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信息资源 感悟文本真谛——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4-02-05 21:47王慧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21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课文

◆王慧

挖掘信息资源 感悟文本真谛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王慧

教师通过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助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诗词

当今,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具备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喜闻乐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元素是大势所趋。在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理解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少年王勃》时,笔者从“江上迷人的秋景”出发,让学生思考: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迷人”?朗读好关键词“水天相连、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其中“缓缓地、轻轻地”,出示句子比较朗读,让学生从比较朗读中体会一种悠闲与自在。接着又出示一些江上秋景的画面供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在赏景中朗读,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体会秋景的迷人之处。笔者甚至找来学过的《北大荒的秋天》的课文插图:一道橘黄、一道绛紫、……讲不清楚的就一目了然吧,教师也就做到了“惜语如金”。

形象直观的画面有时会比教师诠释得更精彩,读文赏图,带领学生领略课堂的别样美丽。学生沉醉在一幅幅秋景中,秋色宜人、秋高气爽的成语脱口而出。接着从词语回到片断的整体朗读,适当的范读后,学生通过赏景想象朗读:“落日的余晖、灿烂的云霞……”至此,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笔者告诉他们这一切都包含在课文的一句话中,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一个个静止的文字便活了起来,一张张笑脸也随之露了出来,一个个摇头晃脑地专注了起来……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一起感受亘古不变的大自然之语。

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接触的人或事物与现在毕竟相差太远,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在这些抽象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教材的安排,合理地把“图”和“文”结合起来,从文所对应的图入手,读文再赏图,图文对照,突破难点来引导学生理解美、再现美。在学生没有更多的耐心听教师讲解时,也许一张小小的插图就会把他们的目光紧紧地吸引,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也许一次形象的演示会使他们豁然开朗。课堂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被多媒体形象的演示而带动起来,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品味诗词,提升学习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朗读本身是枯燥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文本朗读一遍又一遍,学生却往往有口无心,没有多大的收获。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地重复朗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而且大大降低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视频、演示、情境等资源整合,快速掌握文本新授的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补充和扩展文本学习的内容。利用获取、提炼、整合信息的优势,教给学生学习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表达的习惯,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营造读书的氛围。一曲古典的古筝独奏,一幅古朴的梅花写意,富有韵味的诗词诵读,把学生带入“诗与画”的境界,学生屏住呼吸感受那份近似于天籁般的雅致和韵味。接着是让朗朗的书声回到课堂。学生一边听着,一边不由自主地跟着那音那调吟诵起来,品味起诗词的那韵那味来。其次,调动学生感官突破难点——悟好一个“俏”、一个“笑”。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的一幅幅梅花写真集,学生从颜色、形态上对“俏”便了然于心了,联系它开花的季节环境,自然不难理解梅花顽强、不居功自傲的品质,一个“笑”的品味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惊喜地告诉笔者:“老师,我知道词的最后一句为什么用女字旁的她了,那是作者把梅花比作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最后是在欣赏同主题整合资源中积累延伸。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教学回忆《墨梅》《梅花》等描写梅花的诗词,欣赏毛泽东的创作手迹、梅兰芳大师演唱的《卜算子·咏梅》,学生专注地看着行云流水般的墨痕,聆听着字正腔圆的国粹,课后延伸有多丰富是可想而知了,一颗学习国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田悄然萌芽了。

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繁琐的分析,重在学生的朗读与品味,却让每一个学生含英咀华,口齿留香。关键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具备的强大整合能力这一优势,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多角度地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诠释主题,发挥自主作用

小学生有意识注意时间短,课堂上他们时而高举小手,时而沉浸在搞自己“小发明”的专注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入手,结合文本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多媒体技术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把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教学苏教版十一册课文《最大的麦穗》时,笔者改变以往课堂上如喋喋不休的慈母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文章的中心,甚至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朗读背诵,而是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课文的中心,利用班级博客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已接近尾声: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怎样一个道理?

(生自读。)

师: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学生一听,开始议论起来。)

师:英雄们,请把你们的所见用一句话写下来,回家后请发表在班级博客中,别忘了在句子后面签上你的大名!还可以在你欣赏的名言后面点赞,评选出我们班的“十佳名言”。

第二节课上,当笔者打开班级博客时,一阵如炸开锅似的喧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在学生齐刷刷的目光中,像模像样的名人名言已跃然出现在投影仪的屏幕上,学生不约而同地念起来:

做事万万不可犹豫,否则你将一事无成。——于天琦

只有人等机会,没有机会等人。——蒋思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任亚凤

……

笔者微笑着聆听学生大声朗读,哪一句不是他们对课文中心的再次诠释?哪一句不是他们自己的至理名言?笔者忍不住频频点头,他们的回答大大地超出了笔者的预料。他们品味着自己的名言更是其乐融融,一张张笑脸流露着成功的喜悦,俨然一位成功的小名人。借助博客这一新兴的交流平台,学生畅所欲言,而且所思所得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多么美的领悟啊!每一位如笔者这般爱着学生的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堂上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往往就能真正把学生变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反馈实时性,留给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抓住学习中属于自己的“最大麦穗”。

G623.2

B

1671-489X(2014)21-0134-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4.21.134

作者:王慧,苏州市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215021)。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