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云,杨 怡,李旭海
近年来,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渐严峻,但高职毕业生却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不断提高,据“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全国和江苏省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0.4%、92.3%。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园内有五所高职院校(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达到98%以上,形势相当喜人。但是,高的就业率不等于高的就业稳定性,高职学生毕业后“下得去、用得上”,却难以“留得住”[1],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报道,江苏省2011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半年里有46%曾经离职,给企业、学校和个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不够高、薪资水平不高、心理不适应、对就业的错误认知程度等[2-3],其中,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是最主要的原因。
职业期待吻合度是指毕业生被调查时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是反映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指标之一。
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报道[4],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0%,低于本科院校的44%和全国总体42%的水平。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作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基地,非常注重高职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但2011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3%,仅高于全国平均值3个百分点。
常州科教城园内43%的学生认为,现有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愿景不符合。尽管学生进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但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得较少或不清晰,50%以上的大三大四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较清晰。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对就业岗位能力需求、自身兴趣爱好、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性格特点、工作经验等认识不足,同时每人的就业机会不同,造成就业前后会学生的职业愿景与职业规划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不相匹配,实现不了自己的职业愿景,使得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
常州科教城园内学生认为,职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的分别占28%和12%。尽管高
职学生在选专业时,将兴趣爱好和就业前景作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为36%和42%),说明现在的学生重视自我追求,遵循适合自己的原则,这对今后工作有促进作用。但是就业要从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找工作,比一般意义找工作困难程度要加大。另外,一些企业不了解自己员工的职业兴趣,也缺乏对员工职业兴趣的开发和指导,因此无法培养和调动刚就业的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去适应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使高职学生产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
常州科教城园内17%学生认为,职业不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大多是“90后”,一些学生经济条件优越,而另一些学生却处于经济贫困、要依靠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完成学业,差距明显。在校时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三点一线”式的单纯,消费与休闲观念多元化,玩电脑游戏、聊天、听音乐、逛街、看电视、旅游、健身体育活动等新兴生活方式已悄然在高职学生中兴起。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已呈现出明显的“务实”特点。一方面积极拼搏、善于创新创业;另一方面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过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但高职生就业后,有些岗位工作时间长或加班,有的工作内容单一枯燥,业余生活较单调、集体活动少,娱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等等,这些都与在校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一些高职不能适应,使得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
在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而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小学就落后于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阶段的全过程:首先应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职业咨询专业教师队伍,入学初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就业定位应该是“面向基层或车间,直接面向机器和人员,是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一种就业教育、一种谋生教育。其次,高职院校应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技能、兴趣、知识、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进行认识、分析,进行职业规划和设想,以帮助他们选择人生和职业道路,并在大二、大三阶段,通过专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掌握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次修正,帮助他们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以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实现成功就业和自我发展。
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包括聘请行业专家,制定出科学的、实际的涵盖在校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执行计划;(2)学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除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领导开讲座和做报告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广泛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和工学结合等活动,通过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现场参观、考察、实践,能使学生能切实了解各种企事业的具体工作性质和要求,为日后找到一个满意的单位或岗位奠定基础;(3)强化就业应聘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认清就业定位,做好就业心理的准备,掌握一些就业技巧等。结合自己的长处去打动应聘单位、实现成功就业;(4)学校要主动联系一些企、事业单位定期在学校举办人才招聘会。指导学生在众多招聘信息中,选择符合自己职业期待的工作岗位,从而降低毁约率和离职率,提高职业期待吻合度、提升就业质量。
[1]赵雷.浅析高职毕业生高离职率原因与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35.
[2]李飞,李立新,冯庆媛.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人才资源管理,2010(7):245-246.
[3]任爱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基于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9):78-80.
[4]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