳城周围一带不同,“汉唐时期却阡陌纵横,河渠网织,古绿洲面积约50万亩左右”[5]。唐政府在苦水上修建堰堤,控制苦水灌溉农田,对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李无亏带领沙州百姓修筑苦水长城堰,应是促进瓜沙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上奏改移、增置瓜、沙间的部分驿站。唐政府对于地处丝路交通大动脉的瓜、沙驿站建设颇为重视,并规定驿道和驿站的开置、废弃均须经由州刺史奏请朝廷,然后奉敕施行。“瓜沙二州间的驿站曾使用过新旧两道,其中旧道又先后有过山(今截山子)南、北两条路线。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前,道由沙州东行,经州城、东泉、其头、无穷、空谷、黄谷、鱼泉七驿(截山子南麓),至瓜州常乐驿;是年奉敕废山南无穷、空谷、黄谷三驿,而于山北置悬泉驿,由其头驿东经悬泉驿、鱼泉驿至常乐驿,或由悬泉驿直取常乐驿;是为旧道山南、山北两种走法”,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于北面改置新道,由州城、清泉、横涧、白亭、长亭、甘草、阶亭诸驿达常乐驿[6]。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一十九所驿并废条记载:

清泉驿

右在州东北卌里,去横涧驿廿里,承前驿路,在瓜州常乐县西南。刺史李无亏以旧路石碛,山险迂曲近贼,奏请近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驿置在神泉观庄侧,故名神泉驿,今为清泉戍,置在驿傍,因改为清泉驿。

……

甘草驿

右在州东北一百卌五里,东南去阶亭驿廿五里。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路远,兼有沙卤,奏请奉敕置。驿侧有甘草,因以为号。

……

东泉驿

右在州卌里,去其头驿廿五里。刺史李无亏为其路山险迂曲,奏请就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驿遂废③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2-126页。。

李无亏上任沙州刺史后不仅奏请改迁清泉、甘草、东泉三所连接瓜沙间的驿站,而且奏请在连接沙州城与瓜州常乐县的新驿道中添置了甘草、横涧二驿。从上述史料来看,李无亏上奏改迁、增置驿站主要是基于缩短驿距、便利交通和保证行旅安全的目的,如:因“中间路远,兼有沙卤”奏请奉敕移置甘草驿;东泉驿因“山险迂曲,奏请就北安置”;清泉驿以“旧路石碛山险,迂曲近贼,奏请近北安置”。改迁、增置后的整个驿路走向为:先由沙州城向东北,再向北、向东北、向东,然后折向东南,中间朝北绕行从此走向来看,新的驿道选择平坦易行,靠近水草的地带行进,不仅解决了水源补给问题,而且避免了山中“贼寇”对过往行旅的袭扰,有力地确保了辖境内驿站的安全和驿道的通畅。

(三)领导沙州军民抗击突厥与吐蕃联军,取得了沙州保卫战的胜利,对扭转沙州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李无亏之死,其墓志载:“虽频剪逆徒,而余氛尚梗,狡虏数万,来犯城池。公操烈松筠,志凌铁石,奋不顾命,甘赴国忧。虽则斩将搴旗,雄心克振,然通中刮骨,其伤遂深。绥复之祸忽臻,马革之悲俄及。以延载元年八月七日终于官舍,时年五十八”。可见李无亏死于战伤,有关这场战争,史籍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么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

从相关史料来看,自唐以来,威胁西北边疆的力量主要有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至唐高宗与武周时期,威胁西北的首先是吐蕃。吐蕃自禄东赞主政以来迅速强大,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攻灭了吐谷浑国。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被迫率数千帐走依凉州,圣历三年(公元700年)“余部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6227页。。随着吐蕃力量的进一步强大,开始觊觎西域。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曾一度攻陷西域十八州,迫使唐政府放弃了对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的统治。直到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俭智取四镇,唐才暂时恢复了对四镇的统治,但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复被吐蕃大军攻陷,此时吐蕃长驱东向,“逾高昌壁,历车师庭”并侵入敦煌常乐县界,出现“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的危急形势②《文苑英华》卷七六九《拔四镇议》,中华书局,1966,第4048页。。而与此同时,突厥也不断入侵唐西北边境,与吐蕃呈遥相呼应之势。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匍与吐蕃连和,侵逼安西”③《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6390页。。由上,李无亏在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上任沙州刺史前,安西四镇已沦陷于吐蕃,沙州成了直接与吐蕃、突厥等对垒交锋的边疆前哨。正如墓志中载:“四郡遐蕃,三危极裔。北邻白虏,南接青羌,式遏疆垂”。④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3页。而且,由于沙州这一时间不断受到突厥与吐蕃的入侵和掠夺,出现了农业凋零、人心不稳及“式遏疆垂”的危机,直至李无亏上任刺史的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沙州的形势如《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载:“黄山海水,蒲昌沙场。地邻蕃服,家接浑乡;昔年寇盗,禾麦(调)[彫]伤;四人(优优)[扰扰],百姓遑遑”⑤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仍不容乐观。另据李无亏墓志铭所记的“匈奴遁迹,魏尚之在云中;先零殄丧,段颖之征陇外”和“悠哉塞垣,胡尘夕暗,羌笛朝喧”⑥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3页。二句,用魏尚攻匈奴,段颖征先零的典故来比附李无亏推测,其战功应主要在防御突厥和吐蕃的过程中[7]。

李无亏战死的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唐西北边境战争依旧频仍。《新唐书》记载:延载元年“二月庚午,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八将军以击默啜。……己卯,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及吐蕃战于冷泉,败之。”八月“戊辰,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⑦《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94页。。又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延载元年“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力、突厥可汗俀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可汗俟斤等万余人”⑧《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6493页。,可知这一时期敦煌以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事,结合墓志“狡虏数万,来犯城池”的记述来看,延载元年沙州也受到了突厥、吐蕃的袭扰,而此时的沙州防御力量主要是驻守在城中的豆卢军,其兵力仅“兵四千五百人,马四百匹”⑨《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8页。,可谓是敌众我寡。然而,刺史李无亏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毅然“奋不顾命,甘赴国忧”,亲自上阵,“披坚执锐,率众先锋”,领导沙州军民投入到了这场保卫沙州的战斗中,最终“临难忘生,捐躯殉节”壮烈殉国。因此,据史料综合研判,李无亏应战死于王孝杰克复安西四镇时,发生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的一场抗击突厥与吐蕃联合进攻的沙州保卫战中[8]。这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结果如何,墓志中没有记述。但从李无亏“终于官舍”与归葬长安;其阵亡次年北大像终告完工的事实以及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修《沙州都督府图经》;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让建成今332窟等情况来看[9],沙州保卫战之后的敦煌局势似乎得到控制。由于沙州刺史李无亏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领导沙州军民英勇抗击,成功保卫了沙州,所以在他死后“天子闻而伤之,乃下制曰:显忠悼往,有国通规,图劳饰终,列代彝训。……赠使持节、嘉州诸军事、嘉州刺史,并赠物七十段,还日官为造灵舆”①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4页。。

值得指出的是,《沙州都督府图经》中记载的二十条敦煌古今祥瑞,有十二条属于唐代。唐代诸条中,六条是武则天时期由沙州上奏,其中李无亏单独就上奏了四条,记载均比较详细,分别是:五色鸟;日扬光庆云;蒲昌海五色;白狼。从内容而言,四条祥瑞均是一些封建迷信的无稽之谈,完全是根据武则天作为女性称帝的需要来编排演绎,有意附会。瑞应之后是一篇歌谣,也为武则天歌功颂德,歌谣文字雅训、句式简洁整齐,并经由风俗使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四月……具状上讫”②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周绍良先生认为:“这些歌谣显然是一些谄诈的作品,并非流行于民间之歌谣,从它的造句用词上已可断定是地方长官之作,所谓‘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不过借口‘百姓’为歌颂之由而已”[10]。此歌谣应时而出,如前所述,李无亏作为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进士,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本身有较好的文笔,再加上他在有关白狼的祥瑞中提到过歌谣一事:“胡戎唱和,识中国之有圣君;遐迩讴歌,嘉大同之应宝命”③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疑此歌谣也是李无亏所作或经其润色的作品。李无亏借祥瑞和歌谣,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从侧面反映出他深谙权术、处事圆滑的性格特点。

三、结语

新出土的唐代墓志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物提供了第一手历史实物资料,唐人墓志某种程度上作为“继甲骨、简牍、敦煌写卷、内库档案之后第五种新出史料”④饶宗颐:《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引言。,有助于唐代历史研究的深入和突破。本文即是对新发现的唐代李无亏墓志所涉及的人物生平事迹和有关唐代敦煌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典型个案。综上所述,李无亏是敦煌地区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出名门望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军事才能。其在上任沙州刺史后颇有政绩,在苦水上修筑长城堰是其在瓜沙农业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举措;上奏改迁部分瓜沙间的驿站,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在沙州保卫战中“奋不顾命,甘赴国忧”最终牺牲,体现了其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精神。他领导沙州军民英勇抗击突厥与吐蕃联军成功保卫了沙州,对扭转整个西北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唐政府经营西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500.

[2]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J].考古与文物,2004,(1):22.

[3]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9.

[4]李并成.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及其相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J].敦煌研究,1990,(3):26.

[5]李并成.唐代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J].敦煌研究,1994,(3):72.

[6]李并成,李春元.瓜沙史地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132.

[7]郑炳林.读“大周故沙州刺史李君墓志铭”札记[M]//郝春文.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北京:2004,(1):41—44.

[8]李宗俊.读《李无亏墓志铭》[J].西域研究,2006,(2):95—98.

[9]王惠民.“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志”跋[J].敦煌研究,2004,(5):68.

[10]周绍良.读“沙州图经”卷子[J].敦煌研究,1987,(2):33.

(责任编辑:赵旭国)

Discusses and Appraises of Li Wukui as Shazhou Cishi of the Tang Dynasty

FENG Yu-xin
(College of Tourism,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Gansu,China)

Li Wukui,Shazhou Cishi(prefectural governor)of the Tang Dynasty is not recorded in the official history;meanwhile,only scattered records of him are available in the Dunhuang document P.2005,which hinders a thorough study of his life and activities.However,in 2002,the discovery of his tombstone in Yangling,Shaanxi province shed new light on the study his life and achievements.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ppraises Li Wukui's life story and deeds to perfect the study of him.

the Tang Dynasty;Shazhou;Li Wukui;appraisal

K242

[文章编号]1671-0304(2014)06-0115-06

10.13880/j.cnki.cn65-1210/c.2014.06.001

2014-07-03

时间]2014-11-21 15:55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文明起源研究”(13XKG001);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社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为例”(SKQNYB12027)。

冯玉新(1982-),男,甘肃永昌人,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旅游文化研究。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41121.1555.001.html

猜你喜欢
刺史墓志敦煌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