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存目提要校勘記幾則

2014-02-05 03:03:14顧怡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顧怡

(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四庫全書總目》存目提要校勘記幾則

顧怡

(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本文以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出版的浙江杭州刻本《四庫全書總目》為底本,并參考武英殿本《總目》,通過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版本的存目書的比較研究,找出《總目》清代別集存目提要中存在的書名、卷數、作者及內容方面的訛誤和疏漏之處幾則。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清代別集存目 辨證

《四庫全書總目》是清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目錄著作,全書200卷,其中收有《四庫全書》著錄書3461種,另有認為內容較差,故只存書名的存目書,收有近七千種。幾乎是《四庫全書》所收書數量的兩倍。每種書皆撰寫提要,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然《總目》卻存在著諸多謬誤、疏漏之處,故至今已有許多學者對其查漏補缺,訂正訛誤。如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胡玉縉、王欣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等,這些考訂成果,對後人研究非常有益。但是,他們的著作大多以考證四庫著錄書為主,對於大量存目書卻著意不多,如《總目》別集類存目一千多種,胡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辨證》考證了七十多種,余氏《四庫提要辨證》祗考證了六種。2007年出版的杜澤遜撰《四庫存目標註》第一次完整地對《四庫全書總目》進行版本校訂,同時校訂出《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訛誤之處,但仍然不是對《四庫全書總目》內容的系統校訂,關於此,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本文即對《四庫全書總目》清人別集類存目進行校訂,得出幾條校勘記,以寄有助於學術研究。

1.燕香斎文集四卷詩集六卷

《總目》:國朝劉餘祐撰。餘祐字申徵,號玉吾,又號燕香居士,宛平人。

按:《存目叢書》今存清康熙刻本,卷端題作:“濱宛劉餘祐玉孺氏著”,作“玉孺”。前有陳會藙、胡兆鳳序,皆作“玉孺”,可知劉餘祐號“玉孺”,《總目》“玉吾”蓋音近而誤。

2.秀巖集三十一卷

《總目》:國朝胡世安撰。世安有《大易則通》,已著錄。……其逸目凡十六種,存目凡十九種,中已刻者十種。今所見者《異魚圖贊箋》、《禊帖綜聞》、《操縵錄》數種而已。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清初康熙刻本,其“總目”中“存目”標註“刻”者共十二種,可見《總目》所云“中已刻者十種”有誤。

3.澹友軒集十六卷

《總目》:前有劉正宗《序》,謂其直抒胸臆,意必準情,言必擇雅。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清順治十六年(1659)自刻本,除劉正宗序外,還有張永祺序、劉雲序。

4.清溪遺槀二十八卷

《總目》:是集凡詩十六卷,文十一卷,序一卷,附《奇夢錄》一卷。……其《浮記》一篇,殆類小說,《奇夢記》一卷,益荒誕矣。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天津圖書館藏清天咫閣藏本,共二十八卷,前十六卷為詩,第十七卷至第二十七卷為文,其中序、記、傳、墓志銘、啟像贊各一卷,雜著兩卷,題跋三卷,第二十八卷為《奇夢錄》,內容皆為作者生平所夢。《總目》所言“詩十六卷,文十一卷,序一卷,附《奇夢錄》一卷。”則有二十九卷,誤。《奇夢記》應作《奇夢錄》,蓋字義相近而誤。

5.犀崖文集二十五卷

《總目》:國朝易學實撰。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江西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共二十六卷。

6.了葊文集九卷

《總目》:國朝王岱撰。是集九卷,皆雜文。第八卷則全錄募疏,殊失刪汰。

按:考《存目叢書》所收湖南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年刻本,第八卷除所錄疏外,還有《題所畫秋山贈蠢牛和尚》、《清淨葊募引》、《題定水印冊》、《題蘭石詩后》等文,可見《總目》所云“第八卷則全錄募疏”有誤。

7.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詩集三十三卷

按:考《存目叢書》所收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王燕刻本,為《青箱堂詩集》三十三卷《文集》十二卷《遺稿續刻》一卷《年譜》一卷。《文集》前有汪琬《序》曰:“王先生不遠三千余里示琬文集十卷。”有錢澄之《重刻青箱堂集序》曰:“王文貞公《青箱堂集》共四十五卷。”汪《序》曰“十卷”乃《文集》十二卷之后兩卷為家譜,于《文集》目錄中附在卷十后,未作分卷。錢澄之《序》所云“共四十五卷”蓋《詩集》三十三卷與《文集》十二卷之和。可知《總目》所云“《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誤,蓋因《詩集》三十三卷,誤作《文集》三十三卷。

8.東村集十卷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儀一堂刻本,《東村集》十卷外,另有《附刊》一卷,所收有孫光祀《少詹李公暨配周淑人合葬墓志銘》、唐夢賚《少詹李公暨配周淑人行狀》、范明徵《李吉津先生外傳》、金憲孫《東村集跋》,共四篇。

《總目》:是編詩文各五卷。詩分十集,曰《邸中槀》,《使程自刪》,《木斎詩槀》,《游中山草》,《唐城草》,《秋尋草》,《南游詩》,《紀行詩》,《秋游詩》,《東村詩》,集前各有小序。

按:考此本目錄及正文詩集名,目錄作《使程自刪》,正文作《使程詩刪》,此集前有小序云:“使非以為遊而有其遊,遊不必於詩而有其詩……故其詩可刪而不盡刪,以著其為使而不能使,而遊道缺如也。”又范明徵《序》云“《使程詩刪》”,可知目錄“《使程自刪》”,其“自”應作“詩”,蓋音近而誤,《總目》從目錄,亦誤。另目錄及正文皆作《秋游集》,非《秋游詩》,此處“詩”應為“集”,《總目》誤。

考之正文,《使程詩刪》,《木斎詩槀》,《唐城草》前有作者自序,《邸中槀》前有范明徵序,《游中山草》前有郝浴序,《東村詩》前有王岱序,其餘《秋尋草》,《南游詩》,《紀行詩》,《秋游詩》前未有序,《總目》所云“集前各有小序”与此不符。

9.焦林詩集無卷數

《總目》:國朝梁清標撰。清標字玉立,清苑人。

按:目錄及卷端題“真定梁清標玉立甫著”,又卷前徐釚《序》云:“《蕉林詩集》凡古體詩幾卷計若干首,近體詩幾卷計若干首,今大司農真定梁蒼巖先生著也。”又《篋衍集》卷九:“梁清標,玉立,真定人,官大學士,著有《棠邨集》。”《明季北略》卷二十二:“梁清標,北直真定府真定縣人,崇禎癸未庶吉士,原官,一云改外。”《清詩別裁集》卷二:“梁清標,字玉立,直隸真定人,崇禎癸未進士,國朝官至大學士,著有《蕉林詩集》。”可知梁清標應為“真定”人,非“清苑”人,《總目》誤。

《總目》:所著詩稿,各以古近體為分,不列卷次。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七年(1678)梁允植刻本,題作《蕉林詩集》十八卷。然目錄及正文皆未標卷次,但以古近體為分,五言古分兩卷,七言古三卷,五言律三卷,七言律四卷,五言絕句一卷,六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四卷,共計十八卷。《總目》所言“無卷數”蓋只因四庫館臣所見版本未標卷次。

10.九山游草一卷

《總目》:是編皆其紀游之作。九山者,雅山、苦竹山、湯山、觀山、龍湫山、暈頂山、高冠山、益山、獨山也。皆在當湖海濱。

按:此處“高冠山”,武英殿本《總目》作“高宮山”。考《存目叢書》所收此書民國六年(1917)刻本之目錄與正文,皆作“高宮山”,則知浙本《總目》“高冠山”應為“高宮山”,蓋“冠”與“宮”字形相近而誤。其他山名無誤。

11.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

按:《存目叢書》所收題作《南雷文定》十一卷《後集》四卷《附錄》一卷《黃梨洲先生南雷文約》四卷,文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治荊刻本,文約南京圖書館藏清雍正刻本。關於版本,可參考杜澤遜所編《四庫存目標註》集部下第3100頁至3105頁,所列很詳盡,此處不再贅言。

《總目》:國朝黃宗羲撰。宗義有《周易象數論》,已著錄。

按:書名《周易象數論》,查《總目》已著錄者,為《易學象數論》。《八千卷樓書目》,《文獻徵存錄》,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黃梨洲先生年譜》,皆作“《易學象數論》”,可知《總目》誤。

《總目》:其所作古文,舊有《南雷文案》,《吾悔》,《撰杖》《吾山》等集。晚年手自刪削,名曰《文定》。后更刊存四卷,故名曰《文約》云。

按:此書卷前《凡例四則》云:“鄙作已刻者,有《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蜀山集》皆門人分刻一時,脫稿未經持擇。”查《文獻徵存錄》,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黃梨洲先生年譜》,《國朝文錄》,《國朝先正事略》,皆作“《蜀山集》”,可知《總目》作“吾山”,誤。

12.白茅堂集四十六卷

《總目》:《顧氏列傳》十五卷,......皆崇禎癸未以後作,康熙丙午毀於火。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福建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總目》此處云“《顧氏列傳》十五卷”,然考此書卷前康熙乙丑八月望后二日自序《白茅堂集敘》,為“《顧氏歷代列傳》五十卷”。蓋《總目》所載書名《顧氏列傳》脫“歷代”二字,且注錯卷數,蓋因“十”與“五”顛倒而誤。

《總目》:是集為其子暢所輯,而其子昌編次音釋之。凡賦騷一卷,樂府一卷,詩二十二卷,文二十卷。

按:《總目》所云“賦騷一卷,樂府一卷,詩二十二卷,文二十卷”則共計四十四卷,與標題四十六卷不符。考之目錄,卷一為賦、楚辭,卷二至卷四為樂府,卷五至卷二十六為詩,卷二十七至卷四十六為文,則賦騷一卷,樂府三卷,詩二十二卷,文二十卷,共計四十六卷,與《總目》標題卷數相符合。蓋《總目》所云“樂府一卷”實則為“樂府三卷”,《總目》誤。

13.五公山人集十四卷

《總目》:國朝王餘祐撰。餘祐本姓宓,先世為王氏,後因不復改。字申之,一字介祺,直隸新城人。明末避亂易州五公山,因號五公山人。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枕釣斎刻本,題作《五公山人集》十六卷。詩五卷,文十一卷。卷前有魏坤《五公山人傳》云:“山人名餘佑,字申之,一字介祺,其先小興州人,本姓宓,巴世祖某徙居保定之新城馬頭村,贅于王氏,遂因王姓。”又《國朝書人輯略》卷一云:“王餘佑,字介祺,號五公山人,直隸新城人。”皆作“王餘佑”,蓋“佑”與“祐”字形相近而誤。《存目叢書》所載為“王餘祐”,亦誤。

14.謝程山集十八卷

《總目》:是集初祗《日錄》三卷,《講易義》三卷,《書》三卷,乃其門人甘京黃采所編。乾隆乙丑文洊元孫鳴謙又收合雜文遺稿,與新城涂登陳道編為此本。

按:《存目叢書》所收為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十年刻謝程山先生全書本,題作“謝程山集十八卷首一卷附錄三卷年譜一卷”。卷首有范承勳序,康熙辛卯張伯行序,乾隆丁卯陳道序,甘京序等,蓋《總目》所載為此本《謝程山集》十八卷。《總目》所云“講易義”,考之目錄與正文,皆作“講義”,蓋《總目》衍“易”字。

參考文獻:

[1][清]永瑢編.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

[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齊魯書社,1997.

[3][清]黄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中華書局,1964.

[5]杜澤遜撰.四庫存目標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