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学 王德泰
徐鼒(1810-1862)著《度支辑略》①卷九“钱法”,详细记载了嘉道时期各钱局设炉卯数、铸钱数量、铜铅价格、支付匠工物料价银等情况,不仅充分地反映了当时各钱局设炉鼓铸的基本面貌,而且可以通过各钱局采买铜铅价格、支付匠工物料价格的资料,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铜钱铸造的价值。有研究者依据此资料,对嘉道时期的货币制度进行了全面考证,认为《度支辑略》“是一部丰富的清代铸造币史料”②,充分肯定了它的史料价值。那么,《度支辑略》卷九“钱法”内容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钱局的铸钱实际,其对研究嘉道时期货币制度有多大意义? 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户科题本档中,查阅到各省地方官员向中央奏报铸币情况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与这些资料数据的比较,可以窥见出《度支辑略》钱法内容的史料价值所在。
设炉卯数与铸钱数量具体反映铸钱规模的大小。《度支辑略》详细记载了嘉道时期各钱局的设炉卯数和铸钱数量,其细密的程度在时人遗留至今的著作、笔记等资料中是少见的,具体数据如下③:
钱 局铸钱卯数铸钱数量(串)钱 局设炉数量铸钱数量(串)宝泉局72 899856.000宝晋局12 26208.000宝源局70 437448.000宝福局36 43200.000宝直局48 60756.839宝广局36 34560.000宝苏局28 111982.080宝桂局36 24000.000宝昌局24 42038.016宝川局194133.332宝浙局8 129600.000宝云局36 125683.186宝陕局24 65469.040宝东局36 44886.852宝武局21 86288.623宝黔局36 67329.900宝南局36 72081.000大定局36 24443.300宝伊局1722.000阿克苏局2841.176
以上表仅列举了各钱局正常年份铸钱的卯数和数量,闰年加铸的数量未做统计。从上表所载各钱局设炉卯数和铸钱数量来看,除去陕西、山西等钱局外,其余各钱局铸钱卯数和数量与嘉庆五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户部则例》④完全一致,应当是利用了《钦定户部则例》的相关数据。至于陕西、山西钱局铸钱数量与《钦定户部则例》分别规定的94588、17472 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作者进行修订的结果。如这一观点成立,那么,只能认为,《度支辑略》仅仅反映的是嘉庆五年政府法定各钱局铸钱数量这一基本事实。虽然各钱局的实际铸钱数量受到法定铸钱数量的制约,但毕竟不能把法定铸钱数量与实际铸钱数量等同起来。嘉庆五年后,尤其是道光时期,各钱局根据货币市场的需求以及铸钱成本的变化,常常对铸钱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户科题本档中详细记载了各钱局奏报中央的实际铸钱数量。从相关年份的数据来看,不仅各钱局的实际铸钱数量与法定铸钱数量差距较大,而且各钱局不同年份的铸钱总量也不尽相同。以下仅作个别举证:如中央宝泉局嘉庆十六年的铸钱989241.480 串,道光十年的铸钱801407.992 串⑤,两年相差近10 万串。中央宝源局嘉庆三年的铸钱249970 串⑥,不到法定铸钱数的60%。在各省铸钱中,江苏钱局铸钱数量相对稳定,年铸钱111982.080 串,但在道光七年至十年减铸至31994.880 串,道光十二年后又增至111982.080 串⑦。浙江钱局正常情况下铸钱129600 串,可是在嘉庆八年铸钱64800 串,减少了一半。道光元年铸钱数增至156600 串,道光十二年又增至167000 串⑧,为铸钱最多时期。四川钱局每年正铸145600 串,加铸数量有24266.666 串和12133.333 串的区别,一直保持到光绪二十年以后⑨。云南省局铸钱数长期在9-13 万串之间变化,道光二十九年铸钱136156.784 串,咸丰二年铸钱125683.186 串⑩。陕西钱局嘉庆十年铸钱92747.808 串,嘉庆十四年铸钱六卯14560 串,道光元年铸钱65469 串,道光十一年铸钱49101.780 串,咸丰三年、四年又分别铸钱32734.520 串、8183.630 串⑪。总之,清政府虽然于嘉庆五年对各钱局铸钱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与影响,直至咸丰三年清政府进行铸币制度改革前,各钱局的实际铸钱数量经常处于调整变化之中。
以上各钱局不同年份的铸钱数量,至少说明嘉道时期各钱局并未完全按照清政府嘉庆五年颁布的《钦定户部则例》法定的数量铸钱,而是对铸钱数不断进行调整,有时调整变化幅度很大。所以,在考察嘉道时期各钱局的铸钱数量时,不应当以《度支辑略》所载的数量为依据,而应当以各钱局的铸钱实际数为准。
铸钱原材料价格是事关铜钱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历代尤其是清代货币史研究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铸钱原材料价格的多少决定铸钱成本的高低,铸钱成本的高低直接制约商品货币市场铜钱的贵贱。《度支辑略》“钱法”内容中详细记载了嘉道时期各钱局采买铜铅的价格。《度支辑略》中关于嘉道时期各钱局(宝伊局、阿克苏钱局未统计)采买铜铅价格,见下表:
表中所列铜铅价格,是根据《度支辑略》所载各钱局采买的铜铅总量和价银计算而得。
以上价格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各钱局采买铜铅的实际价格?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题本档中,关于各钱局采买铜钱价格如下:
中央宝泉宝源二局从云南采买铜斤的价银是每百斤9.2 两,但是云南地处边疆,路途遥远,运输费用极高。滇铜从东川、寻甸官铜店分运至泸州,每百斤脚价银2.3311 两⑫,长运滇铜由泸州运至京城每百斤1.0393 两⑬。这样,滇铜从云南运至京城脚价银每百斤3.3两余,加上铜价银每百斤9.2 两,每百斤价脚工本银当在12.5 两以上。京局采买黔铅至局,同样要加上高昂的运输费用。早在乾隆初年,“黔省办运京铅,每百斤共用价脚银四两六钱零”。乾隆十四年后,湖南省开始代办运解部分京铅,清政府仍明确规定:“嗣后湖南办运收买商铅运京,比照从前办运之数,每百斤定给价脚银四两六钱,令其按年解运京局,以供鼓铸。”⑭黔铅运抵京局每百斤价脚工本银当在4.6 两左右。
其他各省局采买铜铅工本银因距矿厂远近的不同,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如:江苏宝苏局乾隆十一年收买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7.5 两,滇铜每百斤价银14.7 两,收买白铅每百斤价银3.96-5.09 两,收买黑铅每百斤价银5.5-6.5 两⑮。嘉庆十三年商人自本洋铜每百斤价银15.3 两,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3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429 两⑯。道光二十六年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5.3 两,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3.593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429 两⑰。
浙江宝浙局乾隆十五年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7.5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83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5.52-6 两⑱。嘉庆九年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5.3 两,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4.99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275 两⑲。道光二十五年,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5.3 两,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3.593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336 两⑳。
陕西宝陕局乾隆二十九年川铜、洋铜每百斤价银14.01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807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5.015 两㉑。此后陕西钱局关于铜铅价格的记载长时间缺失,个别资料反映嘉庆十年白铅每百斤价银4.998 两㉒。光绪十三年镇安铜(省铜)每百斤价银10 两,洋铜每百斤连运脚银12.786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5.931 两,小白铅每百斤价银5.697 两㉓。
湖北宝武局乾隆十一年商铜(市场铜)每百斤价银20.4-19 两,滇铜每百斤价银14.5198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5.5-5.05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5.4-4.45 两㉔。乾隆四十三年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3 两,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7-17.5 两,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4.893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2.893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3.673 两㉕。嘉庆十八年市场商铜每百斤价银17.5 两,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3 两,滇铜每百斤价银11 两(缺少运输价格),黔白铅每百斤价银4.203 两㉖。道光九年官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2.642 两,市场商铜每百斤价银17.5 两,滇铜每百斤价银14.914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4.2179 两㉗。
福建宝福局乾隆十四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6.891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5.625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7.37 两㉘。乾隆四十四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6.109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3.409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4.626 两㉙。嘉庆四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6.089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3.447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4.626 两㉚。嘉庆二十三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5.058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3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5.1709 两㉛。宝福局道光时期随着铸钱亏损严重长时间停铸。
直隶宝直局乾隆十四年洋铜每百斤价银14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0129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5.452 两㉜。乾隆四十八年洋铜每百斤价银14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148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4.356 两㉝。嘉庆二十四年洋铜每百斤价银12.51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203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3.791 两㉞。
贵州宝黔局雍正十三年滇铜每百斤价银12.6711 两,黔省铜每百斤价银10.346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2.29 两㉟。乾隆二十七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1.15-11.585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1.725 两,黔省川河铜每百斤价银9.218 两,黔省哈喇铜每百斤价银10.345-10.679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2.557-2.749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3.088 两㊱。乾隆五十七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1.847-11.957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13.442 两,黔白铅每百斤价银2.26 两㊲。嘉庆十年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1.847 两,金钗厂低铜每百斤价银13.44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427 两㊳。
四川宝川局乾隆八年省铜每百斤价银11.65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455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5.557 两㊴。乾隆二十年本省铜每百斤价银10.284 两(个别小厂价格更低),本省白铅每百斤价银3.289 两,商白铅每百斤价银3.605 两㊵。乾隆五十五年本省铜每百斤价银10.284-10.59 两,本省白铅每百斤价银2.927 两,本省黑铅每百斤价银3.182 两㊶。嘉庆十二年本省铜、市场商铜每百斤价银1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4.3 两㊷。咸丰八年市场商铜每百斤价银12 两,黔省白铅每百斤价银5.09 两,本省白铅每百斤价银4.3 两㊸。
云南省局乾隆初年省铜每百斤价银9.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3.5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2.2 两㊹。乾隆四十四年省铜每百斤价银9.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2.1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3.657 两㊺。道光二年省铜每百斤价银9.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2.45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2.1两㊻。道光二十一年,省铜每百斤价银9.2 两,白铅每百斤价银2.25 两,黑铅每百斤价银2.1 两㊼。
以上是各省地方官员上报皇帝不同年份铸钱用铜铅价格,应当说,这些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钱局采买铜铅价格,其数据是可信的。以上价格说明,不同铸钱局用铜铅价格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钱局在不同时期采买铜铅的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各钱局铸钱用铜价格不同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清政府规定了不同钱局采买铜斤价格不同。如中央钱局、云南各钱局、贵州钱局采买滇高铜每百斤价银9.2 两,而其他各钱局采买滇高铜每百斤价银11 两,滇低铜每百斤价银9 两。另一方面,清政府规定的铜斤价格,只是不同钱局到云南各省铜店采买滇铜的价格,从云南各官铜店运输铜斤到达钱局,还有大量运输费用应计算在铜价之内。距离云南官铜店的远近是造成各钱局采买铜斤价格不同的主要原因。如运输费用最高的福建宝福局每百斤运脚银5 两多,加上云南买铜价格,供需银16 两多。距离云南较近的贵州钱局运输滇铜每百斤到省价银2 两余,加上采买铜斤价格9.2 两,价格11 两余。与此同时,四川、湖南等钱局铸钱使用本省铜斤,价格相对较低。四川每百斤价银约11 两余,湖南每百斤价银13 两余。还有一种情况,即一些钱局采买商品市场铜、洋铜铸钱(洋铜有民商、官商价格的不同),如湖北长期采买商品市场铜斤鼓铸,每百斤价银20-17.5 两,采买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7.5 两,后降至每百斤价银15.3 两,采买民商洋铜每百斤价银14.5 两,后降至13-12 两。
造成各钱局用铅价格不同的原因仍然是运输价格的不同。清政府规定由贵州省将黔铅运输到汉口供各钱局采买,采买价银每百斤约3.656 两,由于各钱局距离汉口远近不同,运输费用多寡各异,造成铅价的不同。如福建采买黔铅到局每百斤价银4.6-5.6 两,而湖北正常情况下黔铅每百斤到局价银3.7 两余。另外,许多钱局使用本省铅斤铸钱,如四川省铅价格最低时每百斤价银2.9-3.6 两余,湖南省铅每百斤价银3.516 两。
而《度支辑略》钱法中列举各钱局采买铜铅的价格,与各钱局实际采买铜铅价格相去甚远,严重失实。如列举各钱局采买滇铜的价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考虑了各钱局到官铜店采买滇铜的价格,没有将运输铜斤到局的费用计算在内,不能真实地反映各钱局采买铜斤的实际价格,是该资料的一个严重不足。《度支辑略》列举各钱局采买铅斤的价格中,存在部分钱局价格失实问题。如《度支辑略》载中央钱局采买黔铅价银每百斤价银1.5两,这实际是钱局在贵州采买铅斤的价格,从贵州运输铅斤到局每百斤价格3 两余,比铅价高出两倍多。所列各省钱局的铅斤价格基本接近实际价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铸钱工人工食物料价格是构成铜钱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铜钱价值,离不开对工食物料价格的考察。《度支辑略》“钱法”详细记载了铸钱工人匠工物料的价格。但是,考虑到各钱局实际铸钱数量的变化,为了方便考察,笔者依据《度支辑略》“钱法”资料中各钱局的铸钱数量和匠工物料价格,计算出匠工物料价格占铸钱数量的比率,更能反映匠工物料价格的实际。具体如下:
钱 局铸钱数量(串)匠工物料(串)匠工物料占铸钱数量比(%)宝泉局899856.000 174284.000 19.37宝源局437448.000 75755.566 17.32宝直局60756.839 6145.569 10.11宝苏局111982.080 16969.776 15.15宝昌局42038.016 6761.664 16.08宝浙局129600.000 21091.460 16.27宝陕局65469.040 9329.000 14.25宝武局86288.623 10086.623 11.69宝南局72081.000 8796.600 12.20宝晋局26208.000 4183.179 15.96宝福局43200.000 7162.320 16.58宝广局34560.000 4755.612 13.76宝桂局24000.000 3485.880 14.52宝川局194133.332 26904.972 13.76宝云局125683.186 24588.966 19.56宝东局44886.852 8781.782 19.56宝黔局67239.900 9918.179 14.75大定局24443.300 3800.955 15.50
以上表列全面反映了各钱局匠工物料价格占铸钱总量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表列没有将闰年加铸的数据统计在内,新疆各钱局的数据也未做统计。那么,《度支辑略》“钱法”所载匠工物料价格是否与各钱局实际支付的匠工物料价格相符,笔者仍然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户科题本档记载做一比较(由于匠工物料的支付数量相对稳定,仅列举某一年的数据):
钱 局铸钱数量(串)匠工物料(串)匠工物料占铸钱数量比(%)宝泉局㊽938060.824 175558.328 18.71宝源局㊾462445.980 79162.971 17.11宝直局㊿60756.839 10760.091 17.71宝苏局[51]111982.080 16644.096 14.86宝昌局[52]45541.184 6761.664 14.84宝浙局[53]140400.000 22653.540 16.13宝陕局[54]81836.300 11513.600 14.07宝武局[55]86288.623 10026.223 11.62宝南局[56]44049.500 5357.700 12.16宝晋局[57]28382.000 4183.179 14.74宝福局[58]43200.000 6970.320 16.14宝广局[59]34560.000 4583.522 13.26宝桂局[60]26000.000 3776.370 14.52宝川局[61]145600.000 20167.056 13.81宝云局[62]136156.784 22207.018 16.30宝东局[63]93600.000 17822.571 19.04宝黔局[64]67329.900 9812.528 14.57大定局[65]24313.575 4315.314 17.74
以上比率是依据各省地方官员向中央奏报某一年的铸钱数量、匠工物料价格计算得出,应当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钱局支付匠工物料价格的实际情况。如果将这一比率与《度支辑略》所载匠工物料占铸钱数量比率做一比较,就会发现,以上比率与《度支辑略》记载数据计算的比率并不是完全一致,但是,除了个别钱局如宝直局外,其余钱局支付工食物料的费用占铸钱数量比率,与《度支辑略》记载的比较接近。
通过以上铸钱数量、铜铅价格、匠工物料价格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徐鼒著《度支辑略》卷九“钱法”内容的史料价值极其有限,其所载各钱局铸钱规模的大小仅仅是照搬了嘉庆五年清政府法定的铸钱数量,与各钱局的实际铸钱数量较大差距,没有反映嘉道时期清代的铸钱规模。其所载各钱局采买铜铅价格更是失实严重,主要问题是将各钱局在云南、贵州采买铜铅运脚价格没有计算在整个价格之内,大大低估了铜铅的价格成本,无法做到正确判断铜钱的价值。其所载匠工物料的价格,虽然与各钱局实际支付的匠工物料价格不是完全一致,但基本接近各钱局支付匠工物料价格,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总之,《度支辑略》卷九“钱法”的史料价值极其有限,研究者在使用这一资料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要为此错误的记载所误导。
注释:
①③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七辑,徐鼒:《度支辑略》卷九,钱法,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153-197 页。
②戴建兵:《清嘉庆道光时期的铸钱研究》,《江苏钱币》2009年第4 期。
④赛尚阿纂:《户部则例》卷三十四,钱法,配铸,10-16 页。
⑤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八年户部右侍郎管理钱法事务觉罗桂芳谨题,道光十三年管理户部尚书臣长龄谨题。
⑥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四年工部尚书兼管钱法事务臣那彦成等谨题。
⑦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八年江苏巡抚汪志伊谨题,道光八年、十年户部尚书臣宗室禧恩谨题,道光十四年管理户部尚书臣长龄谨题。
⑧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八年户部尚书臣宗室禄康谨题,道光四年户部尚书英和谨题,道光十四年管理户部尚书事务臣长龄等谨题。
⑨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一年户部尚书臣宗室禄康谨题,嘉庆二十年管理户部事务臣托津谨题,道光七年户部尚书臣禧恩谨题,光绪二十年兼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巡抚事臣陆传霖谨题。
⑩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一年户部尚书宗室禄康谨题,道光十六年户部尚书庆桂谨题,咸丰元年管理户部事务臣祁寯藻谨题,咸丰三年云南巡抚吴振棫谨题。
⑪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一年巡抚山西等处地方兼理粮饷方维甸谨题,嘉庆十五年管理户部事务臣庆桂谨题,道光二年户部尚书英和谨题,道光十三年巡抚山西等处地方暂理军务兼理粮饷臣史谱谨题,咸丰五年、六年巡抚山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臣贾桢、吴振棫谨题。
⑫《铜政便览》卷四,第281-282 页;又见《钦定户部则例》卷三十六,钱法,第39 页。
⑬《铜政便览》卷三,第193-197 页。
⑭㊱㊵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二十二年管吏部户部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傅恒谨题。
⑮㉝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十一年、四十九年吏部尚书兼管户部尚书事务臣刘於义谨题。
⑯㊿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五年、十六年管理户部事务臣庆桂谨题。
⑰内阁户科题本:道光三十年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臣杨文定谨题。
⑱㉜㉟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十七年、十八年、三年户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臣海望谨题。
⑲㊳[57][64]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一年、十一年、十二年、七年户部尚书臣宗室禄康谨题。
⑳㉗[65]内阁户科题本:道光二十七年、十六年、道光十七年管理户部事务臣潘世恩谨题。
㉑内阁户科题本:乾隆三十三年巡抚山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臣明山谨题。
㉒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二年户部尚书臣范宜恒谨题。
㉓内阁户科题本:光绪十七年管理户部事务臣张之万谨题。
㉔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十五年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臣唐绥祖谨题。
㉕㉙㊶内阁户科题本:乾隆五十一年、四十五年、五十七年管理吏部户部理藩院事务臣和珅等谨题。
㉖[51][55][58]内阁户科题本:嘉庆二十年、二十四年、二十年、二十四年管理户部事务臣托津谨题。
㉘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十七年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臣喀尔吉善谨题。
㉚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六年户部尚书成德谨题。
㉛㉞[62]内阁户科题本: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元年、四年户部尚书镶黄旗英和等谨题。
㊲内阁户科题本:乾隆五十九年刑部尚书兼署户部尚书臣苏凌阿谨题。
㊴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十一年巡抚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臣纪山等谨题。
㊷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四年(上残)。
㊸内阁户科题本:咸丰十年管理户部事务臣周祖培谨题。
㊹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六年吏部尚书协理户部尚书事务管理户部三库事务纳亲等谨题。
㊺㊻[52][56]内阁户科题本:乾隆四十六年、道光四年、五年、四年刑部尚书暂署户部尚书臣英廉谨题。
㊼内阁户科题本:道光二十三年巡抚云南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臣张澧中谨题。
㊽内阁户科题本:乾隆五十三年户部左侍郎兼署督理京省钱法臣诺穆亲等谨题。
㊾内阁户科题本:乾隆五十五年工部右侍郎管理钱法事务臣伊龄阿善谨题。
[53]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五年护理浙江巡抚印务布政使臣广厚谨题。
[54]内阁户科题本:嘉庆二十三年巡抚陕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来勋谨题,档号,19821。
[59]内阁户科题本:道光元年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印务阮元谨题。
[60]内阁户科题本:道光九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苏成额谨题,档号,20384。
[61]内阁户科题本:嘉庆十四年(上残)。
[63]内阁户科题本:乾隆二十六年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兵饷臣刘藻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