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李强治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创业活动的高失败率一直是困扰创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建立具有创业孵化功能的专业孵化组织成为克服新企业缺陷的重要探索。在各类主体的创新推动下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孵化组织模式,如政府部门主导的公共孵化器模式、私人部门主导的创意孵化器模式、企业集团的创业孵化模式等。本文依据创业孵化活动的组织实践,识别和刻画了四种最为普遍的孵化组织模式:社会孵化、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这些孵化组织已经成为促进创业过程专业化和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环节。
促进以新知识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业活动是支撑中国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的重要机制,对不断涌现的创业孵化现象的本质及其组织模式创新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这些创业孵化组织的出现,使新企业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的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和合法化问题都可以依赖孵化组织提供的专业孵化网络来解决,彻底改变了过于仅仅依赖创业者自身的孵化模式。
对创业孵化现象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孵化器的广泛兴起而展开的,孵化器发展实践的变化促使了对孵化器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早期的孵化器文献中,一般认为孵化器是一种制造就业岗位的经济发展工具,其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共享的营运服务,帮助新企业降低创业成本,提高成功创业的可能[1]。20 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意孵化器的出现引发了学者对孵化器理论的重新思考[2-4]。与提供基础服务降低创业成本相比,学者将研究的重心指向了创意孵化器的网络化服务功能。通过孵化器的网络链接能力,创业企业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地获得所需的创业资源和创业技能,建立起市场竞争优势。这一发现极大地深化了学者对孵化器本质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孵化器看作是帮助新创企业嵌入企业家网络的一种正式机制[5]。国内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孵化网络在孵化器发展中的作用,基于中国孵化器发展的实践,进一步分析了孵化网络的形成机制[6]、孵化网络对创业绩效的影响[7]以及孵化网络成因的理论分析[8]等。
除了公共孵化器和创意孵化器两种孵化组织模式之外,大企业依托其技术能力和资源网络而形成的孵化功能成为孵化组织模式创新研究的新方向。企业孵化就是大企业为了新的利润来源而有意识进行的一种有风险的创新活动[9]。这类创业企业由于脱胎于大企业,因此其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9],但大企业的创业导向战略并不必然带来大企业绩效的改善[10],大企业失败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
已有研究对我们理解创业孵化现象提供了很多见解,但有关孵化器孵化模式和大企业孵化模式的研究仍然在孵化器理论和创业理论两个不同的理论视野下分别发展,有关孵化组织模式创新和演化的内在逻辑依然没有清晰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逻辑一致的分析对各种孵化组织模式进行探索性的比较研究。同时,鉴于孵化网络理论之于孵化器研究、创业网络理论之于创业研究以及社会网络理论之于创业者研究的重要性趋势,网络化视角已经成为剖析创业孵化现象的重要基础。然而,孵化网络、创业网络和社会网络分别是针对孵化器、创业企业和创业者而提出的理论概念。基于此,本文提出从价值网络的概念出发来研究复杂的创业孵化现象。价值网络最基本的内涵是两个及以上主体之间有形和无形的关系网络的总称,其宗旨是实现价值交换和价值创造。基于孵化器的孵化网络、基于创业企业的创业网络和基于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等都是价值网络的具体形态。
创业过程就是创业者发现和捕捉机会,并通过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机会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新价值网络的构建过程。创业者需要有效地构建与相关资源所有者的价值关系网络,才能成功地实施创业活动。然而,由于“新企业缺陷”或“小企业缺陷”的存在[11],使得新价值网络往往不能有效构建起来。孵化组织正是应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非有效性而出现的。新企业进入孵化组织,可以与孵化团队或外部顾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接触到客户或战略合作伙伴;可以更容易获得创业资金等等。孵化组织是事先建立起新企业成长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专业价值网络,然后通过内部孵化活动实现新企业与孵化网络的有效链接,帮助新企业快速构建起新价值网络的。孵化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创业过程,使新企业的价值网络构建不再仅仅依托于创业者拥有的资源及其社会关系网络。
实践中,围绕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非有效性,政府、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类经济主体,都试图通过创建孵化组织来提高新企业的成功率,如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生物医药孵化器、企业新技术研究中心、创意孵化器等孵化组织纷纷兴起。其中,本文识别刻画了四种主要的孵化组织模式:社会孵化、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
本文将没有进入任何孵化组织,仅通过创业者自身的努力或社会网络进行资源获取与能力构建的创业组织方式称为社会孵化模式,这是新企业成长最早的、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企业孵化是指现有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机会探索,在内外部专家系统评估的基础上,主动设立新事业部门或新企业的创业组织方式,这类新企业成长一般通过母企业的内部价值网络来获取创业资源。公共孵化是指创业者发现机会后,进入政府或社会机构设立的公共孵化器进行孵化的创业组织方式;这类新企业更容易获得孵化器提供的资源关系网络。创意孵化是指创业者发现机会后,经过孵化团队的专业化评估,进入企业家或投资机构等私人部门设立的孵化器并与之共同组建新企业的创业组织方式;在这类新企业成长中新的价值网络构建主要依托于孵化团队及其链接的企业家集体构成的价值关系网络。
基于Hackett and Dilts[1]、Hansen[2]、Grimaldi and Grandi[3]、Bhide[9]、Lalkaka[12]等对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的研究,以及笔者对天津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和北京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的调查研究,对三种孵化模式的具体刻画见表1。
表1 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的比较
本文中,我们将基于某一主体形成的价值网络作为分析创业孵化现象和刻画不同孵化组织模式内在差异的基本分析单位。以上描述的包括社会孵化模式在内的四种孵化组织模式的内涵可以用三个价值网络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简明的刻画。三个价值网络分别为:创业者及其社会关系网络(价值网络Ⅰ)、孵化组织构建的孵化网络(价值网络Ⅱ)、新企业实际形成的企业网络(价值网络Ⅲ)。在本文中:①仅包含价值网络Ⅰ和价值网络Ⅲ的孵化即为社会孵化;②仅包含价值网络Ⅱ和价值网络Ⅲ的孵化即为企业孵化;③包含三个价值网络,且价值网络Ⅰ起主导作用的孵化即为公共孵化;④包含三个价值网络,且价值网络Ⅱ起主导作用的即为创意孵化。正是不同孵化模式下三个价值网络及其之间关系的不同,导致四种孵化模式表现出如下显著差异:
首先,社会孵化模式下,新企业的价值网络构建完全依靠创业者及其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具有个性化和随机化特征,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和先前经验有很大关系;而在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模式下,孵化组织都构建了一个新企业成长所需资源的组织化价值网络。组织化价值网络的存在可以弥补创业者的缺陷。其次,企业孵化模式下,一旦新的商业计划被选中,母企业就会为新项目提供所需资源,这种资源链接关系存在必然性,且新企业的行为模式受到母企业组织结构、惯例流程的影响。而在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中,组织化价值网络的存在只是为新创企业提供了与资源拥有者优先链接的机会,能否获取资源需要创业者的努力和市场竞争的选择。最后,公共孵化器以提供基础性服务为主,只能达到降低创业成本的目的,而创意孵化器和大企业所能提供的关键资源网络能够真正提升新企业的创业能力。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比创业成本更有意义的方面。表2 简单总结了四种创业孵化组织模式的内在差异。
表2 四种创业孵化组织模式内在差异的概括性描述
从功能和动机看,孵化组织模式创新的基本动力是各类经济主体,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等长期利益的驱使下,通过组织创新以不断提升创业效率的内在要求,其演进的基本方向正是不断适应新环境下创业企业的成长需求,以提高创业孵化的效率。创业孵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孵化组织如何通过有效的价值网络设计和链接机制设计以帮助新企业快速建立起新的价值网络。
首先,孵化网络的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孵化组织所直接拥有或能够链接的关键资源网络是不同的。资金、市场、人才等关键资源是新企业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将好的创意或商业机会成功商业化的关键。孵化组织事先建立的孵化网络是否包含新企业成长所需的关键资源,是影响孵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其次,孵化组织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链接机制差异则表现在不同孵化模式下孵化组织为新企业进行资源嫁接的机制存在差异,直接表现为孵化组织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程度上。如果孵化组织过多的参与,就会抹杀创业者的积极性,其实质是孵化团队在直接进行创业活动;如果孵化组织过少地参与,就会使创业孵化的作用大为降低,其实质还是创业者自己在创业。
从孵化网络的构成看,不同孵化组织在掌握或链接关键资源上的能力表现出巨大差异。在社会孵化模式下,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是依赖创业者及其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资源获取和能力构建的,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掌握关键资源的能力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相关;就大部分创业者而言,特别是专注于科研的技术型创业人才,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关键资源的获取能力是较差的。在企业孵化模式下,母企业的内部资源网络和母企业及企业家能够有效获取的外部资源网络构成了新企业资源获取的管道,这种孵化模式下掌握关键资源的能力同新业务与企业已有业务的关联性高度相关,如果关联性差则关键资源的掌握能力低,反之则强。总体而言企业及企业家较创业者个人的资源获取能力强很多。在公共孵化模式下,由于孵化器是由政府或社会公共资金支持设立的,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要孵化团队,只能为新企业提供基础性服务,其掌握关键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或公共服务资源的链接上。在创意孵化模式下,孵化器通过成功企业家和专业人士资源的聚集,极大地扩张了孵化器建立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关键资源网络的能力,外部网络资源的链接规模更大、且链接强度更强。
从资源嫁接的机制看,不同孵化组织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在社会孵化模式下,由于创业者完全主导新企业的价值网络构建过程,其社会关系网络只是偶然或随机的参与到新企业的成长中。在企业孵化模式下,新企业的价值网络是由母企业主导构建的,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人员往往不能主导新技术商业化过程或公平分享创新收益,因此,孵化组织的参与程度是比较高的。在两种孵化器孵化模式下,逐渐摆脱了社会孵化模式下极低和企业孵化模式下极高的两种极端情况,创业者和孵化器在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公共孵化模式下,孵化器只是参与局部的价值网络构建,在新企业整个价值网络构建过程中起辅助性作用,由于非盈利性特征,孵化器很少有动力或能力为新企业实质性地提供关键资源的嫁接服务。而在创意孵化模式下,孵化器几乎参与了新企业各个环节价值网络的构建,孵化器专注于组织各种知识交流和价值对接活动,解决新企业成长所需的关键性资源的链接和获取,使创业者及其团队可以更多的关注产品和市场,由于创业者还拥有大部分股权,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和孵化器的专业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
根据以上对两条逻辑线索的刻画,其背后所蕴含的效率假设为:孵化组织掌握关键资源的能力与创业孵化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孵化组织掌握关键资源的能力越强,创业孵化效率就越高;孵化组织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程度与创业孵化效率存在下开口型二次函数关系,即在参与程度较低时,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孵化效率逐步提高,但到达一定的参与程度后,随着参与程度的继续提高孵化效率又会逐步下降。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社会孵化是最早的一种孵化组织模式,随后企业孵化和公共孵化分别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和企业等私人部门的主导下各自创新和演化,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创意孵化器开始不断涌现。当前,不但企业或企业家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创意孵化组织的建设中,而且政府也在逐渐加大对创意孵化组织的支持。根据本文归纳的两条逻辑线索及其所蕴含的效率假设,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孵化组织模式创新与演化的两条基本路径(见图1)。
图1 孵化组织模式创新与演化的两条路径
在图1 刻画的两条演化路径下,孵化组织模式创新和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拥有不同关键资源掌握能力的经济主体及其对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程度选择的不断试错和优化,以推动创业孵化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结合两条逻辑线索的具体描述,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有关孵化组织模式创新与演化的内在逻辑的框架图(见图2)。尽管无法精确刻画四种孵化组织模式的效率差异,但从孵化组织演化的历史看,由政府部门、社会公共机构、企业组织、成功创业者等分别创造的孵化组织模式在持续推动孵化效率的提升。
图2 孵化组织模式创新与演化的逻辑框架
推论1:创意孵化和企业孵化是当前最为有效的两种创业孵化组织模式,其共同特点在于都拥有较高的关键资源获取能力,能够为新企业的成长提供比其竞争对手更快或更好的创业资源。这与孵化组织自身所拥有的创业孵化团队直接相关,这两种孵化组织的创业孵化团队都是由企业家和专业人士构成,能够直接将新企业嵌入到已有价值关系网络中。可以预见,掌握或有能力链接关键资源的组织将成为未来高效率孵化组织模式创新的关键主体。
推论2:公共孵化在孵化效率上与创意孵化和企业孵化相比处于劣势,根本原因在于公共孵化模式在本质上与社会孵化是一致的,与企业孵化和创意孵化有本质区别。现有的公共孵化器,只能为新企业提供基础性服务,涉及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资源链接服务并没有能力提供。新企业的价值网络构建过程基本还是依赖于创业者及其社会关系网络来实现的,这与社会孵化模式下的创业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推论3:提升关键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探索灵活的参与机制是未来孵化组织创新的方向和趋势。企业孵化将主要沿着灵活机制的探索而展开,并已经显现出了与创意孵化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公共孵化将主要沿着关键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和探索灵活的参与机制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各种“投资型孵化器”的探索正印证了这一趋势。因此,孵化组织模式在多样化探索的同时,也会显现出趋同化发展的趋势。
本文的研究表明,创业孵化的本质是孵化组织通过组织和管理一个价值网络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的过程;孵化组织模式创新和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拥有不同关键资源掌握能力的社会主体及其对参与新企业价值网络构建程度选择的不断试错和优化,以推动整个社会创业孵化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组织创新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创业孵化效率,为培育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催化作用。
孵化组织模式创新及其多样化发展是支撑中国走向创新经济的重要基础。根据本文的分析,中国政府直接参与的公共孵化器建设是一种低效率的孵化组织模式,只是政府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对社会孵化模式的一种简单补充。也正是因为如此,比新企业更看重政策资源的现有企业往往更有动力进入孵化器,而地方政府则出于现有企业能更快更多地提供税收和产值的现实,必然使这种公共孵化器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
一般而言,新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所需的关键资源主要掌握在现有的企业家群体中,政府想以自身建立的孵化器为依托,以行政手段来整合企业家资源是十分困难的。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与直接参与孵化器建设的发展模式相比,推动更多掌握关键资源的经济主体参与孵化组织模式创新,培育成功企业家帮助新创业者的社会氛围,使政府的孵化事业基金或政策资源可以被各种类型的市场化的孵化组织获取和享受,将更加有利于整个社会创业效率的提升。
[1]Hackett S M,Dilts D M.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search[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1):55–82.
[2]Hansen M T,Chesborough H W,Nohira N Sull D N.Networked incubators hothouses of the new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5):74-84.
[3]Grimaldi R,Grandi A.Business incubators and new ventures creation:An assessment of incubating models[J].Technovation,2005,25(2):111-121.
[4]Bergek A,Norrman C.Incubator best practice:A framework[J].Technovation,2008,28(1-2):20-28.
[5]Bøllingtoft A.The bottom-up business incubator:Leverage to networking and cooperation practices in a self-generated,entrepreneurial-enabled environment[J].Technovation,2012,32(5):304-315.
[6]苏敬勤,周颖,洪勇.高新技术孵化网络生成模式及要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45-52.
[7]张波.孵化网络对入孵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6.
[8]胡海青,张宝建,张道宏.企业孵化网络成因解析:脉络梳理与研究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1):94-103.
[9]Bhide A V.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0]Smart D,Conan J.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1994,10(3):28-38.
[11]韩炜,薛红志.基于新技术缺陷的新企业成长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5):14-21.
[12]Lalkaka R.“Best Practices”in Business Incubation:Lessons (yet to be)Learned[Z].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Centers:Actors for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Brussels,20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