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4-02-05 15:53柳佳刚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柳佳刚

湖南工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并且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再者,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因此如何改革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提高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就业能力,就需要充分分析和评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企业需求导向为价值模型,采用计算机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分析方法,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本科教育发展机制。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的支持下,本项目组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 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的开展方式

本项目组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企业等方面,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构建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计算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项目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专业核心实践团队。由项目负责人、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核心团队,统筹建设工作,按照规范的开发流程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任务:

1.1 制订研究目标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使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能力更加增强,素质更加全面,学生在实习时有实习工资,毕业后有稳定的就业单位,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标。

1.2 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

为了完成研究目标,项目组对企业从业岗位进行调研。首先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对口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在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相应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将原有实践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涉及的相关实践课程做对比,列出原有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不足点,得出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中需加强的能力点,规划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需要充实和完善的内容。

1.3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湖南工学院董事会,截至2011年已与湖南省61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战略发展、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产业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了搭建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我校校企合作处、科技产业处的积极配合下与计算机系原有的校外实习基地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上海央邦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蓝狐网络、衡阳市九达软件有限公司积极洽谈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加强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培养出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加强计算机系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教学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使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将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联。利用校董事会已有的合作模式,项目组与上述校外实习基地联合设置了专业教学指导组,使其成为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教学研究的学术组织,指导计算机系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的专家型组织。该教学指导组由企业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计算机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负责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工作,并协助确定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4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校企联合教学指导组的指导下,对现有计算机本科实践教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课程学习内容不再脱离IT企业生产、服务实际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使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步,学习与就业同步。

本文对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既包括了知识性内容也包括了操作性内容,同时研究中需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些教学目标既有知识领域的,也有动作技能领域和道德情感领域的。结合20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实验性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做到让学生的知识和道德情感同时提高。教学方法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项目组的具体做法是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除笔试外,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取得的成效与基本经验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

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深化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能力需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项目组成员作了如下研究工作:

(1)在专业定位上,以“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性人才,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宗旨。针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对项目组联合的企业岗位培养目标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安排。在专业建设中进行实践课程建设,并配套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基地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两部分:一是校内原有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二是针对企业岗位在2008级计算机本科学生中广泛开展IT技能培训,在IT技能的培训和实习过程中,本科的理论教学和针对企业岗位实习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能掌握IT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2)发挥动手能力培养的优势,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安排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理论与实务并重,在培养学生稳固基本理论知识驱动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工程中,实践教学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校企合作教学指导组参与实践教学中的认识实习、操作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体系建设,将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为一个系统,每学期不断线,与有关课程同步,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形成相得益彰的并重局面。本项目组只是从“校企合作”教育的视角研究提高计算机本科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一个“体系”即以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将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组织、管理、考核及质量评价有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找到一种“以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多方协作”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校企合作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及IT技能培训、企业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探讨如何提升计算机本科专业就业能力,使教学与企业实际所需人才紧密结合。

2.2 学生受益面

目前通过计算计科学与技术2008级本科教学试点,相关实习企业反馈的信息是学生职业素养高,岗位适应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达到工作要求并能独当一面,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通过针对性的IT技能培训,使学生工程实际能力大为增强,并且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参与企业实际岗位的实践训练,在同类学校的2008级毕业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深受企业的欢迎。而且我校学生不仅业务知识扎实,肯吃苦,且仪表端庄,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很快胜任企业相关计算机专业岗位的初级工作,充分说明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社会企业的要求,该项目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 结束语

以我校为例,分析了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的研究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总结出了目前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不足之处,推进校企合作教育改革模式的研究,提高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就业能力。

[1]吴维嘉,方磊,何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调查报告[J].黄山学院学报,2007,9(5):152-154.

[2]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3]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110-111.

[4]柳佳刚,李泽军.以合作教育提升计算机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7):140-142.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