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优
职高语文课堂导入法的设计与运用
张晓优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导入法的运用巧妙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不同对象、不同环境,精心设计出紧扣主题、有趣生动、自然熨帖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乐学。
职高语文;课堂导入;活动激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还要引导他们进行鉴赏品析。可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大部分职高学生对语文鉴赏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如何在上课伊始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做好知识过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与灵活运用。导入是一堂课的序幕,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课堂学习的热身阶段。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对导入的设计,努力使之成为连接师生与课文的一座桥梁。
目前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法)、视频导入法、作者导入法、作品导入法、诗歌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1]然而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既要运用已有的好方法,又要进行各种创新实践,设计出更受学生欢迎更有教学效果的导入法。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了另外3种导入方法,以下做简要阐述。
语文课堂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文学作品的品读为主要目的,近几年来虽然从相关专业的实际需求考虑,设计组织了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活动课始终“妾身未明”。然而职高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活动课充满向往,从这一实际出发,笔者借鉴心理课“暖身活动”的模式,在职高男生班级中尝试引入了活动导入法。
比如,在准备马克·吐温《生命的五种恩赐》的教案时,笔者参考心理学“生命五样”测试,要求学生在纸上分别写上健康、智慧、财富、权势、感情,然后根据他们对这五样礼物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慎重考虑、依次放弃,最终留下一样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礼物,并且要说明之前先后4次舍弃的理由。这个活动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过渡语顺势转入对课文的讲解:“这个活动是让同学们学会做人生的减法题,认识到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一样人生礼物,并且学会珍惜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一道人生的加法题,下面一起来看马克·吐温《生命的五种恩赐》。”学生在做“生命五样”测试时兴致盎然,每位学生都得出了自己的人生体悟,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顺势进入到对文本的阅读,进行另一层面的思考。
又如,在上毕淑斌《我很重要》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采用画“生命线”这一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盘点人生的哀乐得失,规划未来的人生方向,以此让学生明白“我很重要”并不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是教会学生正视自我,发展自我。这一活动方式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深刻得多。
活动导入法可充分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恰当使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材中,有些课文配有插图,好的插图往往起到点缀作用,使课文内容更为直观生动。然而很多教师经常将插图直接忽略,殊不知巧用插图有时能给课堂带来拨云见日甚至画龙点睛的效果。
多年前,在研读丰子恺《杨柳》一文时,笔者发现课文插图居然是丰子恺本人所作的一幅漫画“杨柳岸晓风残月”,粗看之下认为图中一个正弯腰忙于农事的农民人物形象明显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原词的意境大相径庭,显得相当突兀。这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经过深入思索,笔者找到了农民与“杨柳”之间的相通之处,从而找到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将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与文中作者歌颂的杨柳品质进行对接,图文对照,由图入文,以“请同学们找出插图中的人物与‘杨柳’形象符合的特点”作为课文导入语,引发了学生热议。
图文对照的方式虽然简单,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文章,只有从中找到突破口,方能引发学生对照思考的兴趣。
编者在进行教材编排时,往往会遵循“同类逆向”原则:同类是指在同一单元中的课文大都是表现同一主题的,如走进自然、感悟人生等;逆向是指不同的课文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一主题。这个情况也出现在如诗词二首、现代诗二首、微型小说两篇等组合篇目中,如果教师事先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高瞻远瞩,正确把握这些课文之间的异同,并将此作为课文的导入语。
职高拓展模块·提高版教材第二单元中将曹操的《短歌行》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编排在一起,前一位作者是成功的男人,他在人生巅峰时期忧的是如何实现统一大业,希望人生能够锦上添花;而后一位作者却半生失意,他在人生低谷时期愁的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希望能够得偿平生所愿。“正所谓‘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男人的不同追求。”这一句导入语将学生引入到对这两首诗词的横向比较中。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浓郁的朦胧诗代表作,为了引入对朦胧诗的介绍,笔者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刚学过的前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教师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学生答: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问一答之间作者的爱国之情表露无遗,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我爱这土地》直接抒情的特点,而《雨巷》中作者却自始至终对“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若即若离、感情朦胧,充分体现了朦胧诗派的创作风格。学生带着这样的认知去学习《雨巷》,方能体会朦胧诗的别样风味。
作为新课的起始环节,导入比其它教学步骤更要注意趣味性。[2]传授知识是根本目的,寓教于乐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有多种导入方法可供选择,一定要首选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可是学生的兴趣有时是低俗甚至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教师要加以辨析和选择,不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防止哗众取宠。
导入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大门,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自觉性,因此,导入的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前面虽然提到借鉴心理课的“暖身活动”这一模式,但“暖身活动”在操作时并未与心理辅导主题丝丝入扣,这是由课程特点决定的。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果不以紧扣课文主题为前提加以精心设计,胡乱使用,只会偏离教材内容,离题千里。
职高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使不少教师绞尽脑汁。为了能让学生“抬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煽情的描述中,但课堂导入是一个情感蓄势的过程,如果导入时间花费过长,语言冗长拖沓,就会淡化教学目标,导致喧宾夺主,将语文课直接替换成了历史课、心理课甚至政治课等。
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其特殊性,或审视情感,或遨游自然,或憧憬未来,或反思过去,内容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也不同。对此,教师要因文制宜,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把丰富多变的教学文本和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结合起来,使导入环节自然熨帖,顺利成章,防止生搬硬套。
[1]孟娟.高中语文导入艺术初探[J].学术研究,2013(2):75-77.
[2]温安文.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原则[J].教育科学,2011(3):138-139.
[责任编辑 陈国平]
张晓优,女,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G712
A
1674-7747(2014)12-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