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记者 刘真真 罗乐
台湾商业设计大师严贞:创意设计是挖掘“芝麻喂养的猪”
《支点》记者 刘真真 罗乐
文化创意的价值,在于挖掘产品内涵与提升其市场价值。而这种价值被市场认知的过程,正是全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被市场所接受的过程。
一个多月前,第十七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在石狮服装城举行,此次博览会着力于两岸纺服业的深度对接。在台湾馆,除了展出功能性纺织面料、技术设备升级之外,设计创作也是一大新亮点。
这是近年来“台湾制造”和“台湾创造”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的一个缩影。目前,全世界只有4座城市承办过“世界设计之都”活动,台北市是继韩国首尔之后,第二个入选的亚洲城市,将于明年承办“世界设计之都”活动。
“世界设计之都”桂冠的摘取,与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台湾地区最负盛名的“学院派商业设计大师”、台湾师范大学设计学系教授严贞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单纯的艺术创造,它依附于商业和生活而生,其价值在于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而“精致”则是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乃至全产业发展的秘诀。
《支点》:通过产品设计和包装来提升产品价值,应该如何理解?
严贞:产品设计和包装能够提升产品市场价值的命题,已经被市场验证。就拿我们“剑湖山”所做的文化创意项目来说,同样是一桶米,通过种植环境设计与包装创新后,价值翻了几十倍。任何我们惯以为常的产品都具有文化植入的潜力。
《支点》:具体到设计层面,是怎么操作的?
严贞:我们做设计,必须要对产品有足够的了解,找出产品内涵中为大众所喜欢的亮点,并把它呈现出来。
举个例子,有一个做猪肉干的厂商,它原有的包装非常单纯,更直接一点,就是非常具有乡土气息——仅仅只是一个塑料袋的包装,在包装袋上画了一只猪——这样的包装,不仅看起来太普通,而且和消费者关系不大,没有办法达到提升产品市场价值的目的。
此时,为这个产品做包装,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了解这种产品。通过和客户的沟通,我们发现,做这种猪肉条所饲养的猪,在喂养的过程中有加入芝麻这种富有营养成分的谷物——芝麻喂养就是这个品牌的故事,就是它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地方。
利用这一点,我们重新做了包装,并且为它设计了一个手袋礼盒——这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呈现出这种活泼的氛围,就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我想买”的想法。
《支点》:艺术和商业的平衡的确很难把握,在台湾地区这种情况如何?
严贞:台湾地区早期也经历了“设计是后端,没那么重要”的阶段。但是,当企业自身的发展理念不断进步,发现需要做产品包装之后,他们相对就会更加尊重专业的设计师。同时,设计师也要有一定的专业度来说服企业信任你。
无论市场处于一种怎样的膨胀状态,我们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才能够实现良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能正面临一些“泡沫”,不过,只要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任何事情发生了才能发现问题,睿智的人能够解决问题,企业也是这样。要找到发展的道路,需要花一点时间停下来看一下,这是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事。
《支点》:现在,很多项目在花费了相当数目的资金之后,却没有收到有价值的成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台湾地区,有没有这种情况?
严贞:之所以会造成这种资金浪费的情况,是因为在立项初期,对于项目没有进行仔细的评估,包括成果评估的严谨度、分项的准确度等。这都直接造成了有投资、无结果的情况。
在台湾地区,我们一般会采取分段评估的方式。除开初期的评估,到中期还会有对项目运行的初步评估,不会等到两三年之后,项目尘埃落定了,才去找其中的不足。而对于项目资金,我们也会采取定额支配的管理模式,如果项目出现问题,那么就会终止拨款,这样可以提高项目运行的活力。
《支点》:除了评估体系,还有哪些方式能够对项目进行比较好的管控?
严贞:整体规划、评估体系,对保障项目顺利完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总体而言,没有整体规划就没有成功,也就是说,政府需要有一个事先规划的制度。在经费拨放时,需要根据事前的评估进行合理的拨放——比方说项目的重点在何处。在这一点上,政府需要做一些功课——发展特色是什么、城市定位是什么等。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规划,而不是拨一笔钱让大家自由发挥。
另外就是评估体系了,评估过程就是挖掘项目特色的过程,这对于后期的资金分配很重要,可以避免“撒胡椒粉式”的拨款。通过这些评估,项目中不同分项的区域规模和未来可能回收的金额也会有差异,这个更有利于项目的发展。
《支点》:对于武汉而言,工业发展也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您对武汉申请“工业设计之都”有什么好的建议?
严贞: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讲,设计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工业设计比视觉设计更加复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必须在一开始就走精致化、精品化路线,把细节的价值放到最大。
对内地不少城市而言,有一个不太好的影响因素,就是制造业在过去很多年都没有取得良好的口碑,这种认知需要花很多年才能够改变,无疑给自主设计的发展带来了限制,不过,我们仍然要坚持做自己的东西。细节来自要求,做设计最应该在乎细节。
《支点》:“Made in Taiwan”是怎么从代工厂走向创造者设计者的?
严贞:早期,台湾地区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道路,通过产品外销来获取利润,2000年前后,由于本土人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衰减,台湾企业陷入低盈利的困境。2004年,台湾提出发展文创产业,就是强调智力突破,用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突破产业升级的困境。
广东有一个厂商提到过,为什么南方的鞋业做得好,是因为南方工人手巧,这就是最简单的精细化操作的诠释。当时台湾地区的转型道路就是,通过创意,把东西做得更细致,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产品被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