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享静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一个以“木”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
庄享静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中医理论是来自身体经验的理论,采用“近取譬”的隐喻语言解释概念,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本文借由探讨中医里存在的一个以“木”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来了解古人如何经由对木的认识,运用木的自然特性、对人类的贡献、出现偏态或死亡为隐喻,阐释所类比的木形人及藏象配属肝胆的生理特性、脏腑功能、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等中医概念,以双收鱼与渔之利。
木;中医学;概念隐喻;认知
中医学理不是凭空想象,是古人透过肉眼观测和身体体验的方式对自然界入微观察[1],然后采用“近取譬”之法——以身体经验或周边事物的隐喻形式解释其理论、建构其认知体系而来[2]。隐喻是说明生疏概念的最有效方法之一[3],把一场域的熟悉概念带向另一不同概念但有类比关系的新场域去,即利用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理解另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1],如惠子所言:“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于《孟子·尽心上第16节》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说明木已存在于古人的生活中,是身边常见之物;而木之意,《说文解字》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意谓木的最初本意是从地上长出的树木,具向阳性,像草一样,根朝土里生长,且凡是具有木之属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又《尚书·洪范》“木曰曲直”,揭示木具有向上生长、向外拓展、枝繁叶茂等特征,由此引申出其具生发、舒展、生机勃勃、能屈能伸等隐喻特性。以上阐释在体现出古人对木的深刻观察与理解,于语言的隐喻表达中也可见一斑,如枯木逢春、风木之思、刚毅木讷等;在中医理论里也可发现有此应用,以木为始源域来诠释人体的概念,映射的目标域是体质分类中的木形之人、及脏腑配属的肝胆系统。
《灵枢·卫气失常》以“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指出人的体形、体质各异,因而可进行不同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体类型与宇宙事物一样分类于五行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而现实生活中最方便的五行分类方法是以五色区分,《阴阳二十五人》然后再以五声细分,共为25种形态特征:“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灵枢》推究造成不同体态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内气血的多少,提示一旦掌握了25种形态的概念,就能由人的外在体象来测候其脏腑状态,故曰:“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于木形之人的主体特征描述为:“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这是经由对木的认识类比而来的描画。《类经·阴阳二十五人》为了方便后人学习,还原了木为始源域的内容以阐明其中的类比推理;本文为了清楚对比出2个概念场间的类比关系,将张景岳的文字陈述:“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比,属也,下同。角为木音,苍为木色,木形之人,言禀木气之全者也,音比上角,而象类东方之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象木之巅也。)长面,(木形长也。)大肩背,(木身大也。)直身,(木体直也。)小手足。(木枝细也,此上以体象而言。)好有才,(随斫成材,木之用也。)劳心,(发生无穷,木之化也。)少力,(木性柔也。)多忧劳于事,(木不能静也。)能春夏不能秋冬。(木得阳而生长,得阴而凋落,此以性而言也。能,耐同,下彼此。)”转化为表格的形式呈现(表1)。
表1 《类经》木形之人主要特征的2个概念场描述
基于《类经·阴阳二十五人》云:“足厥阴为木之脏,足少阳为木之腑”以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认为足少阳之上如果气血旺盛则通髯美长,之下倘若血气饱满则胫毛美长及外踝肥之论点,木形之人可以依少阳胆经之左右、上下再进行分类,形成另4种偏形,分别归属于木音之大角、左角、钛角、判角等4个调式:“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黄帝内经集注》运用了5种不同的木之形态来阐释这5种木形之人的体态:“足厥阴风木主气,佗佗,美也,如木之美材也……足少阳之上,血气盛泽通髯美长也。遗遗,谦下之态,如树叶之下垂也;推推,上进之态,如树叶之上达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也。随随,从顺之态,如木体之委曲也;栝栝,正直之态,如木体之挺直也。”为清楚说明张志聪等人所运用的类比映射,以表2呈现。
表2 《黄帝内经集注》5种木形之人主要特征的概念类比
由此可知,不论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或是《类经》《黄帝内经集注》都是透由对自然木观察的认识,将其类比描摹木形之人的体形特征;尤其由后二者的细致类比运用,可看到古人的取象比类并没有粗糙化中医学理,而是能直白地展现其所体会的理论知识。
2.1 从木的自然特性映射至肝胆的生理特性 《素问·示从容论》提及学习医术、诵读医书者,若能博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就可贯通医学的道理:“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古人运用五行学说类比人体的脏腑便是一例,这样理论的产出是古人在知识与经验交织而成的认知系统下运作的结果;类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可以协助学习者从相似的真实世界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抽象观念的可见性[4],因此“知道古人是如何知道的”[1],可优化中医的学习——触类旁通。鉴于此,在理解目标域的知识(中医理论)前,须先对始源域的内容(木)进行探讨。木主要由根、干、枝、叶所构成,成长的环境要素如同《冯氏锦囊秘录·五行论》所述:“载培树木者,雨以润之,风以散之,日以暄之,使得遂其发生长养之天耳”,提示木之生发、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诸多适宜的要素配合,譬如适量的土地养分供给与水分灌溉,那木的传导细胞吸收这些物质后可制成树液,形成养料;另外还要合宜的气候,例如恰当的阳光协助光合作用以促呼吸的进行和养分制造,或适度的风力蒸散水气以帮助植株内的水分运输等。
以木的自然特性内容(始源域)为背景,有助于理解中医理论中肝胆生理特性(目标域)的描述。《难经·33难》述及肝体色苍:“肝青象木”,故肝与木配属;而《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及《素问·五运行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藏为肝……其用为动”进一步指出肝的生理特性如活木般动态,而《难经·41难》则具象描绘肝之生理宛如春天的盎然生机:“肝者,东方木也,木者,春也,万物始生”;再者《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认为以疏泄来形容肝具生发的生理特性更为贴切:“司疏泄者肝也”;《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除了论及肝体主升主动的特性外,更强调肝体也是需要肾水及血液的涵养:“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对于胆系统,《医学见能·六腑》:“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点出胆也属木,也具木之舒展的特性。此外,基于同气相求,《素问·玉机真藏论》提及春脉主应肝脏,由于此时万物始生,脉气来时应轻柔而滑,端直而长,若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然而春天也容易病位在肝、胆,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此时肝若苦急可考虑使用甘药疗治,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最后,可以《内经诠释》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逆之则伤肝”四句的注释:“滋肾水以木荣,培土宣通肝郁,滋气血疏利伏邪,肝为乙木,于令主春,不应时养肝,则令气逆而伤肝;胆为甲木,胆藏肝内,相为表里,不言胆,而胆在其中”作为维持肝胆正常生理特性的要点概括。
2.2 从木对人类的贡献映射至肝胆的生理功能 木对自然界的贡献颇多,除了生产可食的果实或种子、制造家具、工具或设备、及树液转化为产品如枫糖浆……等经济价值外,还有增加景观,防风,遮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树叶分泌杀菌素和吸收有害气体及粉尘而净化空气,叶片水分的蒸腾而调节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以防止干旱,绿叶减弱噪音等功能;此外,木之“海绵效应”的根系可涵养水土、坚固土石,及树冠层能缓解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
早在远古,古人已理解植被对生态的要紧,如《管子·度地》云:“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然而林木的生长过程中也需适当的砍伐、修剪,这样反而能成长得更好,如获得充足光线、指引幼树成长、改善造型结构、提升外观、增加果实产量、去除有病或死去的树枝……等,道理如《内经博义·五脏五主论》言:“盖五行之妙,每以相制为生”,但是古人同时也意识到林木保护的重要,不可过度使用,所以《孟子·梁惠王上第3节》才谓:“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反观《冯氏锦囊秘录·改正内景图》对肝如此定位:“肝者,干也,其性多动而少静,好干犯他脏者也”,提示肝的生理运作密切影响他脏的司职,由此可说肝胆系统对身体功能的助益宛若木对人类的诸多贡献;于《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曰:“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和《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可得到支持。《医旨绪余·难经肺金肝木浮沉说》论及了肝的生理功能主要与血有关:“肝……以体而言,木也;以用而言,血也”,《血证论·脏腑病机》也抱持相同观点:“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素问·五藏生成》则举例说明肝血的疏泄涵养、维护了人体的功能:“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而《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藏》另指出肝因藏血而藏魂:“肝主血,而内含阳气,是之谓魂……昼则魂游于目而为视,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灵枢·本神》对魂作了这样的定义:“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综上得知肝血充足且肝气调畅则魂安,魂安则神明;若再依《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推之,神明便脏腑运作正常、机体康健,体现了人体的健康与肝胆司职正常环环相扣。
然而对于肝血的畅达,《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主》必自林木需要适度使用、砍伐中得到了启发:“肝主血,主清阳之气,必得肺金制之,木不郁而为火,则清气得升,血脉和畅;如金不能平木,则肝火上升。”论述了肝之气血的疏泄也需肺气敛肃才不会太过,得以正常运行。同时,如同自然界的运作,人体之木与水、土也相互涵养,见于《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云:“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主,木赖以荣……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伐木之干,水赖以安”及《内经博义·五脏五主论》道:“然土泽而滞,每有水火二窒,水湿则土泥而不生,火燥则土坚而不荣,唯有厥阴之气,以疏通之,而达其升德,则水不为濡,火不为燥,而后能奔走诸经,以行津液,是脾不可一日不主肝也”;然而《素问·五常证大论》反述及了脾胃中土所司育长之职有赖肝气的疏通:“发生之纪,是谓启陳,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此外,《素问·经脉别论》也论述了肝还有疏泄水谷之功,濡养筋膜,使其耐受疲劳:“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就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肝者,罢极之本”。
总之,肝的生理功能如同《灵枢·师传》所云:“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而《医旨绪余·上卷·问十二经脏腑命名之义》进一步对肝的生理运作指称为“主干事”:“肝者,干也,属木,象木枝干也。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所以干事也。”认为肝气若冲和条达如同树木生长粗壮、开展枝叶,人体的血液与精微物质得以正常输送、滋养机体,随之情志、脏腑及诸筋通畅,犹如《丹溪心法·六郁》之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也就是说肝捍卫、维护了机体的健康,堪誉为人体之将军之官。再者,在《尚书·洪范》提出:“曲直作酸”后,医家们于五行的对应系统内容进行了扩充,例如类比于木的相应概念还有《素问·六节藏象论》:“其华在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素问·宣明五气》:“肝为语……并于肝则忧……肝恶风……肝为泪”,《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病发惊骇……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等,这些内容等于拓增了中医对肝木的认识,也增辟了诊断、施治肝胆疾患的思维。
2.3 从木的偏态或死亡映射至肝胆之病理现象 树木虽可消减风力,但也不堪强风的长期吹袭,在如此环境的树木不是折枝掉叶、树体歪斜、就是连根倒塌;《中西医汇通医经·五脏所恶》也提及了肝类似的情况:“肝木主风而即恶风,盖血得和气则流畅,血得邪风则消灼凝结”。在物质不充的古代,古人假如看见木被折断或死亡时必会物尽其用:若制成耒耜,则可以行木克土之制衡,深翻泥土、改善地力;但若被用成房屋建材,植物则无法在该建地上生长,这是木对土的负面克制,就如《辨证论·五郁门》所论:“人身后天以脾胃为主,木克脾土,则脾不能化矣;木克胃土,则胃不能受矣。脾胃空虚,则津液枯槁,何能分布于五脏七腑哉”,无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谆谆告诫:“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任何生命的生长环境都讲求适度,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如气候无风、大风、太寒、太晒,土地太湿、太干、贫瘠、施肥过多,或过度砍伐……等都不是良境,影响成长,如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肝体也是如此,在不当的生理环境下也会阻碍其条达,即《医旨绪余·论五郁》曰:“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由于肝主气血之疏泄,一旦郁遏,就如《丹溪心法·六郁》言:“(气血)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对于肝郁的症状体征,《医旨绪余·论五郁》有所描述:“故凡胁痛耳鸣,眩运暴仆,目不认人,皆木郁症也”,《血证论·脏腑病机》进行了补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目赤头痛……口燥泄痢,饥不能食,回食逆满……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梦遗不寐,肝又主筋,瘈疭囊缩……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之尽也……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对于木郁的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了治疗大则:“木郁达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而《医旨绪余·上卷·气郁胁痛论》则对“达”有具体的说明:“达,是通达之达,非独止于吐也。木郁于下,以柴胡、川芎之类升而发之,以顺其挺然之性,正所谓因曲而为之直,又谓从其性而升之,皆达之之义也”。此外,《辨证论·五郁门》为脏腑治疗注入了活水:“其木郁则五郁皆郁,舒肝胆之郁,而五郁尽舒”。提示施治其他脏腑疾患时,有时可考虑由疏肝来改善。
中医理论依赖于人的自身经验而建立,其真实与否可验之于人自身[1],同时为了更清楚刻画心中所理解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思维等医学知识,其所用的语言以生活体验作隐喻为桥,只为引领学习者由一端结构相对清晰的认知场域跨越到另一端结构相对模糊的之中医概念场域而建立对新场域知识的认识。本文探讨中医里存在的一个以“木”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系统,目的是为了认识古人是如何认识这些目标域的概念[1],以便在中医学习过程中既得鱼,也得渔,掌握有效的学习,进而能达到《素问·示从容论》所言之境:“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1]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7.
[2]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3]黄华新,徐慈华,译.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中的类比[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吴琼.类比法促进有效学习探析-以《物理化学》教学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175):95-97.
(2014-09-25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A M etaphor Cogni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Concepts Taking W ood as a Sou rce Domain
Zhuang Xiangjing,Jia Chunhua
(Preclinical Medicine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M)theory is an experience-dependent theory.It interprets concepts bymaking analogy in metaphorical terms,that is,it explains new concepts with the knowledge people have already knew.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he ancients created themetaphors of wood by its natural attributes,drew analogies to introduce wood-shaped persons and the TCM concepts of physiology,functions,path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ametaphor cognition system taking wood as a source domain.
Wood;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conceptualmetaphor;cognition
R22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770):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负责人:贾春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73464):“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与动态认知逻辑刻画,负责人:贾春华
贾春华(1961—),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认知科学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中医元理论研究,E-mail:Jiachunhua1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