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特拉维夫欲望之都的海滨天堂

2014-02-09 09:08陈与
重庆与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阿格特拉维夫耶路撒冷

□ 文/本刊记者 陈与

以色列的地形像一把楔子,嵌在中东腹地,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地区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水土丰饶的北部,有一条加利湖,是以色列的粮食产区,并以优质葡萄酒驰名。在中部山区的圣城耶路撒冷,满眼都是苍白山石和稀疏草木,构成一片荒凉。在南边,有炎热的内盖夫沙漠,占据了以色列一半土地,只有西面,沿着地中海的平原,是以色列人口最密集地区,在海岸偏南的地方,有以色列最大城市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全称为“特拉维夫雅法”,意为“春天的山丘”,它位于地中海东岸。始建于1909年,1948年以色列把它定为首都,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经济中心,拥有冶金、电子、车辆、机械、纺织、钻石加工等现代工业。

特拉维夫有海滨浴场,也有钻石中心

对以色列而言,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是绝对不同的城市。前者是千年古都、内陆城市和宗教中心。后者是新兴的海滨城市和市俗文明。在以色列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一个人祈祷在耶路撒冷,吃喝玩乐在特拉维夫”。这样一来,以色列就生动区分出两座城市的不同面孔。祈祷的耶路撒冷,在生命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像一把启开世纪之门的钥匙。而特拉维夫风景优美,有舒适宽松的人文气息,有众多的娱乐设施,让以色列会暂时忘掉战争阴影,在此纵情游乐。

人人称道的特拉维夫海滨浴场,与浩瀚的地中海融会贯通,水天相接,难分彼此。地中海推出层层细浪,泛起又一个青春波光,像飞翔的海鸥。在平软的海滩上,一直绵延的防波堤,如同阻挡海浪的坚固城墙,使海湾安静,像一只婴儿甜睡的摇篮。每到夏天,特拉维夫海滨浴场人满为患,有人下海劈波,有人在海面扬帆,有人躺在沙滩上,享受地中海的灿烂阳光;有人在海滩上打板球、玩飞碟,还有人躺在椅子中,拿着一本书,认真阅读,身边放着易拉罐。

有趣的是,特拉维夫海滨浴场分成普通浴场和宗教浴场。普通浴场与世界各地一样,不论男女,随时下海。而宗教浴场,四周围着木栅,不可窥视。依照犹太教规,男女不可混同游泳,所以,宗教浴场分为每周一、三、五时间,归男教徒使用,二、四、六时间是女教徒的天下。有一天,在特拉维夫海滨浴场,我看到一辆大巴车,从车上下来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教徒。

特拉维夫的街道建在与海岸平行的砂岩上,由南向北,并与山脊隘口的短街相交。这里的每一条街道,宽阔整洁,一排排高大的棕榈树亭亭玉立,还有绿草如茵的花园和造型各异的豪华酒店。而另一侧,是大大小小的餐馆、咖啡屋、海滨俱乐部。迪森高夫大街是特拉维夫繁华的商业街,如同北京王府井,人流如织。据说,迪森高夫街是为了纪念特拉维夫首任市长梅厄·迪森高夫命名。每一个商店,都经过精心装修,而五花八门的橱窗艺术,构成了迪森高夫大街的特色景观。为了合拍,与迪森高夫大街平行的本·耶胡达大街,新开设了许多画廊和旅游商店。

▲ 大海、海滩、日出、日落,都是特拉维夫的优美景色。

特拉维夫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有星罗棋布的各种文化设施。例如著名的弗莱德里克·曼恩礼堂,是以色列爱乐乐团所在地。弗莱德里克·曼恩礼堂也是以色列最大、最现代化的音乐厅,可以容纳3000名观众。1993年,中国沈阳京剧团在这里演出引起轰动,受到以色列青年男女的追捧。据调查,以色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音乐活动频繁的国家之一,在只有几百万人的一个小国,却拥有大量造诣很深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拥有成千上万的音乐爱好者。

▲ 特拉维夫钟楼,像一个仰视的民族。

在特拉维夫大学校园,坐落着构思独特的“散居世界各地犹太人博物馆”。他们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影像资料,追溯世界各地犹太人,在不同时代的日常生活、婚嫁、丧葬等习俗。在宽敞的大厅里,陈列着许多立体建筑模型,展示世界各地的犹太民居。在博物馆和显著位置,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开封”字样的模型,那一幢幢青砖黛瓦、小院围廊的中国建筑,让故乡走进我们的眼里。据史载,在北宋末年,有近千名犹太人,不知何故,从印度孟买来到河南开封,在开封定居下来,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

在特拉维夫东边,有举世闻名的钻石交易中心。据称,世界优质钻石产于南非和博茨瓦纳,但加工和交易集中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和以色列拉马特甘。所以,拉马特甘钻石交易中心在一栋敦实、厚重的大楼里,警卫林立,戒备森严。每一个人要参观时,必须到前厅详细登记,亮明身份。随后,就是严格检查,先通过安检、再是人工手检、所有提包、手袋、相机一律不准携带。

▲ 特色工艺品是特拉维夫最爱。

在宽敞气派的交易大厅里,有一张张交易桌,桌上摆着天平秤、台灯、秤砣、手套等。如果有客商购买,经过验证后,卖方从保险箱里,取出精致的皮质小袋,倒出晶莹剔透的钻石。这时,买方以特制的笔形工具,夹起钻石,放在天平秤上。然后,买方手持放大镜,从不同角度观看钻石品质、材料、产地。此时,交易大厅里有数不清的摄像机,全程监控所有的任何细节。

在交易大厅里,有一家阿夫奈特钻石公司,只要进了阿夫奈特钻石公司,你不买钻石没有关系。这家公司老板,都会热情接待,这是一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50多岁的犹太绅士。据他介绍,他的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年营业额可达上亿美元,他经销的钻石质量上乘,销往世界各地。据他了解,中国钻石的消费市场,从2011年以来,每年呈上升趋势,他要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几家钻石商场。

雅法古城,以色列艺术的摇篮

雅法是一座千年历史的古城,对它有多种解释。犹太教认为,在毁灭万物的洪水消退后,幸免于难的挪亚儿子雅弗,为此建了这座城市,所以命名为“雅弗”。后来,由于有人读音出现偏差,听者也出现误解,就把“雅弗”改成雅法。有人认为,“雅法”是希伯来语“美丽”谐音。以色列学者说,“雅法”的意思,应该是“闪着白色光辉之地”,因它地处亿万年前白垩纪地质的断崖之上。

雅法古城有世界上最老的港口。据称,在公元前5000年,有人来此居住。有文字记载,在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法老吐特摩西斯三世,统治着雅法古城,这段历史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中多次提到。当我们驱车到达雅法古城,举目一望,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造型古朴的钟塔。据说,这座钟塔建于1906年,是雅法古城的标志。在钟塔的不远处,有1810年的穆罕默德清真寺,当时的建造者把古城阿什凯隆和凯撒遗址石柱,搬来修建清真寺,一不小心,让石柱头尾倒置,当建造者发现时,为时已晚。

在雅法古城港口,一条条渔轮开进驶出,一艘艘游船也忙着驶进开出。我们看到,在忙碌的渔轮上,有人卸下大批海鲜。而大大小小的游船,载着游客,在饱览了地中海风光之后,把游客放在岸边,这时,在码头上的海鲜餐馆,飘来鱼香。在港口,安德罗米达山公园里,林木葱茏,山花烂漫,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巷。在小巷两旁,有画廊、雕塑馆、古玩店、艺术工作室,还有民间艺人。他们在大显身手:有的画肖像、有的卖剪影、有的出售工艺品、有的如痴如醉地拉着小提琴,那琴音为雅法古城增添了浪漫。

▲ 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大海是城市血脉。

据说,雅法古城的居民,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有些人不信奉伊斯兰教,而是皈依了基督。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居民相比,雅法古城的阿拉伯人温和许多,他们很少与犹太人发生冲突。因此,这是雅法古城保持安宁的重要条件。在雅法老港,有一座37米的山丘,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18世纪——16世纪人类居住的遗迹。后来,以色列在遗址上建起展览馆,详细介绍了雅法古城的历史传说。

雅法古城风光怡然,让人惊喜的是,许多老建筑都保留下来。站在雅法古城的高处,可以远眺,一幢幢层层迭迭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像地中海的凝固波浪。在特拉维夫,有新城和古城,它们都在述说着历史变迁。在雅法古城里,有一个许愿桥,两边的护栏上雕刻着12星座,只要有人过桥,抚摸每个星座许愿,过桥以后再回头望望地中海,那么你的愿望就能实现。在许愿桥的桥端,有一个幸星门,门上两侧描述了圣经的故事,左面是亚伯拉罕献子祭司上帝,右面是诺亚方舟。

因此,在以色列有“白色特拉维夫、金色耶路撒冷、绿色雅法”说法。在雅法古城的拉宾广场,位于以色列政府大厅前面,是纪念遇刺总统拉宾命名的广场。让人不解的是,以色列政府办公楼朴实不淡、楼层不高,也不气派。据说,雅法古城的的所有建筑,如果需要改建或者修建,都要进行全民公决。

“耶路撒冷,我将触摸你的额头”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沙伊·阿格农的诗句。1907年,19岁的阿格农离开波兰,来到巴勒斯坦,他经常去耶路撒冷朝拜,并在以色列谋到一个文学刊物编辑的职位,他用阿格农名字,发表了短篇小说《阿古诺》。当时,阿格农对耶路撒冷地区,感到困惑。因为,在耶路撒冷地区,时常出现暴力行为。于是,1913年阿格农重返欧洲。从1913年到1924年,阿格农在德国各地迁徙漂泊。1924年,阿格农家中失火,把他的小说稿焚毁。

在德国失火过后,阿格农再次来到耶路撒冷,他的家眷也随之一起。这时,阿格农把失火原因解释为上帝对他的惩罚,原因在于他忘记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在他心中复活了忏悔灵光,如同赋予了阿格农的温暖力量。1929年,阿拉伯世界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对犹太人运动,住在耶路撒冷的阿格农,他的书籍、手稿又一次被大火烧毁。随后,他搬到了耶路撒冷特勒皮特区,再次建起新宅,一直住到去世。

1939年,阿格农出版了带有明显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宿夜的客人》。在长篇小说里的主人公,怀着思乡之情,重归故里。然而,主人公回到故土后,发现在他脑海中的人文环境,已经瓦解,维系几代人的信仰沦落。在一片荒凉的城区,很多建筑都摇摇欲坠,街上空空荡荡,野狗乱窜,他理想的家园已经失去。

1945年,阿格农出版的长篇小说《只是昨天》,他的文化背景转向了巴勒斯坦,《只是昨天》的主人公库默,离开欧洲前往巴勒斯坦。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真诚质朴,希望自己找到真正的心灵家园。后来,住在雅法古城的库默,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他没有当农民种庄稼,而成为画家。在雅法古城住了几年的库默,与当地的一个女孩结婚。就在库默新婚不久,他被狗咬伤,染疾而死。

后来,阿格农撰写的短篇小说,背景变为耶路撒冷,1950年出版的《黛拉》和1954年出版的《千古事》,是阿格农创作的名篇。《黛拉》写了一位耶路撒冷老妇,如今已是百岁高龄,丈夫和儿子已过世了。在阿格农的笔下,这位高寿妇女正直聪慧,仁慈谦和,就连脸上的一道道皱纹,也显示着福慧安详的光彩。在平日里,老妇去探视病患,去安慰穷人,是人们心中的圣徒。《黛拉》出版时,当时的耶路撒冷处于战火之中,许多人心被战争毁坏。而黛拉的命运与宗教、文化、民族意识结合一起,这个老妇的生存命运,暗示着伟大的耶路撒冷缺憾,这种暗示,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心理。他在小说的结尾写道,“黛拉丢下我们,她走了”。

《千古事》的短篇小说,是阿格农花费了20年时间,才完成著作。他携带书稿,去找以色列的出版商,但几经周折,仍毫无头绪。他求人赞助,也没有结果。就在阿格农不再心存希望时,时来运转,有一个以色列富商,愿意帮忙。阿格农正要去拜访富翁,有一个麻风病院的老太太来到他家,为病人向他索取书报杂志。据说,这个老太太在医院里,手里有一部一千年前的书,上面洒满了读者眼泪。

阿格农惊愕不已,他没去拜访富商,而是来到麻风病院,他看到那本一千年前的书,这本书仿佛

不是写在羊皮纸上,而是写在麻风病患者的皮肤之间,它似乎不是用墨,而是用脓血写成。阿格农戴上消毒防护器具,他透过书中字句,找到一座城市如何被征服的谜底,他禁不住潸然泪下,感叹于作者的伟大。原来,这本一千年前的书作者从来没有离开疯人院,也没有放弃精神追求,在疯人院的书作者,饱经沧桑的探寻命运,把阿格农征服了。

▲ 特拉维夫的建筑,像一座神秘古堡。

猜你喜欢
阿格特拉维夫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穷小子竞标
阿格戒酒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化废为美(大家拍世界)
特拉维夫
实习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