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杨文婷,郑玉兰
(贵州毕节市中医院儿科,贵州 毕节 551700)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是比较多发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通常是因为婴幼儿饮食不当、糖类消化不良、气候变化使腹部受凉而加快肠蠕动,导致婴幼儿出现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阻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患儿死亡。采用胃苓汤加减结合辨证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3]。为进一步研究此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本院特分析2年间采用胃苓汤加减结合辨证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对其分析后报告如下。
选取180例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90例患儿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年龄(1.2±0.3)岁;试验组90名患儿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3±0.4)岁。
纳入标准:年龄为6个月至3岁的患儿;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者;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病情分类为轻、中型患儿。排除标准:年龄小于6个月或者大于3岁的患儿;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者;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原发性免疫缺陷、神经疾病及造血系统等疾病的患儿。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温、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根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其每日服用3次蒙脱石散(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089),每次给予6个月~1岁患儿口服1 g,1~2岁患儿每次服用1.5 g,2~3岁患儿每次服用2 g,连续服用3 d。
试验组则采用胃苓汤加减结合辨证推拿治疗。胃苓汤组成:白术、茯苓、猪苓各10 g,泽泻、陈皮、甘草各6 g,厚朴3 g。对于湿热泄的患儿则可在此药方中分别加入葛根、藿香和黄芩各10 g;对于伤食型患儿可加入半夏6 g、连翘、车前子、神曲各10 g;对于风寒泻的患儿可加入藿香、大腹皮、紫苏各10 g,半夏、防风各6 g;对于脾肾较虚弱的患儿可加入党参10 g、炒内金各15 g或炒扁豆10 g、木香6 g,以上每剂中药采用电子煎药、真空包装,6个月~1岁的患儿每次30 ml,每日3次,连服3 d;1岁以上患儿每次50 ml,,每日3次,连服3 d。
1)对伤食型患儿、湿热泄患儿及风寒泻患儿进行实证泄泻推拿:①清板门:1岁以下(含1岁)100次;1岁以上约200次;②清大肠:1岁以下(含1岁)200次,1岁以上300次;③清补脾土:按先清后补的顺序1岁以下(含1岁)先清后补各100次;1岁以上先清后补各150次;④退六腑:1岁以下(含1岁)200次,1岁以上300次;⑤拿肚角:用拇指、食指及中指用力提起、揉捏肚角,进行3~5次;⑥推上七节骨:1岁以下(含1岁)30次,2岁以上50次;⑦按揉足三里100次;27对脾肾虚弱患儿进行虚证泄泻推拿:①补脾土、补大肠:1岁以下(含1岁)200次,1岁以上300次;②推上三关:1岁以下(含1岁)100次,1岁以上200次;③摩腹:1岁以下(含1岁)100次,1岁以上150次;④推上七节骨:1岁以下(含1岁)30次,2岁以上50次;⑤捏脊:重复捏脊5次,第2次以后进行提拿大肠俞、脾俞,提拿后对患儿背部进行按揉30 s。
显效:经治疗72 h,每天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每天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 治疗72 h后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及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表1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儿经治疗后疗效情况(%)
表2显示,实验组体温正常,大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儿经治疗后体温及大便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
小儿腹泻是比较多发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是因婴幼儿饮食不当、糖类消化不良或气候变化使腹部受凉而加快肠蠕动,使患儿出现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威胁婴幼儿的健康[6]。采用西药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但其效果较差和持续时间短且易反复。从中医角度看,其病机为脾虚湿盛,病因为脾胃虚弱、伤于饮食及感受外邪,因此对于此症的治疗应祛湿和胃。笔者选用古代中医儿科著作《保婴撮要》一书中的胃苓汤随症加减治疗小儿腹泻。胃苓汤中的陈皮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茯苓有健脾顺气、解湿热和止泻的作用;白术健脾化湿;厚朴可燥湿除满、行气消积;泽泻、猪苓淡渗利湿;党参则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作用;炒扁豆具有健脾、和中、益气的作用;车前子有止泻利水、利尿的辅助作用;甘草有解毒、调和各类药,起到协同其他药作用;藿香则均具有化湿和胃的功效[7,8]。根据患儿的病症采用胃苓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可以祛湿热、健脾和胃。小儿推拿近年来多被用于临床治疗,是儿科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根据患儿的病症为其进行推拿,简单易行,无需进行打针和吃药,且无毒副作用产生,易被患儿及患儿家长所接受。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行辨证推拿,进行清板门、清大肠、补大肠、清补脾土、退六腑、拿肚角、摩腹、推上七节骨、按揉足三里、捏脊等推拿手法,可以有效调节患儿的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增强患儿体质等。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行推拿可以使疗效进一步发挥[9,10]。本研究显示,将胃苓汤加减与辨证推拿相结合用于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西药蒙脱石散治疗的总有效率(64.4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联合治疗的患儿体温正常、大便性状、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优于西药蒙脱石散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胃苓汤加减与辨证推拿相结合用于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效果明显,可改善患儿的大便性状,让患儿尽早康复,此治疗法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组.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2] 林泽军.小儿腹泻病616例流行病学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161.
[3] 刘勇,陈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81.
[4] 国杰,张楠,陈雁罐.止泻散敷脐辅勖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27(2):63-64.
[5] Black RE,Cousens S,Johnson HI,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ild mortality in 2008:A systematic analysis[J].Lancet,2010,375(9730):1969-1987.
[6] Koo HL,DuPont HL.Rifaximin:A vnique gastrointestinal—selective an tibiotic for enteric diseases[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0,26(1):17-25.
[7] 何念海,赵文利.中国儿童感染性腹泻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2):1694-1696.
[8] Kim JM.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enteric mierobiota[J].Kofretln J Gastroenterol,2010,55(1):4-18.
[9] 叶礼燕,陈风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538-1540.
[10] Grimwood K,Lamberl SB,Milne IU.Rotavirns infeetiom and vaccines:Burden of illness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vaccination[J].Paediatr Drugs,2010,12(4):2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