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芝模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育人的真谛是培养高尚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高中语文教学是优良人格塑造和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和培养学生优良人格的些许见解。
一、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特殊优势
语文教材是人文学科中的核心课程,它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蕴涵多样的人文素材,积淀了丰富的人类经验。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因为语言活动不仅是认知领域的事,而且隶属于价值领域,因此在依托自身,指向社会,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主要特征。从认知角度看,通过语文教材的教学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经过内部消化可以形成语文技能,即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从价值角度看,语文教材激活了人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倾向。这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便形成人的较完美的人文素养,既有交际、组织、管理等终生受用的生活能力,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人格因素。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主题活动,无论是文化传统为主的还是信息技术处理为主的系列活动,无论是社会交往还是社会调查,无论是自然探访还是创意想象,都为高中生人格素养的形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如今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在应试教育中貌似无声地失落了,成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并没有因为“应试教育”的喧嚣与霸道而失去固有的永恒魅力,语文学科教材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特殊优势。
二、探索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塑造成的,是需要反复磨炼、修正和健全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探索改革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相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需求、动机和主观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向是如今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置身于语文文本,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对文本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单元知识图表、知识整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探究知识的独立人格。其次,要因材施教,即分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优等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准,侧重拓宽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其求异和创新;对“学困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其要求起点低、梯度小,重在表扬和鼓励,使其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对中间生要帮助其认识自身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其学习先进生。最后,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于争先的优良品格。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推动其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语用知识竞赛,默写名句评比,优秀作文展览,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其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
三、提高教师自身品位,努力展示人格魅力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声的教材。据相关权威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绝大部分来自模仿其任课教师,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人格是否健全高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优劣。教师怎样完善健全人格,最根本的一点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首先,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用爱的暖流开启学生的心扉,用高尚的品德教育、引导、感化学生。其次,理论专业素质要扎实。语文老师要自觉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邻学科知识。再次,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说:“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人格。”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稳定、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完美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要有极高的开拓创新的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开拓创新的素质。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心钻研,充分搜集运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塑造,有效增强教育效果,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