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改革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014-02-06 02:22李云星
关键词:高中课程异地普通高中

李云星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相关的具体政策。2013年是各地响应文件,正式实行异地高考新政策的“元年”。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行“校长教师轮岗制”,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与高考制度相关的高中教育研究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聚焦了2013年以来关于高中教育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总结盘点近年来高中教育改革研究的基本现状,反思其问题,并就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一、高中教育多样化研究

(一)高中教育性质定位的新提法

高中教育改革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明确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方向。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对前两年研究的深化。谢维和曾提出“大学预备”说,认为高中阶段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1,2]随后,霍益萍提出“基础教育”说,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应当确立为“基础+选择”。[3]针对上述两种看法,张华从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相统一角度提出,普通高中必须提高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负担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同时尊重每个高中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完满的高中生活。[4]这一探讨深化了高中教育性质定位的认识。在确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方面,无论是纵向的教育结构比较,还是横向的国际比较,抑或是综合性的哲学透视,其相关研究都需要回归中国高中发展的历史处境和时代背景。刘世清等从高中教育的功能作用角度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中的价值取向发展阶段——从“重点/示范”到“多样化”,为理解当前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历史维度的观照。[5]

(二)高中教育多样化的目标之维

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关键在于何种多样化,《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规定,普通高中要在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包括评价)和办学主体等多方面实现多样化发展。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目标多样化。他进一步指出,学校类型的单一化源于普通高中职能的单一化和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只有当培养目标多样化之后并本着这一目标进行培养模式的跟进和改善,普通高中多样化才可能实现。[6]

(三)高中教育多样化的问题与建议

有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功利化”、课程目标单一化、评价机制单一化以及学校多样化发展支撑体系等问题。[7]相关制约因素包括“教育实践错位、社会评价异化、引导机制缺失、教育定位模糊”等。[8]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样化的应对策略。概而言之,相关策略包括强化高中与人价值,[5]调整高中教育结构、加强普高与职高、高中与大学、国内与国际的衔接,完善高中教育评价制度和分类评估制度,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等,[5,9]开展高中学生指导、课程改革等。简而言之,政策建议切入点主要落脚于高中教育定位、高中教育结构、高中教育模式、高中教育课程、高中教育评价等方面。

二、高中课程改革研究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经验

中国高中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就打上了深厚的国际烙印。因此,借鉴和参照国际经验成为永恒的主题。相关研究主要借鉴美国、[10,11]澳大利亚[12]等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南非、[13]印度[14]也得到了关注。

纵观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经验,其趋势主要表现为:确立了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分殊和整合;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10]建立课程多样化的配套制度,如生涯辅导、学校类型、高考制度等;[11,12,15]重视课程多样化和学生发展多元化[15]等。不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课程体系方面也存在区别:例如澳大利亚的课程体系很少出现“必修课+海量选修课”,但南非和印度都存在比较明确界限的必修与选修课程。

(二)高中课程改革的本土探索

高中课程改革本土探索的研究及其介绍主要聚焦省域的课程改革推进。如浙江以选修课程建设、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等为抓手开展了新一轮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6]与浙江不同,江苏的课程改革以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首批设立了31所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覆盖文科、理科、综合交叉、历史文化和美术美育几个大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17]贵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则更为特殊,自2010年,贵州启动高中课程改革。贵州官方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课改工作机制初步确立,学校积极参与课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问题。[18]总结比较三个省的课改推进问题,既存在差异,但也有更多的共同点:如形式化、动力不足、整体设计不够、师资等配套制度跟不上等。这也表明,有些问题是任何阶段的改革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除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之外,清华附中的特色课程建构提供了校级层面和发达地区的经验。[19]

(三)高中课程改革的应对之路

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对策。如建立基于共同基础的多元化、弹性和的中高基础+市场化多类型专业分化新体系,并辅之以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相应改革。[20]相对这一系统性、全局性的高考改革方案,张治平就薄弱高中课程建设问题提出要确立课程愿景,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淡化课程评价的选拔功能,并明确学校课程权。[21]还有研究者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提出要从宏观到微观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与新课程结构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校制度的改革,着力加强教研组织的建设等方案。[22]饶有趣味的是,崔允潡提出的改革方案[20]与冯生尧论述的美国方案[11]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其它应对举措又与普通高中改革的国际趋势相类似。种种研究表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似乎进入了一个共同趋向的时代。

(四)高中课程改革的校长之见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认为,普通高中课程定位应该在强调基础性和普遍性,在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选择性与多样性。课程结构应当从作为有机整体和作为批判性社会公民的角度来架构。[23]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应该从学生的立场而非成人的角度去描述高中生应有的素养,这些素养包括拓展学习兴趣,锻炼学习洞察力,注重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形成一些特长及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按照学科领域让学生“跨”进来。[24]

三、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一)全国性高考改革的原则与设想

因全国性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故高考国家层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探讨。刘海峰提出,“高考改革应遵循统筹兼顾、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多样选择、循序渐进、实践可行等原则。设计高考改革方案,要有整体规划,应注意理想蓝图与现实条件相结合,注意考试理论与考试实际相结合,注意改革目标与改革步骤相结合,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25]还有研究者提出了高考改革的综合性替代方案:首先是将现行高考改为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此基础上,普通高校直接根据高中水平测试、高中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自主招生,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26]这一综合性替代方案实际上是尝试将现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相区分,将其作为高考的一部分。对于纠正当前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职责混淆、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与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27]有着重要意义。当然,相关思路和方案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二)“异地高考”研究深化拓展

1.已有改革方案学术质疑批评

尽管各地纷纷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但学术界对于各地方案并不十分认可。这主要是因为各地改革方案在指导精神、基本要求和实施标准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熊丙奇指出各地方案存在四种类型的标准。[28]刘世清等研究发现部分地区的异地高考方案背离中央政策原意,在报考院校类型上“区别对待”;准入条件中考虑不相关因素,包含不可控的指标;在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度较低,缺少参与的渠道与程序。[29]更有研究者指出,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仍然是“精英主义”导向下的政策,是一项象征性的“镜像政治”政策。[30]

2.困难障碍分析基本取得共识

“异地高考”所面临的困难障碍及其原因是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孙志远从政策过程视角出发,认为异地高考的障碍包括政策主题定位争议,组织层面政府的制度惰性,以及操作层面固有的利益分配结构冲突是其主要原因。[31]蒋洪池等人则指出,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的利益之争、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难以实现 “异地高考”的主要阻力。“异地高考”的困难障碍显而易见,尽管已有研究的视角和侧重不同,但在这一部分的结论或认识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32]

3.未来破解方案在共识上分殊

尽管学术界在“异地高考”困难方面取得共识,在寻求出路方面,相关研究取得了大致共识,但在具体思路上又存在若干差异。刘世清等人认为,为更好地推进异地高考方案的改革与完善,需要有效监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沟通,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积极发展农村普通高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政策的协同作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29]上述思路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尤其是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方面。不过,相关研究者在高考录取名额分配制度改革上存在些许差异。思路之一是分类下达录取指标,赋予非户籍或流动人口指标名额分配的权利。如有研究者建议依据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的比例分配招生计划、建立“以学籍为主”的高考报名制度以及实施多元化的高考录取方式和评价标准来消解“异地高考”阻力;[32]另有研究者建议在已有高考录取名额分配基础上,可以各地流动人口规模为基础进行名额再分配、加快和深化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并且探寻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33]与上述思路不同,熊丙奇主张彻底打破现行的高考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因为这一制度是高考按户籍报名规定的根源。取而代之的是让所有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推进高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有平等的求学与升学机会。[28]

4.研究方法视角走向多元丰富

在研究方法论层面,“异地高考”研究无论是在研究视角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拓展。相关研究除了直面“异地高考”自身(如“异地高考”的方案、困难障碍、未来发展)之外,更多的研究者采取借鉴了其它学科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如前文提及的孙志远对异地高考政策象征性本质的政治学分析,[31]以及基于“网络分析”理论的高考制度改革改进研究。[34]面临异地高考无可避免面临着风险,[35]有研究者借助于“制度风险”的视角,透析了异地高考的发生机制及其规避建议。[36]相关学科或视角的分析能够深化我们对异地高考问题的认识。在研究方法层面,异地高考研究也有一定拓展。除内容分析法之外,[29]还有针对农民工的调查研究。[37]

四、高中教育改革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定的突破,但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角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提升研究层次和质量。在高中教育改革研究领域,政策研究范式或比较研究范式占了很大比重。但就国内这两种研究范式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高中教育改革的政策研究范式往往是摆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尽管相关建议有其合理性,但缺乏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实证研究。后续研究需要强调大数据的运用以及规范的实证研究和预测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方面需要深入透析国外高中教育改革的来龙去脉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改革借鉴的适切性。

其次,需要关注过程和底层声音。已有研究普遍关注研究结果的发布,在研究对象上忽视了对过程的关注。以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尽管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已取得相应成果,但对于成果如何取得,研究过程中存在何种问题与困境,行政部门和学校如何克服问题与困境并没有涉及。相关研究不能只局限在结果的展示,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没有对过程的把握,很难判定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没有对过程的关注,研究也是不完整的。过程的忽视仅仅是一个方面,底层声音的缺失也是当前研究的问题之一。高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如何感知、体验高中教育改革,他们又是如何行动?这些主体和问题在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令人欣喜的是,过程研究和底层研究将在主题和对象上拓展的研究成果已有面世。

最后,需要深化追踪和批评研究。高中教育改革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存在何种困境?又该如何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追踪研究。但这一领域的追踪研究目前仍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只有当进行追踪和跟踪研究时,我们才能对高中教育改革进行适时调整。高中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影响究竟在哪里?这种影响是否持续?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追踪研究。与追踪研究相关的是批评研究,这种批评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界对政策实践界的批评,更应包含理论学者之间的批评研究。批评意味着不同的声音,意味着差异。当改革只有一种声音时无疑是危险的。当然,批评研究应当建立在学术和理性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价值偏见的争吵和谩骂。

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高中教育多样化、高中课程改革以及高考制度改革的关联性研究将更受关注,也更有前景。同时,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高考试点的追踪和政策研究将变得更为热门。

参考文献:

[1]谢维和.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预科——新时期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1-09-29(3).

[2]谢维和.从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看高中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2-03-02(1).

[3]霍益萍.高中:基础+选择——也谈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2-03-09(6).

[4]张华.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定位[J].教育研究,2013(9):67-71.

[5]刘世清,苏苗苗,胡美娜.从重点/示范到多样化:普通高中发展的价值转型与政策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39-43.

[6]袁桂林.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解[J].人民教育,2013(8):2-5.

[7]张世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面临的形势、现状、问题与思路——以山西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29-32.

[8]李颖.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及模式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3(5):23-25.

[9]陈丹,徐冬呜.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3(7):11-15.

[10]陆小兵,钱小龙.美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66-75.

[11]冯生尧.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及其配套措施: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9-14.

[12]夏雪梅.澳大利亚高中课程多样化:基于首府领地的实例与机制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14):14-18,25.

[13]牛长松,李梨.南非高中课程设置及其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2013(6):23-28.

[14]顾静.印度高中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6):86-88.

[15]钱小龙,汪霞.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课程能力建设的国际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09(8).

[16]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巡查报告[J].浙江教学研究,2013(4):3-9.

[17]王峰,张天若.关于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1):27-30.

[18]张学杰,杨跃鸣,马开洪.积极探索,深化改革——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J].贵州教育,2013(8):12-17.

[19]王殿军.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3(1):23-26.

[20]崔允潡.全球视野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2-8.

[21]张治平.薄弱高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4):43-46.

[22]张俊列.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3(3):17-23.

[23]张文军.论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的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13(7):3-9.

[24]胡惠闵,汪明帅.我们需要怎样的高中教育——访上海纽约大学俞立中校长[J].全球教育展望,2013(1):3-10.

[25]刘海峰.理性认识高考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7):14-16.

[26]吴鹏森.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J].探索与争鸣,2013(4):70-76.

[27]董凌波,冯增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3):62-66.

[28]熊丙奇.异地高考,需要寻求改革新思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1):23-27.

[29]刘世清,苏苗苗.“异地高考”政策的合理性研究——基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内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6):23-28.

[30]姚荣.回归公共性:“异地高考”新政的反思[J].前沿,2013(5):7-10.

[31]孙志远.“异地高考”前瞻:政策过程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3(1):19-22.

[32]蒋洪池,梁燕,彭元珍.我国实现“异地高考”的阻力分析与消解策略[J].高教探索,2013(1):16-18.

[33]许衍琛.异地高考的社会建构:现状、难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3(6):24-27.

[34]姚松.异地高考政策运行特征,前景及出路:政策网络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4):43-46.

[35]李涛,邬志辉.中国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后亟待预防的三重风险[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

[36]伍宸,洪成文.异地高考制度风险分析及规避机制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102-107.

[37]冯邦,崔梦川.关于农民工对异地高考政策反响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3(1):47-50.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异地普通高中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高中生物学习焦虑原因及对策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