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生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消化科, 郑州 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属于炎症性肠病,病变局限于大肠,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及腹痛,其病因尚不明确,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溃疡特征[1]。UC是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我院对UC患者采用益脾汤联合川芎嗪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2011年收治的UC患者7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8.8±9.7)岁,均符合UC诊断标准[3],其中轻型32例,中型38例,病程0.5~9年,平均病程(5.2±3.4)年。全部患者均无肠穿孔、结直肠癌变、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未见肝、肾、内分泌系统功能严重损伤,无妊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均给予益脾汤治疗: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5 g,白芍15 g,丹参10 g,延胡索10 g,防风10 g,黄连10 g,乌梅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川芎嗪葡萄糖注射液(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20020035,100 ml:盐酸川芎嗪80 mg,葡萄糖5 g),每日100 ml/次。8周后评价并比较2组疗效。
治愈: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部位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部位部分愈合,尚有轻度炎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结肠镜检查溃疡部位无愈合或范围扩大,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和有效病例所占全部病例的百分比。
表1显示,2组患者治疗8周后观察组治愈26例,治愈率74.29%,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60.00%,总有效率88.57%,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UC是一种慢性、发作反复的炎症性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UC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肠毒”范畴,临床主要原因为肝郁脾虚[5~7]。在脏腑功能中,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虚而不健运而导致腹泻,湿热壅滞、熏灼肠道表现为肠鸣腹痛、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脾虚而肝乘,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也表现为腹痛、血便等症状。肝郁脾虚的病机变化始终贯穿于UC病变的全过程,疏肝健脾是其主要治疗方向。
临床中对UC采用疏肝健脾的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如韩建庆等[8]报道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对UC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1.5%。有研究表明,与西药治疗比较,中药疏肝健脾治疗UC虽然在初始疗效上略不及西药柳氮磺吡啶(SASP),但其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日益显著,疗程结束时其有效率明显高于SASP,且有利于减少复发,表明中医治疗缓慢而持久的特点,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9,10]。本组患者均给予益脾汤治疗,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本扶正;白芍养血柔肝、和中止痛;延胡索、丹参可活血行气、祛瘀止痛,祛风、胜湿可活血、止痛;防风和黄连可清热燥湿、胜湿止痛、止泻;乌梅收敛止血、止泻;方中各药配伍使用,共同发挥疏肝健脾、祛湿化瘀、补气行气止痛、收敛止血、止泻止痛之功效。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益脾汤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88.57%,表明益脾汤对UC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暂无对UC发病机制的明确定论,一般认为与综合因素导致的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异常、肠黏膜细胞损伤有一定的关系[11]。常规药物如SASP等主要通过抗感染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细胞免疫应答等[12]。Th1和Th2是与UC发病相关的免疫应答的2种细胞因子,前者具有促炎作用,后者具有抗炎作用,2种因子在机体内的比例与炎症发生有重要关系[13]。川芎嗪是由中药川芎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化学名为四甲基吡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脑血流的作用。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干预细胞因子免疫应答,调节Th1和Th2的动态平衡[14],用于UC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13,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益脾汤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总有效率达97.14%,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其中治愈率高达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提示益脾汤基础上联用川芎嗪可显著提高UC的治疗效果。
总之,本研究表明益脾汤临床治疗UC效果较好,加用川芎嗪可进一步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但本研究临床入选病例较少,本法是否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待更多病例的进一步研究。
[1] Bannwart CF, Nakaira-Takahaki E, Colim MA, et al. Downregula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kappa B) pathay by silibinin in human monocytes challenged with paracoocidioidies brasiliensis [J]. Life Sci, 2010, 86(23-24): 880-886.
[2] 施翠英,王旭.中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 2012, 3(1): 52- 63.
[3] 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4): 236-239.
[4] 陈其奎,何兴祥,朱兆华.溃疡性结肠炎消化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5.
[5] 段永强,梁玉杰.论“肝郁脾虚”病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病理意义及其相关性 [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5): 3-4.
[6] 程志健,何斌,邱洪清,等.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23(23):4693-4695.
[7] 章可谓.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临床体会 [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12): 2057-2058.
[8] 韩建庆, 范宇. 健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7例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2(5):42-43.
[9] 王丽娜,范颖,卢健,等.四逆散干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医研究, 2011, 24(2): 11-13.
[10] 朱向东.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 2012, 25(8): 75-78.
[11] 于海食,洪缨,王玉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 2010(2):323-324.
[1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Ⅲ[J]. 胃肠病学, 2007, 12 (8): 488- 495.
[13] 刘召茹, 周茂京. 美沙拉嗪联合川芎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29): 86-87.
[14] 陈维雄, 陆允敏, 陈金联, 等. 川芎嗪治疗实验性肠炎的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2007, 27(3): 203-205.
[15] 郁卫洲, 王笑秋, 胡顺明. 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29): 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