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张蔚凌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则该国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就较强;反之,技术依存度较低,则该国自主创新能力就较强[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 2000—2005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2005—2009年降幅较小且带有波动性,到2009年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下降到35%[2],但这一比例与创新型国家30%以下的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偏低,这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图1 2000—2009年我国的技术对外依存度
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为141.108万件(包括港澳台),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8.576 6万件,占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种专利申请总量的27.34%;专利授权量合计为88.386 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234 7万件,仅占3种专利授权总量的12.71%[3]。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授权的数量很少,且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药品、食品化学等非高科技领域,而诸如通信、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则主要来自于国外。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就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如瑞典、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各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4]。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报告,我国2011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为第26位,创新和成熟度排名为第31位[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与上述“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是偏低,存在一定的差距。
研发投入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规模在逐年提高。2005—2010年,R&D经费投入规模增长较快,2010年R&D经费支出是2005年的2.8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3.59%。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仍然相差甚远。在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上,2007年美国、日本和德国R&D经费总额分别为中国的7.6倍、3.1 倍和 1.7 倍,美、日、德、法、英五国 R&D 经费占全球39个国家(地区)的比重高达69.3%[6]。另外,在全球R&D经费投入最多的6个国家中,2009年美国的 R&D总经费占 GDP的比例为2.9%,德国为 2.82%,日本为 3.36%,法国为2.26%,英国为 1.85%,而我国 2010年仅为1.76%,低于欧盟25国1.95%的平均水平[7]。
表1 2005—2010年全国R&D经费支出
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专利、科技产值、高科技人员规模等。在这些指标中,专利是对产品、工艺、方法或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专利授权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情况,能综合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东、中、西部的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东、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
1.区域财政科技支出与专利授权量绝对规模的关系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的专利授权总量都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其中中部地区的增速最快,其次为东部与西部。2007—2011年5年内东部的专利授权量增加了3.04倍,中部增加了3.38倍,西部增加了2倍多。
表2 东、中、西部专利授权量的绝对规模对比① 本文区域划分是按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标准,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市,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市。 万件
图2 东、中、西部专利授权量绝对规模的对比
同时,我国东、中、西部3个区域的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如表3和图3所示,2007—2011年东、中、西部的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速都保持在20%左右,2011年东、中、西部的财政科技支出都比2007年增长了2倍多。区域专利授权量与区域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持续增长都反映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表3 2007—2011年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投入绝对规模的比较 亿元
图3 东、中、西部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比较
但是,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科技发展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财政科技投入的差异,使各区域的专利授权量绝对规模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东部经济迅速腾飞,区域财政科技投入规模迅速增大,带动东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2011年东部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 302.31亿元,中、西部财政科技支出之和仅为583.57亿元,两者相差718.74亿元,而在2007年东部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与中、西部财政科技支出之和相差仅351.44亿元,5年内两者的差距拉大了2倍多。与此同时,东部与中、西部专利授权量绝对规模之间也迅速拉开差距。2011年东部专利授权量达到67.300 8万件,中部和西部专利授权量之和为19.091 9万件,两者相差48.208 9 万件,而在 2007年东部专利授权量和中、西部专利授权量之和相差仅15.861 6万件,5年内两者的差距拉大了3倍多。
对比图2和图3可以发现,2007—2011年区域专利授权量与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的发展态势基本吻合:财政实力较强的东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较大,专利授权量的绝对规模也迅速扩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财政实力较弱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相对较小,专利授权量绝对规模依然偏低,拉大了与东部的差距。
由此可见,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的扩大能够带动地方的科技提高,扩大区域专利授权量的绝对规模,促进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一,使得东、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2.区域财政科技支出与专利授权量相对规模的关系
各区域专利授权量占年度授权总量的比重反映了我国专利在各区域之间的分布情况,从表4和图4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专利授权量的相对规模变化不大,东部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年度授权总量的比重基本在78%左右变动,中部大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西部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07年东部专利授权量占年度授权总量的比重是77.95%,中部为11.96%,西部为10.09%,2011年东部专利授权量占年度授权总量的比重为77.90%,与2007年基本相同,中部则上升到13.28%,而西部却下降到8.82%。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授权的专利大部分来自于东部地区的情况没有改变,中部虽然在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但效果并不明显,两区域的差距仍然很大,而西部不但没能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反而与中部也逐渐拉开了差距。
东、中、西部财政科技支出的相对规模方面,近年来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东部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在3.2%的水平左右变动,中部的比重在1.3%左右浮动,而西部的比重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在2009年该比重跌破了1%。由表5和图5可以发现,2007—2011年东、中、西部的区域专利授权量与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规模的走势大致相同:东部财政科技支出和专利授权量的相对规模基本保持不变;中部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规模有微小的浮动,专利授权总量相对规模也呈现小幅度波动,但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的状态;西部财政科技支出的相对规模缓慢下降,使得专利授权量相对规模也出现下滑。
表4 东、中、西部专利授权量占年度授权总量的比重 %
图4 东、中、西部专利授权量绝对规模的趋势
表5 2007—2011年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投入相对规模的比较 %
图5 东、中、西部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规模的比较
由此可见,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规模与区域专利授权量相对规模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上升,能够使区域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授权总量的比例提高,反之,若缩小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相对规模,区域专利授权量相对规模也将随之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方面,区域财政科技支出与专利授权量的发展趋势都基本一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区域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提高能够增加区域专利授权总量,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对增加区域专利授权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能够提高地方的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图6的数据,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39.3%上升到2010年的50.3%,而中央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则不断缩小,从2000年的60.7%下降到2010年的49.7%,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所占份额已经与中央财政科技支出所占份额相当,并有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份额的趋势。
图6 近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对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这样会使经济实力强的地区,扩大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以保持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而科技水平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将拉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经济实力弱的区域财政实力有限,对科技的投入也随之受到限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也将放缓,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逐渐下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将变得更加显著。
通过对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和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财政科技支出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财政科技支出水平较高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财政科技支出水平较低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即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重的趋同,使得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
长期以来,国家为了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以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扶持资金,东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从事科技发展、创新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推动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够推动东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中部和西部有限的财政实力限制了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使得区域科技进步速度缓慢,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来中西部和东部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的区域差距被拉大,而这与中央缩小地方差距的目标是相悖的。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政策,为中西部缩小与东部的差距提供了契机。
1.缓解自主创新项目的资金压力
自主创新活动耗费时间长,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资本投入,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且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可观的收益,将对科研部门或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自主创新投资的收益率很难在短期内进行准确的预测,即使能够测算出该项自主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率,但由于创新活动的周期性长,在此期间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影响其预期收益率。巨大的资金压力以及不确定的预期收益率将直接影响科研部门,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投资,转而投资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而政府的财政拨款可以直接降低自主创新活动的成本,缓解自主创新项目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降低自主创新过程的各项风险
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科研部门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例如项目前期的技术研发风险、后期的市场风险、贯穿项目全程的资金风险等。面对自主创新活动的各项风险,多数企业不愿甚至不敢进行有关的科技开发项目的投资。政府为了刺激企业对研发项目的投资、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就必须实行相应的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直接向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活动提供财政资助,成为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投资人,在降低研发费用与利润方面的风险的同时,也刺激了企业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投资意愿[8]。相反,如果缺少相关的财政资金,企业面对的巨大创新风险将无人分担,势必降低其对创新项目的投资意愿,而选择风险小的项目进行投资。
3.影响自主创新活动的项目决策
自主创新活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私人部门选择创新项目的决策风险。由于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私人部门在选择创新项目上可能会出现偏离产业发展方向的情况,导致其创新活动风险的增大,以及影响其后期研发成果的推广。相比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对全球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把握、本国技术进步总体情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因而财政对技术研发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偏好,以及产业进步的发展方向,并向私人部门提供了隐含的政府信息[9]。因此,政府的财政资助不但能够降低私人部门的项目决策风险,同时也能够减少创新成果在市场推广环节的不确定性。
图7 财政科技支出影响机理的综合模型
如图7,财政科技支出可以通过缓解创新项目的资金压力,降低创新过程的各项风险,减少创新活动的项目决策失误,进而增加自主创新的投入,以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1.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
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较多,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地方财政实力较弱。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率,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人均产出的长期上升[10]。因此,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研发过程中的大量不确定性需要财政扶持,而从前文的实证分析得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差距较大,财政科技扶持力度差异较大,东部的财政科技支出规模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东、中、西部科技水平的均衡发展,造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性差异。
2.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不断下降
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的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公共服务还不健全,财政支出将更多的倾向于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需求方面;加之中西部财政收入规模较低,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自然会较少,科技资金将更多的依赖于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从前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知道,近年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科技支出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中央财政科技拨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科技支出总量的比重有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的趋势。这对于地方财政实力较弱、更依赖于中央科技拨款的中西部而言,无疑将对其科技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3.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创新成果通常是知识产品或技术产品,具有显著的非竞争性和正外部性,但知识或技术的拥有者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形式阻止他人免费使用该项成果,因此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准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因此对于自主创新活动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11]。因此,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该项活动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从前文的实证分析得知,我国各区域的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差异较大,因此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造成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一。
中西部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薄弱区域,科技水平低,且与东部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较弱,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为了缩小与东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一味地让地方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将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而政府部门为了筹措科技投入资金,很可能会削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基本公共需求方面的财政支出,而引发新的问题。因此,为了缓解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在适度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同时,应相应的加大中央财政科技资金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科技专项费用的支付力度,让财政科技支出结构逐渐合理化;同时建立对应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中央财政科技资金能够专款专用。
国家财政收入不可能无限度扩大,而中央对中西部的财政科技资金的转移力度也不可能无限的加大,因此单纯的直接财政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中西部科技资金短缺的问题,也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配合其对自主创新活动的财政政策,包括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等。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它从事科技研发创新的企业,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下应加大优惠力度。另外,对于具有良好前景、预期收益高但风险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保证企业筹措到足够的研发资金,同时还能引导和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进入科技研发领域。
东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实力较强,科技创新水平较成熟,在进一步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建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科技交流机制,以帮助中西部地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东部各省市可以与中西部各省市建立对应的专向科技交流关系,定期举办科技交流会,指派专业水平较高的科技创新人员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指导、培训;中西部应学习东部的科技发展模式,对于主动进行人力资本开发的高新技术等企业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中西部可以和东部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研究促进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有关课题、项目,对于此类课题项目的审批和资金政府部门应给予适度的倾斜;对于中西部可行性高、效益好但因缺少资金而搁置的项目,东部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如以入股的形式提供财政资金。
[1]马虎兆,唐家龙,李春成.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及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9):1 -4.
[2]张赤东,郭铁成.基于全球化视角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方法及预测[J].统计研究,2012,29(4):39-43.
[3]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专利统计年报[EB/OL].http://www.sipo.gov.cn/ghfzs/zltjjb/jianbao/year2011/indexy.html.
[4]杨华.科技创新与财政政策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3):109 -112.
[5]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1[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1/t20120712_402817787.htm.
[6]中国科技统计.科技统计报告2009年第6期[EB/OL].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9/090709.htm.
[7]中国科技统计.科技统计报告2011年第21期[EB/OL].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11/20120214.htm.
[8]邓子基,方东霖.公共财政与科技进步[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87):35 -41.
[9]胡亮.构建科技投入财政支撑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1):99 -103.
[1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93-704.
[11]寇铁军,孙晓峰.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07(3):4-9.
(责任编辑 彭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