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婷 秦欣梅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教育。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已逐步形成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但其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去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特点仍未改变。课程教学的最小单位是课堂,课堂授课质量是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课堂授课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推动课程质量的完善与提高。因此,如何构建高职课堂授课质量保证体系,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高职会计学基础课程为例,对课堂授课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分析。
充分良好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授课质量保证的前提。准备内容包括教材的选择、授课内容的梳理以及教学角度的换位。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开展顺利是否,因为它是教学活动中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参照物,一本好教材可以帮助理解、梳理思路、促进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好帮手,反之则会晦涩难懂、扰乱思维、阻碍教学。
首先,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学的内容变化频率比较高,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对许多原有的会计内容进行了修订,之后若干年,会计准则的解读及会计处理方法的完善也一直没有停止,这一点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每年都有变化可以证明。这给教材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难度。其次,教材的结构要科学合理。《会计学基础》有很多版本,有些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编排的,有些是按照会计要素编排的,还有些是根据会计职能按核算、分析、检查、管理的逻辑编排,各有特色,但我们更倾向于会计原理——会计业务——会计实务的编排版本。这种编排不但思路清晰,而且逻辑合理,即先掌握原理,再运用原理处理业务,最后将处理业务的技能应用于实务操作。第三,教材的阐述要清晰明了。最好的阐述是最让人容易理解的阐述,而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和长篇大论的内容讲解。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教材的选用更应弃繁就简,通俗易懂,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
教材挑选好之后,教师应该对教学整体内容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包括相关课程的横向梳理和本课程的纵向梳理。
相关课程横向梳理是指本课程及与本课程在内容上有关联、在学习顺序有承接的其他课程的关系梳理。以会计方法为例,会计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横向梳理可以概括为:1、会计核算方法,涉及课程有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2、会计检查方法,涉及课程有审计学;3、会计分析方法,涉及课程有财务报表分析。其中会计核算方法中的三门课程集中解决三个任务,即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
本课程的纵向梳理主要是对自身内容的梳理。会计学基础内容的纵向梳理可以概括为:1、会计原理(第1-3章),内容包括会计事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试记账、试算平衡;2、会计事项(第4章),内容包括资金筹措过程、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与分配过程的会计事项;3、会计记录与报告(第5-9章),内容包括记账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财产清查(核对)、会计报表(编制)、核算程序(选择)。
通过对相关课程的横向梳理和对本课程的纵向梳理,使学生对本课程及其相关课程有了一个宏观的大概的认识和把握,对进一步的知识学习不再陌生和盲目,而是有的放矢,清晰明确。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特点,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学角度的换位非常重要。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上课会有兴趣吗?这样讲解能听懂吗?这样的教师我喜欢吗?我希望看到一位怎样的教师……只有换位,才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感受课堂、去理解内容、去发起质疑;通过换位,教师才能更深切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不妥、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内容、如何通俗易懂地讲授知识、如何清晰流畅地语言表达。
科学有效的课中控制是课堂授课质量保证的核心,课堂授课质量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课中控制。课中控制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看包含不同的内容。
教材的编撰很多时候会考虑到结构的美感而忽略某些知识的承接,这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这种设计包含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1.授课结构设计。课堂授课结构是指课堂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结构总的来讲还是应该遵循授课内容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承前启后,在序列性前提下适当追求波动性,使课堂教学既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据此,我们可以应尽可能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和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构成[1]。
2.授课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涉及到授课内容的顺序,是一个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遵循怎样的逻辑关系、怎样由前一个知识点引出后一个知识点的问题。例如,我们对会计学基础原理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即由凡是发生资金增减变动的经济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推出会计事项;由会计事项与经济活动的区别推出会计对象;由会计对象的经济特征推出会计要素;由会计要素的等量关系推出会计等式;由会计要素的内容范围推出会计科目;由会计科目的静态表现推出会计账户;由会计账户的记账特点推出复式记账;由复式记账的检验正误推出试算平衡。以上就是会计原理内容的逻辑主线和前后顺序。逻辑顺畅,环环相扣,即有利于学生理解,也对学生快速记忆非常有帮助。
授课内容设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弃旧迎新。会计内容繁杂多变,一会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一会又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一会是增值税改革,一会又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会是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会又是改变了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并掌握这些变化,将最新的动态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切不可在陈旧过时的内容中炒剩饭。
3.授课目标设计。首先,明确的授课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授课目标越准确、具体、适度,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授课效果越明显,因此,要为每堂课制定明确的授课目标。如果课堂一开始,教师能够明确告知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反之,不交代任务、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的课堂授课是没有效果的。没有目标的课堂授课犹如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没有方向,容易疲惫。其次,明确的授课目标对教学还具有反馈、评价的功能。授课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通过授课目标,学生可以自查、自补、自评,如果每一次课后每一个学生能做到对照授课目标进行自查、自补、自评,这不仅能有效地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整体授课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例如,讲到购买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这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四个授课目标:(1)固定资产的概念;(2)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3)购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4)购买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问题的说明。课中学生应该紧紧围绕这四个问题思考,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反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课堂授课技巧的合理运用对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课堂上适当运用一些授课技巧,可以优化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果。
1.多变方法。授课是一种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是一个教师输出学生接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输出方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帮助接收方更好地接收信息。授课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授课方法的多变性。在会计学基础的课堂上,我们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1)会计事项的处理运用的都是账户图示教学法。比起传统的会计分录,图示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清晰直观地表明企业资金的增减变化和会计内容的来龙去脉。(2)在讲到财产清查的会计处理时,因为清查对象多样以及每一种清查对象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盘盈或盘亏的处理是不一样,这时候可以运用绘制表格的方法,将每一种清查对象因不同原因造成的盘盈或盘亏的处理列在一起对比记忆,大大提高了课堂授课质量。(3)所有者权益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果只是按照其各各组成部分讲,学生很迷茫。这时候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构想一个公司从申请成立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为上市公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三个问题,即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的关系、资本溢价的原因以及资本壮大的途径,其后学生们基本可以理解所有者权益及其构成了。
2.不断发问。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和方向。因此,在课堂授课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推动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向前[2]。教师在发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发问要有方向性。即发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授课目标;(2)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即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3)发问要有启发性。即发问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讲到利润形成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净利润等于什么?利润总额等于什么?营业利润等于什么?这就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一层一层剥开利润的面纱,为学生掌握利润的计算和利润表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3.启发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先让学生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如为了启发学生解决“为什么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在账户借方,而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在账户贷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与启发:为什么应交增值税是用销项税减进项税?
4.适当“冷场”。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实验表明,思考时间太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也会提高[3]。教师切不可要求学生在听完问题后立即作出回答,也不要因为学生一时间答不上来就不断重复问题或者提出其他的问题要求学生作答,这样做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适当地“冷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积极绽放思维的火花。
课堂授课既是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是情感的互动、人际的交往,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当的人为关怀能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授课质量起着增光添彩的作用。
1.加强课堂管理。好的课堂管理保证了好的课堂授课环境,只有拥有一个好的授课环境,才能获得好的授课效果。没有课堂管理做保障,再完美的课堂讲授也会打折扣。加强课堂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应要求学生不旷课、迟到和早退。这不仅从纪律上约束了懒惰的行为,保证了课堂学习的连贯性,也从人文上表示了对学生的关心,确保了学生课堂时间的安全。其次,应关注课堂动态,对睡觉、说话、戴耳机的学生给与制止,制止的方法可以是适当走动、点名提问或者悄悄提醒。当学生精力不太集中,精深状态欠佳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幽默或者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提神醒脑。这些举措不仅没有耽误课堂教学进展,而且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还能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期待,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办法。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要保证授课质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愉悦,无拘无束,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被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授课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欣赏和爱意,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强大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幽默、亲切和蔼、敬重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师[4]。很多教师虽然他的专业知识不太精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也不是那么地好,但是通过自己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爱去感染课堂,建立与学生的真诚合作,使教与学协调配合,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课后反思也可以称为授课心得,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下来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续教学行为产生影响。”[5]教师积极反思、准确分析课堂中的不足,及时改正缺点、改进方法、改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证课堂授课质量不断提高。
再平凡的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比如切入点的选择、引入的新颖、发问的方式、某一知识点的举例、新方法的运用、悬念的设置与延伸等。只要是做得好的,就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他们记录下来,便于今后在教学中进一步运用和参考。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失误,比如教学内容的承接、教学难点的突破、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某一个举例的模糊晦涩、学生状态的涣散等。把这些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与方法,找机会加以弥补与矫正,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的创设以及偶发性事件的产生,教师会发现有些思维可以更完美,有些言语可以更简单,有些收获意想不到。例如在“应交税费是负债性质的账户,可为何应交销项税却在借方”这个提问中,我一直都习惯回答:“因为进项税是抵扣项目,它的产生可以减少纳税金额,有阻止经济利益的流出的作用,因此具有资产的性质。”可是有一次一个学生这么回答:“进项税是已经缴纳的税,完成了负债义务,所以在借方。”这个思维干净利落、简洁明了,这种智慧的闪光点让我收获不小。
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将其做好,还应该根据反思的内容,积极寻求缺点与失败的改进方法与改善措施,积极思考成功与收获地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方案。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6],没有改正、改进和改变的反思是没有意义的。
构建高职课堂授课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有效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能,科学合理的课堂授课质量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上好一堂课,光有课堂上的努力远远不够,还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只有做好了充分地课前准备,课中控制才能游刃有余;只有做好了及时准确的课后反思才能为课堂授课不断进步提供源动力。所以,科学合理的课堂授课质量体系离不开课前准备、课中控制和课后反思,三者齐同协力才能将课堂授课质量保证体系功效发挥至最大。
[1]白鸽,梁振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 提高教学质量[J].才智,2013(11).
[2]朱有祥.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法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1).
[3][4]郎咸伟,高玉宝.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6).
[5][6]张国娟.课后反思应该记什么[J].基础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