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东
作者:杨显东,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教学(100015)。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变化。教育教学的目标是达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是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习是人类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知识,不断探索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这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而平时所说的学习一般指的是学习者在各类学校或其他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学习是以自己现有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的,通过与其他客体环境信息进行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形成的,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及改善素质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是学习的四要素。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探索、知行统一的过程,学习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活动,是多元时空整合、适合未来的活动,也是一种交流活动。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学习,是指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优化学习环境,选择有效的学习内容,用信息化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学习,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获得个体发展的学习活动。有效学习是相对于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而言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是一种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这种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可以挖掘个体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高效学习。这种学习状态与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学习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学习,首先应弄清信息化学习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形成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因此,一般可以将信息化学习概括为:学习者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使用信息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信息化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学习资源一般指用于支持学习的各种资源。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资源比较,信息化学习资源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1)学习资源的全球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突破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学习资源。
2)知识资源多媒体化。传统教育环境下的知识资源基本上是以文本方式呈现。而现在的学习资源可以多样化地呈现,即可以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动画、三维模型等在计算机或网上呈现。学习者可以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空间内优选学习内容,利用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
3)学习实效实时化。互联网上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在不断提高。学习资源交互的实时性在距离与时间上的不同步几乎令人察觉不到,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的协同式学习成为可能。
学习者的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就是学习者抛弃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的学习方式,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自我控制学习信息的选择、流向和内容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在自主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成为可能。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数量浩瀚、图文并茂、声色兼具、层次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克服了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和教育环境方面的限制,使学习者有了更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关键,学习者可以不再局限于仅有的学习资源,他们可以从广袤的网络信息资源中选择所需所用,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的协同性 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传输信息的媒体,同时也是促进学习者认知建构的思维工具,还可以搭建一个促进协同性知识建构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协同学习的学习群体的学习成员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合作,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争议、意见的综合等,使得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协同学习是当前备受重视的学习形式之一。
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是教育变革的重要目标,有效学习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是应该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不断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素养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学习者达到有效学习的保障。
教育者应在下面几方面关注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提高。
1)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即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多媒体技术技能和互联网使用技能。
2)信息收集素养的提升。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上网查寻、资料查阅、网络论坛、微信及广播电视收听与收看等。多种收集大量信息渠道,有时使学习者感到茫然,若没有恰当的指导,学习者并不知道如何去高效地收集信息。
3)信息分析与处理素养的提升。信息的收集是学习者获得信息的第一步,而学习者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才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是各种各样的,学习者收集到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此时,学习者必须分辨真伪、面对学习任务,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生活,把相关信息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然后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4)信息交流素养的提升。信息时代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而且信息更新变化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单靠个体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加强群体内部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与利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组织学习者开展“信息交流”是学习者获取大量信息和利用信息处理问题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注重对学习者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指导 影响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核心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另一个是“怎么学”。“怎么学”讲的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所谓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中,产生出许多新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分利用技术的作用,实现在传统学习方式中没办法实现的做法,从而达到传统学习方式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通常人们认为下面几种学习方式是信息化学习方式。
1)移动学习方式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下,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进行的学习。
2)WebQuest学习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究为主要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习者通过网络来获取使用信息,是学习者基于互联网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对信息的使用。
3)CSCL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即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这里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这种技术支撑下,通过形象的、生动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进行学习。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实现信息传输,突破时空限制,同时较好地管理好知识与各种信息。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相互协作。
4)分布式学习是指通过分布式学习系统支持来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分布式学习是学习者、教育指导者、学习内容等学习资源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形成一个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与教学能够独立进行,不受时空限制而发生,进而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一种方式。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完善的,学习者使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能力也是逐步提高的。在使用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有信息技术问题,也可能有技术与课程的相互关系问题,这种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教育者有义务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指导,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学习,达到有效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效学习要求教师与学习者转变传统的角色
1)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的转变。
①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帮促者:教师为学习者学习创设和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问题求解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协商、激励、监控进展。
②从知识的直接讲解者变为指导者:帮助指导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建构,指导学习者建立新的信息与先前知识的联系,不断改进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等。
③从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④从单纯课程计划的实施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运用新技术不断精化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课程资源。
⑤从单纯的教育者变为合作学习者: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与其他教师和学习者的良好合作者。
2)学习者的角色必须进行下面的转变。
①从教师的依附者变为学习的管理者:有效地计划、管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进程,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环境、情绪等,对自己的学习有高度的责任感。
②从知识的直接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通过与自然界、技术和他人的互动,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不断探究学习方法的改进。
③从知识的获取者变为知识的输出者,通过学习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学习者为自己也为学习群体产生知识产品,提高生产知识的能力。
重塑师生关系,改变师生各自的角色是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有效学习的重要问题。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权威依存关系,而是双主体关系或互动对话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基础。
[1]陈雅丽,谢国文,王建春.有效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J].学理论,2010(22).
[2]谢钢.论知识的有效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9).
[3]陈秀丽,张鸿宇.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考试周刊,2012(46).
[4]李芒,陈维超.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理论阐释[J].开放教育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