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

2014-02-05 23:09俞富坤
职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扬州院校高职

□俞 国 唐 建 俞富坤

一、国家政策导向和扬州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概述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完善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性举措。从2002 年到2013 年,国务院、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召开会议,连续发布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其中最重要的有:

1.教高[2004]1 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2)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3)加大资助,自主招生,就业准入,继续教育,提高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4)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3.2012 年3 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围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30 条,要求教育事业坚持科学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最全面系统、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政策文件。由此可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保持经济科学发展的正确选择,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它对于培养大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广东和长三角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也加速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技能型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日显突出。 要加快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我国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品牌特色,就必须要培养大量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的生产和管理人员。高职院校作为地方产业经济科学发展的人才载体,双方的耦合发展问题始终是学者关心的焦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生存和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扬州市工业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制造、船舶制造、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及制品,医药及医疗器械、旅游等是扬州“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六大产业是扬州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扬州拥有高职院校3 所,在校学生3 万多人;现已形成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与产业发展相对适应的专业体系。 建设了10 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 个校级省级重点专业群。 扬州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群与扬州“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接的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

与扬州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是软件技术;较为接近的是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旅游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园艺园林(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物技术及应用);国土资源管理(工程测量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

从以上对应情况来看,扬州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设置覆盖扬州“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的50%左右。与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产业对应的省重点专业群只有一个。

二、高职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思路

对于强调素质和技能的高职院校而言,“依托行业而生存、服务经济而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产生了新的问题。高职院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以及贴近行业的理念没有过时,但具体做法应与时俱进。

(一)要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共赢的稳定合作机制

产业发展引领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的方向,高职业教育反作用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培养、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升、精品课程和品牌与特色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与评价、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层次和内涵的进一步拓展等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地方产业发展为标杆。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服务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机械、建筑、电子、电汽、经管类专业为主,对应的新兴产业专业设置偏少。扬州高职院校要增强专业与地方的贴切度,加强对新兴产业人才的供需关系的实证研究,形成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高职院校要与政企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我以为,专业建设联动机制应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组成,明确目标,各司其责,有分有合,最终形成以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格局。

在专业建设联动机制中,扬州高职院校应主动应对,创新思维,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专业群建设策略,主要职责是根据咨询参谋机构提供的专业建设意见,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密切的专业,新设市场紧缺人才专业。

(二)加强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实现重点专业与重点产业的对接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 当前,扬州的GDP 增长80%以上都来源于九大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只有50%左右,扬州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在重点专业建设方面,要针对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支柱产业,建设与之相对应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并进一步拓宽传统支柱产业的专业群,配合传统产业打造品牌产品。如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是全国著名的特产,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2008 年位列扬州市“十大”老字号之首。如何把这一“中华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 扬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计上应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主动对接。由政府牵头组建扬州食品职业教育理事会,由政府主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食品知名企业代表和知名校友、学院领导、教职工代表等组成;食品管理专业群成立专业群管理委员会,由企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士、食品管理专业群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校企合作建设的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实体,成立董事会或管委会,股份制运营,实现高职院校依托产业集群办专业集群、办好优势专业促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目标。从而把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两大职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具有生命力,开辟高职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和专业群建设的新思路。

初始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的核心指标。从2012 年统计结果来看, 扬州高职院校的初始就业率平均为95%,但也有部分专业的就业率低于省平均水平,且就业岗位的对口率和稳定性较低。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布局,合理调整专业招生数,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人才需求多和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以确保高校的有限资源运用到重点专业建设中去,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和特色。

(三)发挥政府政策指导与资源配置作用

政府的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的介入可使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由浅层向内涵转变,有利于加速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更有利于统筹和整合各种资源。地方政府主动对接重点专业群,充分发挥政政府指导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高职院校结合办学特点,对接优先发展战略性产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倾斜,重点支持基础厚实、办学模式成型、就业率高而且稳定的专业点按“群思路”重点建设。

(四)重新谋划和确立专业定位,走差异化竞争战略之路

要以促进重点专业群与地方重点产业群的深度结合为抓手,整合现设专业,重新界定定位专业,认真调研兄弟院校已设相同专业的建设情况,如同城已有相同专业,新建专业有无必要?要新设如何体现优势和特色?只有彻底调研和论证,并有了成熟的思路,明确了走差异化竞争战略之路,才能真正解决同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低层次和雷同化的问题。专业群内涵的错位发展涉及多种要素,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培养、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等等。扬州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及主要服务面向,依托优势或特色专业,整合一般专业,组建若干个重点专业群,和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和专业群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同一名称下的专业群内涵要有所区别,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有所区别。要做大优势专业群,做精重点专业群,做稳一般专业群。

(五)注重对位发展,凸显重点专业群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对位发展有两层涵义:一是专业和行业的对位;二是专业群内部课程的对位。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设置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本专业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要深入把握和研究主导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准确信息,重视各个专业所对应的技术岗位群、技术工种和技术证书等内容,动态掌握主导产业人员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变动情况,既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又要考虑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变动的灵活性。

高职院校要根据服务面向和工作领域岗位需求,深入分析专业群内的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系统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1]。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便利,收集和积累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成为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的有力支撑。把客户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数据作为分析市场需求导向的依据,优化专业设置;把平台项目服务质量反馈作为衡量职业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结构、职业素质的重要参考,优化课程体系;把实证研究方法和Hoover 系数的分析方法引入专业结构布局的研究,分析专业之间以及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调整专业结构,保障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高度关联。为此,从服务产业平台与专业群的融合发展出发,改组工商管理专业群的管理架构,撤销传统的按专业或学科划分的教研室建制,打破教师团队单一的教学功能,借助平台资源,组建由教师、平台技术人员、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融合一体的专业团队。在实际运行中,将专业群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岗位能力课程)与平台运营体系的核心要素(业务模块)有机融合,通过要素资源的流动与转换,实现专业群与平台互相支撑、融合并进。平台既是公共技术服务实体,又是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平台运营数据既是经营数据,又是教学资源;专业团队既是平台运营团队,又是专业教学团队;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平台的“实习员工”;平台客户群企业既是服务对象,又是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在此基础上,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协同商务智能应用、商务信息管理、会计等专业和方向;以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协同连锁经营、市场营销、客户行为分析等专业和方向,形成了两个核心专业为龙头,“信息服务技术”和“商贸与管理”为主线的信息服务类专业群。

(六)推动特色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性人才

办学特色是高校真正的优势所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与高校声誉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一所大学来讲,真正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2]高职院校经费普遍困难,要防止资源的过度分散和浪费。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就是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是专业特色。专业特色得以形成并得到公认,应具备几个要素。一是排他性,指专业特色是有鲜明特点的而且稳定的办学模式,亦即“人无我有”。二是示范性,指专业特色产生的作用大,紧随产业、行业不断注入新内涵,成效显著,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即“人有我优”,有明显高于同类专业的优势。 三是原创性,指专业特色的概念和内涵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开拓性,即“人优我新”。四是地方性,即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具有浓郁的地方人才培养特色,即:“人优我特”。

综上所述,重点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重点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群为目标,要深入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厘清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要集中力量重点加以剖析,认真梳理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作为规划重点专业群布局的依据,使专业链与产业链真正对接,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Z].苏教高[2012]16 号,2012-1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88.

猜你喜欢
扬州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