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岷峰,虞鹏飞
(1.江苏银行总行,江苏南京 210005;2.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发展策略
陆岷峰1,虞鹏飞2
(1.江苏银行总行,江苏南京 210005;2.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特点的新概括,是指经济、金融危机过后经历较为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金融发展模式、经营风险特点、结构调整要求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新常态;金融业生态;战略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恐慌,不少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中国经济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容易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由于前期刺激政策的缓慢消化,快速增长所积累的风险逐渐凸显和释放,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段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2年和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仅为7.7%,2014年上半年更是降为7.4%,这与21世纪前10年年均10%的高速增长相形见绌。这种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被定义为“新常态”,即是指我国经济运行开始偏离前三十多年的“旧常态”,正在向一个新的轨道上运行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均衡。
金融业作为社会资金融通的主要运行者,在“新常态”背景下,其服务对象和本身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金融生态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由于“新常态”经济的提法较为新颖,国内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成果极少,其中多数专家学者都试图从理论的层面来分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而关于“新常态”对金融业态发展的影响以及对金融发展策略的探究领域涉及较少。张慧莲和汪红驹(2014)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与美国经济新常态的比较分析,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结构调整、要素供给等方面的新变化。刘元春(2014)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实质上是一个从传统的稳态增长向新的稳态增长迈进的过渡期。万建民(2014)指出,“适应新常态”就是不要人为剌激,而要顺应经济规律,适应市场调整,保持一颗平常心。本文主要从“新常态”出发,对中国金融业态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金融的核心——银行业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从银行发展模式、风险管理理念、业务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经济“新常态”必然导致金融“新常态”,同样会产生银行业的“新常态”这一关键结论。据此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各项有益的措施建议以适应经济的变化及金融生态的“新常态”,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一)“新常态”的概念
作为近年才兴起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它是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和预测。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是指经济、金融危机过后经历的较为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而对中国经济而言,“新常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字面意思来看,“新”意味着异于旧态,“常态”意味着稳定均衡。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高效而稳定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就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种状态相互叠加的时期。这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说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期,如何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至关重要。
(二)“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经济增速新常态。
“新常态”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从过去年均10%左右的GDP高速增长转变为如今7%~8%区间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换挡回落,是由于我国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下降双重因素导致的潜在增长率降低,GDP增速由潜在增长率决定,并围绕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这种经济增速是适度的,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并不一定具有稳定性。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率会直接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很难维持在5%以上的较高水平。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连续11个季度在7.5%的区间波动,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在这种不稳定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如何平稳地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的平台并保持持续发展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2.体制改革新常态。
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65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在“旧常态”经济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都能够通过增量调整手段来实现。无论是金融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还是国企改革,都可以在经济高速增长所提供的宽松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而如今在“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的转折性时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则面临新的挑战,改革的推进受到极大的阻力。随着经济增速换挡的影响,传统的“增量调整”改革模式已不再适用。在经济偏紧的情况下,改革难以突破各种既得利益格局形成的重重障碍,也难完全把握其运行规律,改革所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以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履艰难,是中国经济的另一“新常态”。
3.经济结构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潜在的渐进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和不断优化将成为中国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1)产业结构上,产业主体逐步由第二产业让位于第三产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根据201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较去年同比增长高达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升至46.6%。而相较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服务业占比来说,中国服务业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未来一段时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这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对于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性将逐渐降低,一个新的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2)需求结构上,中国经济增长近年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需求主体逐步由投资需求让位于消费需求。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这是自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2013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而到2014年上半年该指标已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中投资下降、消费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一:2009年-2014上半年消费和投资对GDP贡献率
(3)动力结构上,要素与投资驱动的结构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于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强力投入,与此同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人口也在悄然变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2013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244万。这说明,过去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仅靠资本的投入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因此前期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中人力、资源粗放式投入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持续进步,必须将发展的动力由要素、投资向科技创新转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4)就业与收入结构上,就业更充分,收入更均衡。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我国的就业形势却更加充分,这与“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的传统理论相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切换到了7.5%左右的中高速,城镇新增就业却始终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2012年新增1266万人,2013年新增人数达1310万。这是由于,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础上,GDP增加吸收就业的能力更强。同时,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下,服务业快速发展能拉动更多的就业量。另外,改革逐步释放的红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的增加。而在居民收入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差距逐渐缩小。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10.7%,都超过了当年7.7%的GDP增速。20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201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53倍,相较于2009年的3.33倍的差距有明显的减少,城乡差距逐渐趋于合理化,收入更加均衡。
4.经济政策新常态。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告别旧常态下的调控与刺激,逐渐转向稳定增长、优化结构、预调微调、防范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注重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即便面对如今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也只需要采取“微刺激”的手段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新常态”经济就是与传统的低效率、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相对的一种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双重作用下的必然趋势。而随着GDP增速的持续放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以及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整,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第一次系统地将生态学概念与金融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用生态学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金融发展的社会学问题。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等,它是金融业合理运行的基础。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与财富。
(二)经济“新常态”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经济是金融赖以发展的基础,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经济发展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将逐步向“新常态”时代迈进,金融生态环境也必将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远比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影响更为复杂。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经济是基础,市场是金融交易最重要的媒介,而政策制度是保障金融业正常运作的规则。因此,可以从经济基础、金融市场和政策制度三个方面来考察“新常态”经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的放缓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改变了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金融政策制度也产生了重塑的作用。
1.经济增速的放缓加剧了金融风险。
受潜在增长率下滑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然导致中国金融业各类价格的换挡。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信贷增速的放缓,这些都是经济增速回落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增加的必然结果。据中国银监会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6944亿元,连续11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较今年年初增长了0.08个百分点,激增102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规模。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压缩甚至亏损增加导致银行难以收回贷款,信贷增速也趋于下滑,给银行的业绩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金融业态的重构。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带来金融业态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潜在客户群。居民收入及消费需求的显著增加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消费信贷发展的空间。消费信贷业务,尤其是适应个人消费者的零售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各大商业银行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上看,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更加关注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银行转型升级的步伐。
3.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有助于释放经济活力,提高资本效率。因此,在微观领域内,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加市场化。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逐渐从房地产行业、大型国有企业等产能相对过剩的行业流向经营效益高、发展潜力好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促使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4.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重塑金融政策。
“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摆脱先前的经济“强刺激”,逐步转变为预调微调为主的新型宏观调控模式。因此,金融政策也要服从于新政策要求,根据当前经济波动重新定位。逐步转变“旧常态”下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导向型金融模式,将新结构主义融入到金融政策中,加快了金融市场预期重构的步伐。
经济“新常态”在微观领域的表现就是金融“新常态”。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金融“新常态”正缓缓掀开她神秘的面纱。以中国银行业为例,从金融发展模式、经营风险特点、结构调整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一)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旧常态”下的金融发展观念实质上是一种顺周期发展观念,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实体经济规模和广义货币扩张的速度加快,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各类业务自然增长,行业规模呈扩张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更多的表现是粗放式的扩张,不但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而且由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的影响制约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收紧、杠杆缩减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银行存款成本上升并大量收缩同业业务,银行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问题。“规模冲动”和“速度情节”等发展观念也不再适应当前中国金融的发展要求,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亟待改变。
(二)风险管理理念发生变化
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在发展业务与控制风险之间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来使得二者达到平衡,风险过大、盈利较少的业务大多被风险低、盈利高的业务所取代。银行大多是厌恶风险的,往往采用的是被动式、单线条的风险管理方式。而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银行业面临更大风险管理压力。经济下滑,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商业银行所偏爱的风险低、盈利高的行业少之又少。一旦国有企业、政府金融风险增大,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零容忍”理念将严重阻碍其业务发展。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树立新的风险文化,从风险厌恶理念转变为主动经营风险理念,加快推进风险管理转型刻不容缓。
(三)结构调整要求发生变化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结构调整要求发生变化已是大势所趋。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加快金融领域结构转型的步伐,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面临当期经济的新变化,传统的业务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银行发展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金融脱媒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发生不小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受到挤压,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威胁。因此,中国银行业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亟待调整。金融脱媒程度不断加深,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大压力。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渠道方面。而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地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因此,“新常态”经济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新常态”已是呼之欲出。
(一)战略目标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金融“新常态”还未完全展现出来,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全新的发展任务,金融发展策略的再定位刻不容缓。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国金融生态与“新常态”的平衡,在“新常态”经济运行下实现金融生态新平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使其更适应当前经济新的发展要求,从而相互作用,以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生态与“新常态”的平衡,促进“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的协调、持续发展,我们根据中国金融业生态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立了以下几点战略措施:
1.确立集约化发展理念,切忌规模扩张。
(1)加强精细化管理。以最经济、最优化的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摆脱粗放式管理陷阱。从领导决策、制度执行、业务操作、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
(2)注重提高经营效率。效率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为了达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效率化。
(2)强调资本节约。“新常态”经济中传统的高资本消耗型发展方式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应该顺应环境的变化,降低资本占用,运用现代技术节约成本,外包业务以缩减支出,加快建设资本节约型银行。
2.树立新型风险文化,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竞争压力加大,迫使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新的风险文化,摈弃传统的单一、被动风险管理,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注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水平,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进行统一管理,优化风险组合,全面提升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
(1)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构建统筹各类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将信用管理、风险审计、操作合规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综合,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尤其注重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管。
(2)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注重技术创新,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统筹管理。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专业化进程。
(3)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注重队伍建设。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够提高银行职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将风险管理意识自觉融入到日常业务操作中,并逐步内化为一种习惯。造就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
3.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保持业务协调发展。
(1)稳定利差收入,积极开发溢价能力高的客户。抓住利率市场化的机遇期,逐渐摆脱价格束缚,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提高银行竞争力。
(2)加快银行投行化、表外化进程,以适应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高端投行业务、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发展,使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更多依赖中间业务,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3)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加大对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支持,更加注重零售客户,重视零售客户的质量。同时,加快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拓宽虚拟渠道。
4.激发创新动力,走创新型银行发展道路。
“新常态”经济的到来,中国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完全依靠信贷规模推动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若是固步自封,只会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只有激发创新动力,走创新型银行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开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1)坚持需求导向创新。“新常态”下,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更加注重消费提升生活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尤其是零售型业务,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2)强化创新激励机制。以创新激励聚集人才,从内部提高商业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对致力于银行业务、服务创新的人才给予更多的奖励支持,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3)注重金融产品创新。银行要根据是产的变化,努力推出种类丰富、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提高产品差异化。
5.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科技推动转型升级。
(1)摈弃传统思维模式,将互联网普惠精神融入到银行业务中。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依靠网络平台整合客户资源,积极转变销售模式。
(2)建立“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双重管理模式。实体网点经营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网上业务是商业银行在新时代下最具竞争力的增长点。通过网上银行的各类业务拓展小微客户,为个人消费信贷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注重“大数据”的应用。互联网在积累客户数据方面拥有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现代计算机技术,以挖掘客户数据信息,掌握客户消费需求,并以此预测客户的消费行为,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本来开展金融业务,以保持银行发展活力。
6.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全员服务质态。
(1)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员工培训。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大量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完善员工收入分配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技能培训以及文化培训,增强团队凝聚力,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2)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构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开发与中小企业、居民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金融产品的可得性,促使银行积极开展全面的金融服务,为银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建立便捷的信息传导机制,监督银行员工的服务质量。同时,负责实施服务战略,以节约客户时间为本,用最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打造流程化服务模式。
[1]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2]刘元春.“新常态”需除“旧教条”[N].光明日报,2014-6-23(11).
[3]万建民.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平常心[EB/OL].http://www.iceo.com.cn/ mag2013/2014/0610/292616.shtml,2014-6-10.
[4]李扬.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J].贸易经济,2014,(11):5-12.
[5]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R].经济学50人论坛上的讲话,2004,(12).
[6]徐诺金.论中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7]Goldsmith,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New Normal”Chinese F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LU Min-feng1,YU Peng-fei2
(1.Bank of Jiang Su,Nanjing 210005,China;2.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jing 210046,China)
“The new normal”is the new summary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refers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normal”economy,financial development mode,business risk characteristics,appeared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uch aspects as structure adjustment requirements,these features constitute a new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ve a fundamental effect,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new normal;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trategy
F832
A
1009-6566(2014)06-0003-06
2014-10-6
陆岷峰(1962—),男,江苏金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江苏银行总行,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