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02-05 15:20:29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导向

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白 丽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教育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了使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医学教育标准,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1],我院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医学人才培养既与其他学科人才培养有区别,同时又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所以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遵循医学学科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高等医学机构,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管理和评价方法等要素组合,即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的综合[2-3]。

二、建立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未来合格医生的标准是:在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维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达到新水平,并以病人为中心、以岗位胜任为基础的具有新型职业素养且全面发展的新人。医学教育正与世界水平接轨,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不断向综合化方向渗透和发展,社会更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学生也要实施跨学科、专业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内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因此,这种形势下构建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情感、执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作为一所省属特色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多年来不断进行了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依据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三是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

(一)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指导切实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4]。在教育思想上坚持了“四个统一”:即基本知识与岗位胜任能力统一,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科学精神与职业精神统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做到了“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知识传递转变为能力培养;由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标,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人文与科学、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传统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格局[3],在每个模块融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课外实践环节完整配套的课程体系。

1.以职业情感为导向人文素质教育。以职业道德为抓手建立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培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精炼理论教学,延长实践学时,五年不断线,实现“三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现实表现相结合、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道德与公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规划意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就业的技巧和能力,在知识、修养、能力三个层面上加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以执业能力为导向专业素质培养。为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科学方法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和毕业实习七个课程群。注重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对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循环、呼吸、消化、血液、泌尿、内分泌、生殖、神经、运动等九大系统模块。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习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必修科室44周,其中依托精神医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优势,精神科实习2周;开展以入户走访、预防接种、免费体检、慢病随访、健康教育宣传等方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实习2周。学生还可按照个人兴趣和未来择业进行临床选修实习6周,以促进个性培养。充分运用模拟人、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式模型等设备,将临床标准示范、实际操作、模拟仿真手段有机结合,以临床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综合技能操作为内容,利用标准化病人对学生进行OSCA考核,引导和激励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全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

3.以社会适应为导向身心素质养成。为培养尊重生命、身体健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医生,开展内容丰富的军事、体育、生命教育、心理学和安全教育等课程,通过参加各种心理健康讲座、训练和辅导等活动,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医学生。

(三)以教育资源为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1.依托网络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电视台、教学资源、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搭建网络教学、自主学习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等各种手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5]。

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体验式、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床边式、PBL、TBL、评价式教学、临床模拟教学、专题讲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3.整合实验资源,突出学科融合。打破专业界限,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构筑10个多功能实验教学中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四)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健全管理及评价机制。

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内部、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开展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围绕教学质量进行各种专项评估工作,采用以能力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有力保障了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评估、分析、反馈和持续改进,接受外部专家的评审,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在评教、评学、评管中进一步提升。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以“职业情感、执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医德医风、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态度、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满意度均超过90%,并得到了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校外同行及社会各界普遍认可。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从90.41%上升到93.39%,临床医学、精神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考研率从21.26%上升到32.46%,药学专业考研率甚至达到45%;职业医师通过率增涨了14个百分点;近年来我校在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在第四届东北华北赛区中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多次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并获二等奖;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切实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新需求。

[1]吴 云,戴 洁,王松灵.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27-28.

[2]程伯基,吕兆丰.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1999(6):1-3.

[3]杨棉华,何 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2):10-12.

[4]教育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

[5]Kieran Walsh,Learning styles:do they really exist?[J].Medica1 Education,2007,6,Vo141(6):618-620.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