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华
(嘉应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经常在一些课外课内的场合听到学生问:“我到底会什么” 、“我毕了业之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之类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毕业找工作、考研或者出国留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本科四年,我的专业是什么,如果单纯是某一门外语,似乎不能把其当做专业”等。这并不只是日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外语教育界面临的问题。
“教养教育”一词来源于日语,也被称为“全人格教育”,该词与汉语的“教养”并不完全相同,它的意思指:“受过系统教育、训练的素质表现,是一种理性、知性的表现” ,某种意义上讲,更加接近于汉语的“素质教育”。
根据王前(2005)[1],我国高校的“教养教育”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1940-1952年,重视“教养教育”及“专业教育”;1952-1978年,教育的重心转为“专业教育”;1995年至今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具体来说,努力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重视“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时的、全面的发展。
作为高校教育一个分支的外语教育,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成为日语教育工作者头疼的一个问题。拿日语专业举例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培养专业的人才起,教育意识和目标一直在发生变化,发展轨迹能从赵华敏、林洪(2011)[2]提供的“关于教育理念的关键词”一表(表1)中清晰地看到:
表1 关于教育理念的关键词
表中所罗列21世纪以后,3 实际运用能力;4社会文化知识;5 文化理解能力; 7综合运用能力;8 跨文化交流 ;9熟练用日语处理事务;10 综合文化教养等都属于“教养教育”的一部分。
然而,事实上,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日语专业不断增多。在落实具体的专业培养设置中,并没有或没有完全按照上述的教育理念去设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及目标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完全背离该教学理念的做法。同时,随着教育的急速发展,价值观的多样化,素质教育在教育中逐步被遗忘。对效率优先,道德的轻视有蔓延的趋势。也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只懂专业知识,但对生活常识及社会伦理表现的欠缺,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我们到了不得不考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做法。以日语专业为例,陈俊森(2012)[3]关于教学大纲曾做如下评价:“这一实用主义倾向很强的教学大纲,工具性指导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失”,同时针对具体情况,他还谈到:“日语教育不等同于日语专业,它只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或讨论中,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容易导致一种倾向,似乎日语专业只培养懂日语、会日语的人才,而忽略了它隶属人文学科,它的人文性、教养性应占据更重要得位置”。概括来说,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日语知识以外,同时学习与大学生身份相符合的教养和知识也是同等重要的。
日本大学教育中的“教养教育”大概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日本的明治时代,现代意义上的 “教养”一词才得以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日本的统治阶层支配着教育,文字的读写以及从中获得知识均属于统治阶层的独占物,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教养”这个概念并不存在。
其次,伴随着由农耕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普通大众才开始有权利接受读写以及算术等教育,然而,一开始全日本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不足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其他大多数人毕生都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当时的大学主要学习外语和哲学,那样的知识体系当时被模糊地称为“教养”。
再次,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日本迎来了经济增长期,社会的变革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大学入学率急剧增长,日本社会进入了“大学大众化”,原来的“教养教育”变得大众化,例如在6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实行所谓的普通教育,许多日本国立大学正式设立了专事普通教育的教养部。
第四,随后的30、40年间,伴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始注重“专业化”,同时对“教养教育”的批判也开始尖锐,出现了诸如“一般教养科目纯属浪费时间,最好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接受专业教育”,“与其学习无用的外语,还不如多学一点专业的知识”等之类的说法。日本原本的教育基础发生了动摇,教育理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其中90年代的日本,被称为“遗失的10年”,由于“教养教育”的缺失,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其中最为轰动的当属1995年奥姆真理教的沙林毒气事件。作为一个邪教组织,居然在短短几年间获取大量信徒的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还接受过大学教育。这一事件在整个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使政府和民众开始反思“教养教育”的重要性,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4]。
第五,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大学开始注重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能够向社会输出毕业生的大学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于是日本政府在以美国为主等西方国家教育的影响下,于2008年提出“学士力*所谓学士力,指的是作为一个学士应具备的知识、教养及能力的统称。”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教育理念将之前容易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灌输的“学部教育*日语的学部通常指的是学院、院系。”改名为“学士课程教育*日本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所谓的“二.二分段模式”,具体上来说,就是指大学中的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截然公开,分别在大学本科的前两年和后两年进行的一种大学课程模式。”,不再沿袭之前将“专业教育”与“教养教育”区别开来的做法 。而是在整个大学四年,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理解”、“通用的技能”,“态度,指向性”以及“创造性的学习经验及创造性的思维”四种能力。即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使其掌握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培养21世纪的新市民[5]。
从查阅“教养教育”一词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词源来看,以往一般外语的学习被称为教养教育,与专业有关的外语学习则被称为专业教育,那么对于以外语学习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获得知识结构的平衡似乎显得尤其地困难。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我的专业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模糊。毕竟,单纯的语言技能是很难称之为专业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视外语专业的“教养教育”尤其重要。传统上单纯的语言“听、说、读、写”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需要从根本上打破这一狭隘的人才培养方针及目标,从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入手,设置新型外语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在教育实践及人才培养方面,都需要有个全新的认识及改变。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复合型人才这个概念在教育界提出来已有相当的一段时间,然而在实际高校日语专业的教育和教学中,应试仍既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目标及任务,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诸如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国际日语能力测试,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等,许多学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操作方面依然将这些应试的合格率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而忽略了外语专业学生其他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单纯将一门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视为全部专业技能,这一点应当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对语言类学生加以灌输。在进入学校第一年就应当要求学生有个大概的专业方向,制定专业规划,外语类学生更加应该颠覆原来的思维,把外语学习当作“教养教育”,另外设定自己的“专业教育”方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外语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往往都将外语学习当作“专业教育”,将其他技能的培养通通视为“教养教育”,且往往忽视“教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教养教育”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接受“专业教育”及“教养教育“同等重要性,将两者不加区别地纳入培养目标和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重视语言技能以外的技能培养,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有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要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还需要有配套的课程课时设置等条件的支持。以日语专业为例,前两年属于日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大三阶段进入高级日语阶段,同时开始接触一些关于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等到大四阶段,则以选修课为主。这一看似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无论是外语专业的学习还是其他相关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甚至出现两者都不能兼顾的结果。这是因为外语专业它与其他专业存在不同,尤其是日语专业之类的小语种专业,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并未接触过该学科。但是在大多数高校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并未将外语类专业作为特殊专业另外设置。因此如果按照跟其他学科同样的学时或者学分去要求外语学科,明显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分,适当压缩或延长课时,达到最合理的学分、学时配置。
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要,课程的设置是整个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得以完成的关键。也是其专业水平的体现,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筛选或增加;同时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设置一些特定的课程,在巩固“专业教育”的同时,拓展“教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师资队伍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起完全主导的作用,但是教师个人的素养和能力水平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提倡“专业教育”及“教养教育“并重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更加不能忽视。要想改变过去那种死板、僵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变单一的应试教育为全部的素质教育。
此外,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完全将”专业教育“与”教养教育“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教养“知识。教师在平时的语言技能教育中穿插相关知识的灌输或引导,比单纯就某一专业知识进行灌输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教师的思维方式等内容,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提高外语类教师素养,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多能型教师,另外一种方式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养,通过培训、研修或者进一步深造的方式均可以达到提高教师素养的目的,当然,最主要的是灌输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安排,教学进度,应试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到自由、自主的课堂教学。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相互冲突的局面。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仅局限与课堂教学,课外是个重要渠道,“教养教育”包括着众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从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来看,很少大学能够提供完备的课程设置。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实际才是“教养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时,应该明确将自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在课程、课时及学分上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设置,以形成配套的鞭策机制。
本文以大学外语教育中的日语专业为例,借鉴日本近现代教育中的经验,在考察现有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提出“教养教育”在大学教育尤其是日语专业中的重要性,同时吸取其他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视日语专业学生“教养教育”的重要性及改善方法,同时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改善我国外语教育尤其是日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1]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 赵华敏,林洪.教育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3] 陈俊森.试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12(2).
[4] 胡建华.面向21世纪的日本大学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5] 赵华敏,大野纯子.教養教育に資する日本語教材作成に向けてーー「基礎日語教程」第四冊を例に[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