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文关怀新闻理念探析

2014-02-05 03:24钱春媛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普通人新闻报道关怀

□钱春媛

(连云港日报社,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强化人文关怀新闻理念探析

□钱春媛

(连云港日报社,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新闻报道离不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基本内容,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关注,是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新闻报道来自于人,面向于人,尤其不能背离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把目光瞄准新闻事件中的人,依据新闻传播规律,借助新闻传播手段,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全面去关照、去反映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以及人在现实中的根本境遇。

实践表明,注重人文关怀是媒体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体现,也是媒体及其从业者塑造良好形象,获得读者支持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才会真正打动读者,增强感染力;也只有真正践行人文关怀,媒体才能赢得读者尊重,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然而,在人文关怀的意识已经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并逐渐上升为主流观念的今天,在各种媒体,在记者的新闻采访和报道中,我们仍不时能看到一些缺少人文关怀的报道和表现,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内众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虽然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其深刻价值,但尚未从根本上将其植入自己的意识深处,也就是尚未普遍将其确立为一种牢固的新闻理念。对一些新加入新闻事业的年轻人来说,要么缺少人文关怀意识,要么对人文关怀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难以将其融入自己的内心和血液,由此在新闻报道中就必然表现出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进步”与“反思”

客观地说,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新闻传播活动更多地着眼于新闻与宣传的结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媒体的目光逐渐转向受众、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新闻工作者才普遍关注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表现在新闻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等多个方面,媒体开始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注重以平民视角,真实记录和展现普通人和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并为之大声疾呼。现在,我们在各种新闻媒体中都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大量反映普通人生活故事的、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新闻报道被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是带有舆论监督性质、反映民生疾苦的民生新闻大量存在。媒体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指导原则,由此产生很多优秀新闻作品,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

对媒体自身和社会发展来说,新闻报道中不断增强的人文关怀显然是一大进步。但从另一方面看,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现阶段,媒体在努力表达人文关怀的同时,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总结和反思。

很多报道看似充满温情,实则缺少真正的“体贴”,人文关怀流于表面化、肤浅化。这种人文关怀表面化、肤浅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怀的眼光存在狭隘性。拿少数弱势群体如特困人群、城市边缘人群来“说事”,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关心的问题报道不足;二是关怀的内容存在片面性。对报道对象物质层面上的关照较多,精神层面和内心层面的东西关照不足,反映较少;三是缺少对采访对象隐私权的尊重。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经常是在爱心的名义下漠视其内心感受,随意“剥夺”其隐私权。也正是由于人文关怀表面化、肤浅化的原因,让媒体常常在主观上有人文关怀的意识,行动上却缺少真正的“关怀”;口头上喊着要进行人文关怀,报道上却不时走进误区,甚至做出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举动,仍给人高高在上和隔靴搔痒之感,甚至让人感觉到更深的冷漠和隔阂。比如,国内的一些救灾报道和突发事故报道中,为了说明事故现场情况或者仅仅是为了博人眼球,便无所顾忌地将镜头对准事故当事人,为所谓的表现新闻真实,置事故当事人甚至是受害者的个人感受于不顾。

让人文关怀成为新闻报道内驱力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精神向往、理想追求的抽象概括,是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观念体系。新闻理念就是指导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实践的根本性的思想观念。我们要将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在实践中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让其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内驱力,帮助我们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

要将目光持续对准普通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贴近与普通读者的情感,对于媒体来说既是老话题,也始终是新话题。现阶段,大量放眼世界、纵横天下的时事追踪报道及宏大叙事占据了各种媒体的显著位置,相对而言,反映社情民意、贴近群众生活与情感的新闻报道则有待增多,更有待增加深度与力度。比如新闻人经常提到的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其实写人物要讲故事,写事件也要讲故事,写各种成就报道、经验报道都可以讲故事,而故事都是人的故事。要把人放在新闻的正中间,让人成为新闻的主角,让人成为事件和成就的相关者和感受者,也只有人的体会、感知才会让新闻活起来、立起来。

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清风细雨,让新闻界别开生面,气象一新。在“走转改”活动中,媒体普遍增强和改进了民生报道,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在采访中,记者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走形式,不蜻蜓点水,而是投入身心到一个个“人”,在一个个鲜活生命和具体行为中获得感知,由此做出的新闻报道则真正做到了客观报道社情民意,真实传递民之心声。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走转改”活动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既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也收获了读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不能满足于阶段性的成果,而应该坚持不懈地采取“走转改”的工作作风,将其常态化,为之长期地努力。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显而易见,新闻报道之所以出现人文关怀缺失或不时流于表面化、浅薄化,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欠缺,这不但是改进工作作风的事,更要从改造内心、增强自省入手。人文素养是在本质上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同情,包含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一个缺少人文素养的人眼里往往只有新闻素材,难以和被采访对象达到“精神上的同构”;而一个真正懂得人文关怀的人看到的却是和自己一样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也许同样能写出眼泪和欢笑,能表达出关爱和同情,但前者只能囿于肤浅的表面,往往对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更难以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等等。所以,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做起,才能让其变为一种精神理念,用以不断地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新闻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普通人新闻报道关怀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拜登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